中庸之道所講的不偏不倚與現代人們提倡的實事求是是一個道理。這種帶有哲學意味的道理正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統文化。

  人啊人!自從與猿猴揖別,已不下700萬年。人性之張揚,有目共睹。然而,從動物界得來的「弱肉強食」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以致在許多現代文明人身上仍會不時出現「返祖現象」。譬如說,當你溫文爾雅地在星級酒家用餐的時候———往往是左手把鋼叉叉住一塊大牛排以表示「徹底擺平、完全征服」;右手緊握鋼刀去「任意宰割!」———到底象徵著文明還是野蠻?實在說不清!

  好鬥!不全在西方盛行。不同的是西方的鬥牛是人向牛挑戰,而中國人是挑動牛鬥牛;還有人去挑動雞鬥雞、蛐蛐斗蛐蛐……當然最可怕的還是挑動群眾斗群眾!甚至發瘋的時候讓自己的右手打左手,再用左手打右手!朱元璋做穩了皇帝後就讓劉伯溫揭發胡惟庸,再讓胡惟庸迫害劉伯溫……以殺功臣為兒戲!有些「歷史學家」還說他「很有為」,不「過分」!不由人時時想起孔夫子曾有的感喟:「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

  據史書記載,自從老夫子發出感喟後,倒曾一度引起社會重視。眾多弟子不僅牢記此言,還把此言編入《論語》;他的孫子(子思)撰寫了一部專門的論著《中庸》,先是作為《禮經》的一部分流行於世;後由宋之大儒朱熹把《禮經》中的《大學》篇、《中庸》篇抽出來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平列合稱「四書」。不管是「四書」還是「五經」,在古代起了好作用稱「傳統文化」,如能古為今用,就是「文化傳統」了!

  朱熹《四書集注·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說得多好啊!能「不偏不倚」而行,那肯定走的是最正直的道路!「無過不及」就是為人做事很有分寸,恰到好處!———這不正是人生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嗎?「平常之理」就是永遠不要變的恆久之理啊!

  朱熹的話並不艱深難懂。可是不知怎麼搞的,總有人要任意曲解。「庸」本是「用」的意思;「中庸」是「以中為用」。「平常」的東西是指「不易(變)」的最好的東西……後來卻居然有人把「庸」和「平常」連在一起作「平庸」講,當貶義詞使用了!新版電視劇《三國》中常有人把曹操稱「明公」,而稱袁紹為「主」!很明顯,「庸」字被用反了!

  有些人,生性好鬥好爭,又常無度,就把「不偏不倚」曲解為「不講鬥爭原則」,而加以否定;還有人經常把事情做過頭,卻一再強調「矯枉必須過正」,說什麼「反左必出右,反右必出左」,看起來很「辯證」,可這不等於說「中間」那條正確的道路永遠走不成嗎?

  自從魯迅先生被捧為「當代聖人」後,孔夫子的話就不靈了,而魯迅的話則成了「當代《論語》」。一篇寫於1925年的雜文《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曾作為文科學子必讀經典,影響深遠。文章中批判了當時社會中一些人和事。魯迅用諷刺的筆鋒寫道:「叭兒狗……它卻雖然是狗,又很像貓,折中,公允,調和,平正之狀可掬,悠悠然擺出別個無不偏激,惟獨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臉來。因此也就為闊人,太監,太太,小姐們所鍾愛,種子綿綿不絕……」好多年來,許多現代文學的專家都曾把這段話當做魯迅批中庸之道的經典語錄。真是一個莫大的誤解!因為只要細心品味,應該明白魯迅並沒有大批「中庸之道」,只不過是諷刺了那些社會上貌似得了中庸之道的人無形中成了有錢人的「寵物」。

  中庸之道,是古代先賢經歷過無數因偏激而帶來巨大損失的歷史教訓後,總結出來的人生哲學。這種哲學既不否定必要的階級鬥爭,也不妨害人生在世的喜怒哀樂的正常表達,無非是強調要掌握一個度,不偏不倚過猶不及!誠如當今社會,最清明也難免有人作惡,有人犯罪,善與惡的鬥爭永無休止!但應無過不及。好不容易挖出一個巨貪,卻重罪輕判———是為不及之偏!但如罪不當死而處極刑,則為過也!中庸之道所講的不偏不倚與現代人們提倡的實事求是是一個道理。這種帶有哲學意味的道理正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傳統文化。「五四」文化革命和「文化大革命」都沒有把它的命革掉,足見其生命力之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