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今天的文章,是關於「自控力」的。

自控力,不得不說是各種教育號、個人成長號和健身號都很喜歡寫的主題,尤其那句「自律給我自由」,更是在火遍朋友圈以後,成為了不少人監督自己的座右銘。

而我為什麼會這幾天想起寫自控力的文章呢?

主要是因為,我最近才意識到,即使讀了很多關於自律的雞湯,但我依然是個自控力不高的人,尤其在減肥這件事上。

最難的時刻,莫過於在香氣四溢的超市食品區閑逛時,忍住伸向零食的罪惡之手。

而且,如果我前一天晚上做過運動,第二天我就會抱著補償心理,心安理得地讓自己多吃一點甜食,一邊吃還一邊自我安慰「昨天剛運動過,吃點不會胖的」。

就這樣,我的減肥計劃在「六分自控,四分閑散」的過程中進行了一個月。

那麼成果如何呢?

可想而知,成果就是沒有成果。我悲傷地發現,自己的體重幾乎沒減,各種圍度也毫無進展性突破。

看到這個慘淡的結果,我幡然醒悟,原來減肥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是執行力之戰,核心其實在於自控力之戰。

誰的自控力強,誰就能達成自己最初的目標。

其實,我自己以前也讀過關於自控力的文章,尤其是聽說過那個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的核心內容,在於對一批幼兒園的孩子進行了自控力測驗,又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

測驗方式,就是讓孩子獨自面對一塊棉花糖,他可以自由選擇立即吃掉,或者耐心等待15分鐘後,得到兩塊棉花糖。

結果,當然也是有的孩子選擇了前者,有的孩子則成功等到了兩塊棉花糖。

這個實驗之所以為人稱道數十年,主要在於,它在後續幾十年對被試兒童的跟蹤結果。

那些成功抵禦住誘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在未來有良好的學業成就、更健康的身體、更好的人際關係和婚姻質量,而入獄、吸毒、犯罪的可能性也更小。

除了棉花糖實驗,還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童年時期的自控力,可以預測一個人成年後的壽命長短、心理健康程度、行為健康程度(是否暴飲暴食、吸煙酗酒、酒後駕駛等),以及經濟規劃能力、是否經濟困頓等多個方面。

還有數據顯示,對於一個孩子的學業成績,自控力的重要性,是智商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兩倍。

總而言之,僅僅兒童時期的自控力這一項,就可以作為一個人一生的教育、事業、婚姻成功的預測指標。

而我們一向認為很重要的智商、成績等認知能力,和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倒是處於其後了。

所以也可以說,如果想要孩子更成功,那麼通過訓練最基本的自控力,就不必在學業上施加過多壓力了,孩子自己就具備了強大的內在驅動力。

可是,自控力既然這麼重要,可為什麼如今還有那麼多人(包括我),依然不能在面對誘惑時控制住自己呢?

人與人的自控力差距,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

既然兒童時期的自控力如此關鍵,那麼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具備較好的自控力?

帶著這些疑問,我查到了一些資料,也刷新了自己的認知。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關於自控力,還有哪些東西是你可能還不知道的。

什麼是自控力?

雖然,「自控力」這三個字,人們每天都會看到、聽到、提到,但自控力究竟包括哪些能力,並非所有人都十分清楚。

所謂自控力,就是控制衝動、做事專註、管理情緒、延遲滿足、控制認知、抵禦誘惑、懂得自省、行為克制,能夠權衡時機,具備意志力。

可以看得出,控制情緒、行為、認知,以及做選擇時權衡長短期成本、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干擾物分心,這一系列高級精神活動,都會調動大腦幾乎所有的核心功能。

所以,運用自控力的過程,也是一個高耗能的行為,和長跑、游泳等需要耐心的體育活動,從耗能角度來看,基本毫無二致。

既然是高耗能活動,那麼就必然很勞心勞神、容易疲憊。正如很多人會因為懶惰而疏於體育運動,那麼不少人無法自控,其中的一個原因,其實也是因為「懶得自控」。

關於這一點,當你知道自控力與大腦的關係,就會很明白了。

自控力在大腦中是如何發展的?

自控力是一項關於意念的活動,那麼自然和大腦脫不了干係。正如人的思考能力逐步完善的過程,自控力也是隨著人的成長,一點點壯大起來的。

從嬰兒期開始,人類其實就已經擁有了些許自控力。

大家都知道,嬰兒對於人與人的交流溝通非常感興趣,而表示感興趣的方式,就是一個勁兒盯著看。

也許,成年人都會以為,嬰兒僅僅是躺著凝視大人,應該不會感覺到累。但事實上,小嬰兒比我們所認為的更聰明,他們十分清楚,當自己看別人看累了,或者想避免自己被過度刺激,就需要自主地移開目光,讓自己休息一下。

而這種主動移開目光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控力的萌發表現。這就說明,嬰兒大腦中掌管自控力的部位,已經開始加足馬力開始發育了。

我們先來看看,大腦中有哪些部位,是負責管理自控力的。

看過我們以往文章的讀者,一定對「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這個詞有所了解。

前額葉正處於額頭的後方,擔任著人腦中「管理中樞」的職位,負責我們的專註行為、組織能力、執行能力、推理判斷、控制衝動和做出決策。

所以,人類較為複雜的精神活動,基本都是前額葉來掌管的。

而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人類的前額葉要比動物大許多。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人類能進行邏輯推理、組織管理、計劃執行等複雜的行為,而動物卻不能的原因了。

如果將前額葉的功能,和自控力的概念做個比較,就能很快看出,前額葉就是掌管自控力的主要關鍵部位。

除了前額葉,還有兩個大腦部位,也在協助前額葉管理著我們的自控力。

其中一個部位,叫做眼窩前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它位於眼睛的正後方,讓人腦具備做決策的功能。

而這個部位,和自控力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當人們面臨一個諸如「棉花糖實驗」的兩難境地,比如要選擇是否為了回報而耐心等待時,這個眼窩前額皮質就會異常活躍。

而自控力的一個內容,就是是否願意為了長期回報,而做出「耐心等待」的決策。所以,眼窩前額皮質也和前額葉一起,扮演者主導自控力的關鍵角色。

除了眼窩前額皮質,還有一個部位——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也在同時負責管理著自控力。

所謂前扣帶回,位於大腦半球內側面,扮演著權衡利弊、抑制情緒衝動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對於很小的孩子,自控力中最困難的部分,在於抵禦情感衝動。

比如在面對眼前的糖果時,他們很難抵制住想要立即抓走的衝動,而面對別的小朋友搶玩具時,孩子們往往也來不及考慮後果,通常會選擇直接衝上去開打。

現在,我們知道了負責管理自控力的三個核心大腦部位,那麼,孩子們是如何通過這些大腦部位的發育,而逐漸具備自控力的呢?

一般來說,大腦中這些主管自控力的部位,出生時非常不完善,0-3歲時也依然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控制情緒和行為。

而3-6歲時,前額葉和前扣帶回部位,將發生顯著發育,對於外界刺激異常活躍,因此這個階段內,孩子便可以逐漸為了獎勵,而更加耐心地付諸等待,也會更善於抑制情感衝動。

那麼,什麼時候人的自控力才會成熟呢?

理論上來說,掌管自控力的大腦部位,直到青少年末期才會逐漸發育完全,而前額葉,甚至可能到了25歲左右才會趨於成熟。

不過,這也僅僅是理論上。

因為依然有很多和我一樣的成年人,並不具備很完善的自控力,所以在現實生活中,自控力的發育和成熟,並非每個人都有相同的步調。

有些孩子很小就能高度自律,而有些人,似乎一輩子都在無法自律的悔恨中度過。

同樣,有的4歲孩子就能耐心端坐等待糖果,而另一個同齡的孩子,可能就會迫不及待地爭搶。而後者,也可能會在失望沮喪的時候,難以自控地攻擊同學,在學校中也無法集中精力聽課。

這種個體身上存在的顯著差異,顯然是無法利用年齡和發育規律來解釋。

所以,接下來的部分,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有的人,似乎永遠無法做到嚴於律己。

自控力的個體差異

一個人身上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基因(內部因素)和環境(外部因素)來解釋。同樣的,自控力的發展程度,依然可以用內因與外因的框架來進行分析。

總的來說,一個孩子的自控力強弱,和他的成長環境(家庭環境、社會文化)、個人性格(內向、外向)、先天基因和風險因子相關。

成長環境

1、家庭環境

從《孟母三遷真的有用嗎?》一文中,我們得知了外部環境對孩子成長發育的重要性。而家庭,作為與孩子關係最密切的成長環境,自然也會對孩子的自控力發展至為關鍵。

而研究也表明,孩子在0-3歲的階段內,家庭環境、親子關係,對自控力的影響非常顯著。

而嬰兒時期,孩子與主要照料者關係的親密與否、是否形成安全感,可以預測6歲以後孩子的自控力水平。

和《媽媽抑鬱,如何傷害孩子的大腦?》文章的分析邏輯一樣,在親子關係質量中,如果媽媽感情冷漠、不敏感、無回應,讓孩子長期身處負能量環境中,那麼孩子的壓力荷爾蒙,就會抑制自控力相關的腦部發育。

此外,消極的教養風格,不但無法讓孩子學會自律,反而會讓他們更加難以控制情緒、抑制衝動。

相反地,倘若媽媽對嬰兒需求敏感、積極回應,並與孩子及時討論情緒,在鼓勵孩子獨立的時候表示支持,而不是一味推著孩子去獨立,那麼孩子會在接下來的6-12個月中,專註力顯著提升、自控力快速更強,自然獨立性也得到改善。

因此,兒童早期階段,父母給予孩子敏感細緻的回應與關愛,並適度給孩子獨立自治的機會,就可以有效幫孩子提高自控力。

作為一個媽媽,我十分明白,當孩子情緒失控,或者無法耐心的時候,家長內心的火藥桶就會立馬被點燃,忍不住催促和責罵齊上陣。

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當我在孩子表現不佳的時候,表現出急躁、憤怒、失望和不耐煩的神情時,他就會更加手忙腳亂、錯上加錯,連以前學會的東西,都能瞬間忘記。

結合我們的《體罰如何毀了孩子?》一文,也許你已經明白,孩子在面對家長責備的時候,巨大的壓力產生的荷爾蒙,早已讓他們失去理智和方向感,大腦暫時處於空白狀態,因而更加無法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而換個角度講,當我們因為孩子自控力不佳,而急赤白臉地責備孩子的時候,何嘗又不是我們自身自控力不足、耐心缺乏的表現呢?

五十步笑百步,我們又有什麼底氣,去要求孩子做得比我們好呢?

2、語言環境

有一個2004年的研究發現,來自多語言環境家庭的孩子,自控力要比單語言環境的孩更強。

這個研究過程,是讓雙語家庭和單語言家庭的孩子做任務,這類任務需要他們頻繁轉移注意力,比如先要求孩子們將一堆卡片按顏色分類,然後由研究者將順序打亂,再要求孩子迅速用形狀來分類。

這個設計,旨在考察孩子在轉換任務的時候,是否能迅速進入狀態、專註做事。

結果表明,雙語家庭的孩子,要比單語言家庭的孩子,更加迅速地繼續專註做任務。

原因也很簡單,雙語家庭的孩子,大腦中會逐漸形成兩條語言軌道。

他們能靈活自如地進行語言體系的轉換,因此也能通過頻繁的轉換,學到靈活思考的技巧,並在不受雜念干擾的情況下,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事物上。

這也是「生活經歷改變大腦結構」的一個例子。

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孩子的專註能力,並讓他們靈活思考,面對變化反應機敏、迅速進入狀態,不妨從孩子語言敏感期進行雙語訓練。

3、社會文化

家庭環境的影響固然重大,但一個人的性格和行事風格,終究會被打上有國情和文化特色的印記,自控力也不例外。

一項2008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孩子成長於非常強調克制和自控的環境中,那麼他們就比較容易更快發展出堅定的自控力。

比如,韓國的學齡前兒童,會有比較規範的行為準則,上課時也會強調長時間端坐,而不是自由玩耍、隨意提問。

中國的教育體制,也會比較強調尊重師長、服從權威,行為、儀錶甚至個人意志都需要高度規範化,也會頻繁參加整齊劃一的集體活動。因此他們都有非常多的機會,去練習加強自控力。

因此,這種嚴格規範的生活環境,也會讓孩子們大腦中關於自控力的部分,變得更加強勁和成熟。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中國幼兒園的孩子,在自控力這一項,會比美國的同齡孩子發育提前六個月;而韓國的三年級孩子,會在考察自控力的任務上,和比他們大17個月的英國孩子,做得一樣好。

從這一點看,做一個中國孩子,如果從小接受正統的中國式教育,至少可能會在自控力這一項,比歐美同儕發育得更提前。

個人性格

面對一個陌生的玩具,有的孩子會仔細打量,謹慎而小心,並不會隨意去觸碰。

而有的孩子,則會毫不猶豫、撿起就玩。這其中的性格差異,除了先天遺傳,可能也是大腦結構不同而造成的。

根據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大腦中左前半球更活躍的孩子,會傾向於對陌生玩具熱情和熟絡。

而右半球更活躍的孩子,則會儘可能避免有陌生玩具的情境,也會對陌生的人和物更小心謹慎,相應地,他們也會很容易因為挫折和誤解而敏感、沮喪。

那麼,哪種性格的孩子,自控力更強呢?

根據2004年科學家對兩種孩子的跟蹤研究,兒童早期更加小心謹慎的孩子,會在學齡前階段有更好的自控力、更少的情緒衝動,也會在自控力相關的遊戲中表現更好。

不過,從性格這方面來說,過度的小心謹慎,也就是過度的自控,其實也並非好事,依然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關於2008年性格和自控力的研究顯示,在害羞的孩子中,自控力高者也更有可能躲避社交,情緒過於敏感、更加容易受傷,恢復情緒也更難,因此社交能力也往往不夠好。

根據這一系列結果,我們建議,為了孩子的正常發展,家長幫助孩子達到自控力和社交力的平衡,比單純擁有自控力更為重要。

健康的自我控制,其實更應該是自我管理(self-regulation)。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時時刻刻過於緊繃,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他們需要明白,哪些時間場合下需要高度自律,而哪些時刻,放輕鬆做自己也是無妨。

基因原因

我們在《為什麼有的孩子喜歡霸凌?》中說過,有一種孩子,先天就擁有好戰基因MAOA,所以一旦身處充滿壓力、暴力犯罪的環境中,他們的內心就會滋生出無窮的暴力和罪惡。

同樣的,也有一種孩子,天生就有更強的自控基因。

比如,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有一種基因叫做DAT1,它有長和短兩種版本。

擁有長版本DAT1基因的6歲孩子,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強的自控力、更少的衝動行為、更高度的專註力,大腦成熟度也更高,而擁有短版本DAT1基因的同齡孩子,則在自控力中表現沒那麼突出。

而在前面社會文化部分的例子中,中美兒童自控力的差異,基因也有一定的貢獻。

因為還有一種叫做DRD4的基因,容易導致專註力不足和ADHD風險,這種基因在美國白人人口中的發生率,是48%,而中國人口中只有2%的攜帶者。

因此,生於中國,社會環境和先天基因,都能讓我們的孩子比美國孩子更有自控力。

威脅自控力的危險因子

容易毀掉孩子的因素盤點中,我們提到體罰、貧困、壓力、環境糟糕和母親抑鬱症,都可能損傷孩子的大腦正常發育。

相應的,在威脅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因素中,也有一些危險因子值得注意。

  • 母親孕期吸煙酗酒,胎兒的眼窩前額皮質和其他部位容易發育畸形,因此孩子容易自控力差、情緒衝動,更容易患上ADHD;

  • 母親在孕期吸食可卡因,孩子的前扣帶回和前額葉容易受到永久損害,因此控制衝動的能力缺乏,情緒反應容易激烈,專註力維持也有問題;

  • 長期遭受虐待、忽視的孩子,由於從小缺乏在親子互動中學習自控技巧的機會,因此大腦難以發展出塑造自控力的神經提出,這樣的孩子就容易出現自控力差、學業困難、社交問題和心理問題;

  • 從小生活在貧困環境中的孩子,如果經歷的風險環境因素越多,他們也就越可能自控力缺乏。比如,來自貧困家庭的幼兒園孩子,會比中產家庭孩子的自控力評分更低,青少年身上,也會存在自控力的階層差異;

  • 睡眠不足的孩子,容易自控力差。因為前額葉片中關於專註力的部位,會對睡眠很敏感,如果孩子睡眠質量不佳、時間不足,那麼他們會在第二天難以專註聽課,也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不過,睡眠不足是否會造成長期自控力問題,目前還尚不明確。

  • 從這一部分可以看出,如果一個孩子身處難以改變的糟糕環境,經歷過如貧困、體罰、虐待、環境嘈雜等風險因素,那麼提高自控力,其實可以作為一個避免困頓底層、爭取人生進階的工具之一。

    當然,倘若一個孩子的父母無知愚昧,並不願意或者不知道如何改善環境,更不了解怎樣提高孩子的自控力,那麼提升孩子自控力的任務,就不應該寄希望於他們的父母,而更應該由學校、老師和社會各界來承擔。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至此,相信你已經對本文的方法論心裡有數。如果總結一下上面的內容,家長可以通過這些方法,來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

    1、懷孕期間,杜絕煙酒和毒品,從源頭上避免危險物質對孩子大腦的損害。因為一朝損害,一輩子就不要再期待孩子高度自律;

    2、予以耐心,不要對幼兒期、兒童期的孩子,提出過高的自控要求,因為他們的大腦發育進程,尚不足以像大人一樣自控,更不要用威脅和暴力,強制孩子自控,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3、孩子0-3歲時,需要提供安全穩定,不嘈雜、不擁擠、少壓力的家庭環境,親子關係需要夠親密、有回應,適當給予孩子自治機會,並在孩子猶豫和害怕的時候給予溫暖支持;

    4、孩子在專註做事時,避免不必要的打擾,因為專註力是每個孩子都有的,而有的孩子之所以專註力不夠,就是因為父母頻繁插手和打擾;

    5、幼兒時期,可以適當營造家庭的雙語環境;

    6、適度給孩子自由空間,鼓勵孩子以真實性格社交,不要一味要求孩子高度自控;

    7、杜絕體罰、虐待和冷漠、忽視;

    8、給孩子充足睡眠;

    9、對於小孩子,可以嘗試鼓勵角色扮演、練習戲劇,並提前進行預言和排練。這是因為,角色扮演可以幫助孩子進入狀態,控制自己的情感,以防出現有偏離角色性格的異常行為,可以鍛煉自控力;

    10、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通過有趣、有挑戰並且被孩子喜歡的活動(比如舞蹈、圍棋、樂器),來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有趣的活動,會讓孩子大腦中產生令人愉悅的多巴胺,從而強化行為和學習,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當孩子為了追求愉悅和有趣而發展出自控力,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自然無需家長過多強迫和監督。

    11、用簡單易行的歌謠,提醒孩子做事的正確順序、注意要點;

    12、經常訓練孩子做轉換任務的練習,加強孩子靈活思考的能力;

    13、如果要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請記住,許諾給孩子的未來獎勵(比如「耐心等待15分鐘,就會得到兩個糖」)。

    因為只有孩子在信任承諾的前提下,才會真正付諸耐心去等待,而如果契約破裂,他就不再會認為延遲滿足有好處,繼而從此只選擇眼前的短期利益,而非未來的長遠利益。

    結語

    雖說這篇文章主要在說孩子的自控力,但作為一個自控力不高的成年人,我也是一邊寫作一邊自省。

    明白許多道理,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我想,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苦惱。

    除了自控力,其實還有很多能力,在孩子一生中起著槓桿的支撐作用。了解並運用好這些能力,將會讓很多事情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未來,我們會繼續挖掘這類能力,下期見。

    References:

    TerrieE. Moffitt, Louise Arseneault, Daniel Belsky, Nigel Dickson. A gradient of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 wealth, and public safety. PNAS.February 15, 2011. vol. 108. no. 7.2693–2698

    TingTao, Ligang Wang, Chunlei Fan & Wenbin Gao. Development of self-control inchildren aged 3 to 9 years: Perspective from a dual-systems model. SCIENTIFICREPORTS. 4 : 7272. DOI: 10.1038/srep07272

    BarryJ. Zimmerman.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elf-Regulated Academic Learning. Journal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9, Vol. 81, No. 3, 329-339.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