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我國的海岸線,曲折綿長,壯麗多姿,類型複雜多樣,總體上可以分為岩岸和沙岸兩種類型。在分布上,我國海岸線大體可以以錢塘江口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南段的南方各省區的海岸,與北段的北方各省區的海岸,有著明顯的區別。

總體上來說,南面的一段海岸,大多是由岩石構成的,一般稱為岩岸;北面的一段海岸,多是由泥沙構成,稱為沙岸。

但是在南方的岩岸中也有沙案,如台灣省的西岸,珠江三角洲,北部灣的北海市等,就是沙岸。在北方的沙岸中也有岩岸,如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就是岩岸。因此可以說,我國南方海岸線的岩岸中分布著小範圍的沙岸,而我國北方海岸線的沙岸中又分布著小範圍的岩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布錯綜複雜。

在我國的海岸上,岩岸的分布是十分廣闊的,它們基本上都是由於海水淹沒了原來的海岸山脈的基岩所形成的,因此具有岸線曲折,水深灣長,島嶼散布,形勢險要,多天然良港等特點。

我國海岸線中的沙岸則是另外一番景象。沙岸的岸線一般比較平直,海岸以上的地形也比較平坦,往往是一望無際的廣闊沙灘,有的地方還有許多的沙洲、淺灘分布,海水比較淺,不具備形成港口的條件。這類海岸,在我國的黃河、長江、珠江、淮河等大河的入口,特別是江蘇省的海岸線,都有這種典型沙岸的分布。

以上!


我國海岸的類型及其特點;(一)基岩海岸(可分為海蝕地貌類型和海積地貌類型;由堅硬岩石組成的海岸稱為基岩海岸,特徵是:岸線曲;我國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浙、閩、台;我國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二)平原海岸;特點:岸線平直、地勢平坦、海灘沙洲廣闊,缺乏天然;我國有長達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平原海岸又可分為三角

我國海岸的類型及其特點

(一)基岩海岸 (可分為 海蝕地貌類型 和 海積地貌類型)

由堅硬岩石組成的海岸稱為基岩海岸,特徵是:岸線曲折、岬灣相間,深入陸地的港灣眾多,岸灘狹窄;大量的沿岸島嶼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帶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許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護;岸灘狹窄、坡度陡、水深大,許多岸段5~10 m等深線逼近岸邊。因此,有許多基岩海岸及其相鄰港灣可選作大、中型港址。

我國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浙、閩、台、粵、桂、瓊等省,基岩海岸廣為分布。基岩海岸最為壯觀的景象是從海上奔騰而來的巨浪在懸崖峭壁上撞出衝天水柱,發出陣陣轟鳴。

我國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種不同山岩組成。遼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及黃海中間,該處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組成。山東半島插入黃海中,多為花岡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灣以南浙東、閩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組成。閩南、廣東、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及玄武岩組成。

(二)平原海岸

特點:岸線平直、地勢平坦、海灘沙洲廣闊,缺乏天然港灣,岸外無基岸島嶼。

我國有長達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黃海西岸的江蘇沿海這兩處。此外,在松遼平原的外圍以及浙江、福建、廣東的一些河口與海灣頂部,也有小面積的分布。

平原海岸又可分為三角洲海岸、淤泥質海岸、砂礫質海岸。

(1)三角洲海岸 河流與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平原海岸。我國不少河流的輸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發育得很好。如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2)淤泥質海岸 主要分布在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以及長江三角洲以北的蘇北平原。

(3)砂礫質海岸 由顆粒較粗的砂礫組成的平原海岸。特徵是:岸灘組成物質以砂、礫為主,岸灘較窄,坡度較陡;堆積地貌類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壩、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護條件。

(三)生物海岸

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生物對海岸的塑造有時起著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類型,即珊瑚礁海岸 和 紅樹林海岸。 紅樹林海岸特點:分布在低平的堆積海灘上,主要是在背風浪而且正在向海伸展的淤泥質海灘上。紅樹林對護岸保灘、促淤助漲、降低沿岸泥沙流容量,維持深水航道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

海岸發育的因素: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奠定了海岸發育的基礎。但在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大幅度的海面升降變動,導致海侵和海退,使海岸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直至距

1

今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到接近於現代海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輪廓。自此,進入現代海岸發育階段。

2.海浪作用: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動力因素。它具有巨大能量,對海岸或海岸建築物產生巨大衝擊力;在近岸物質搬運和堆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在波浪作用下,通常粗顆粒物質向岸搬運,細顆粒物質向海搬運;自岸向海,海岸帶泥沙由粗變細,較陡的海岸剖面在波浪侵蝕堆積作用下逐漸變緩。

3.近岸流作用:斜向入射的波浪逼近海岸時,在破波帶內產生平行於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體輸移和由此產生的離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構成了複雜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動所產生的泥沙運動,形成一系列海濱堆積地貌。

4.潮汐作用: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運動以及隨之產生的海水水平方向運動,對塑造海岸有重要影響。不同岸段潮差有較大差別,潮差大小直接影響海水動力所能作用到的範圍。相應的潮流水平流動,在有的水域,流速不足一節;而在中國杭州灣,涌潮通過最大潮流流速可達12節以上。尤其對細顆粒物質組成的海岸,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

5.生物作用:在熱帶和亞熱帶生物作用較為明顯。在珊瑚和珊瑚礁發育地區,構成珊瑚礁堆積海岸。在紅樹林和鹽沼植物廣泛分布的海灣、河口潮灘上,形成平靜、隱蔽的海岸環境,利於細顆粒物質迅速堆積。但在有些海岸生物作用對海岸岩石產生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6.氣候因素:在不同氣候帶,因溫度、降水、蒸發、風等因素不同,風化作用的表現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海岸的發育演化,並使海岸發育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熱島效應:指城市溫度高於郊野溫度的現象。由於城市地區水泥、瀝青等所構成的下墊面導熱率高,加之空氣污染物多, 能吸收較多的太陽能,有大量的人為熱進入空氣;另一方面又因建築物密集,不利於熱量擴散,形成高溫中心,並由此向外圍遞減。

形成;1.城市內擁有大量鍋爐、加熱器等耗能裝置以及各種機動車輛)。這些機器和人類生活活動都消耗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傳給城市大氣空間。 2.城區大量的建築物和道路構成以磚石、水泥和瀝青等材料為主的下墊層:

這些材料熱容量、導熱率比郊區自然界的下墊層要大得多,而對太陽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因此在白天,城市下墊層表面溫度遠遠高於氣溫,其中瀝青路面和屋頂溫度可高出氣溫8℃~17℃·此時下墊層的熱量主要以湍流形式傳導,推動周圍大氣上升流動,形成湧泉風並使城區氣溫升高;在夜間城市下墊面層主要通過長波輻射,使近地面大氣層溫度上升。

3.由於城區下墊層保水性差,水分蒸發散耗的熱量少(地面每蒸發1g水,下墊層失去2.5kJ的潛熱),所以城區潛熱大,溫度也高。

4.城區密集的建築群、縱橫的道路橋樑,構成較為粗糙的城市下墊層、因而對鳳的阻力增大,風速減低,熱量不易散失。 5.城市大氣污染使得城區空氣質量下降,煙塵、S02、,N0x,C0,含量增加,這些物質都是紅外輻射的良好吸收者,至使城市大氣吸收較多的紅外輻射而升溫

防治;一、 從綠化城市及周邊環境方面

1.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園、屋頂綠化和牆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

2

2.居住區的綠化管理要建立綠化與環境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斌且建立相關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以保證綠化用地。 3.要統籌規劃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這些溫室氣體排放較為密集的地區的綠化,營造綠色通風系統,把市外新鮮空氣引進市內,以改善小氣候。

4.應把消除裸地、消滅揚塵作為城市管理的重要內容。除建築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應為草坪所覆蓋,甚至在樹冠投影處草坪難以生長的地方,也應用碎玉米秸和鋸木小塊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熱容。

5.建設若干條林蔭大道,使其構成城區的帶狀綠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綠色為隔離帶的城區組團布局,減弱熱島效應; 二、在現有的條件上,應考慮

1.控制使用空調器,提高建築物隔熱材料的質量,以減少人工熱量的排放;改善市區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築物淡色化以增加熱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為燃氣。

4.此外,「透水性公路鋪設計劃」,即用透水性強的新型柏油鋪設公路,以儲存雨水,降低路面溫度。

5.形成環市水系,調節市區氣候。

因為水的比熱大於混凝土的比熱,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熱量的條件下,兩者升高的溫度不同而形成溫差,這就必然加大熱力環流的循環速度, 而在大氣的循環過程中,環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溫的作用,這樣就可以使城區溫度不致過高,就達到了防止城市熱島效應的目的。

此外,市區人口稠密也是熱島效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今後的新城市規劃時,可以考慮,在市中心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遊、金融等部門,其餘部門應遷往衛星城,再通過環城地鐵連接各衛星城。

泥石流具有規模大,活動頻繁,危及面廣,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

泥石流發生的時間具有個規律。 季節性

我國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受連續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發。因此,泥石流發生的時間規律是與集中降雨時間規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 周期性

泥石流的發生受暴雨、洪水的影響,而暴雨、洪水總是周期性地出現。因此,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動周期與暴雨、洪水的活動周期大體相一致。當暴雨、洪水兩者的活動周期是與季節性相疊加,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動的一個高潮。 對居民點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見的危害之一,是衝進鄉村、城鎮,摧毀房屋、工廠、企事業單位及其他場所設施。淹沒人畜、毀壞土地,甚至造成村毀人亡的災難 對公路和鐵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沒車站,鐵路、公路,摧毀路基、橋涵等設施,致使交通中斷,還可引起正在運行的火車、汽車顛覆,造成重大的人身傷亡事故。有時泥石流匯入河道,引起河道

3

大幅度變遷,間接毀壞公路、鐵路及其它構築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線,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處對岸的石門溝,1978年7月暴發泥石流,堵塞白龍江,公路因此被淹1公里,白龍江改道使長約兩公里的路基變成了主河道,公路、護岸及渡槽全部被毀。該段線路自1962年以來,由於受對岸泥石流的影響己3次被迫改線。建國以來,泥石流給我國鐵路和公路造成了無法估計的巨大損失。 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沖毀水電站、引水渠道及過溝建築物,淤埋水電站尾水渠,並淤積水庫、磨蝕壩面等。 對礦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毀礦山及其設施,淤埋礦山坑道、傷害礦山人員、造成停工停產,甚至使礦山報廢。

減輕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橋樑、涵洞,從泥石流溝的上方跨越通過,讓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這是鐵道和公路交通部門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過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從泥石流的下方通過,而讓泥石流從其上方排泄。這也是鐵路和公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護工程。指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樑、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區變遷型河流的沿河線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護建築物,用以抵禦或消除泥石流對主體建築物的沖刷、衝擊、側蝕和淤埋等的危害。防護工程主要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

(4)排導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樑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設計意圖順利排泄。排導工程,包括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5)攔擋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暴雨、洪水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少泥石流對下游建築工程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攔擋措施有:欄渣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

人類活動對河流演變的影響;首先是河流集水範圍內的自然環境受到各種干擾,例如:森林和草地受到破壞,加重了水土流失;各類建設及生產中的廢渣、廢料和廢水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各種廢氣污染了大氣,並造成酸雨,導致植被破壞和水體污染;由於溫室氣體增加導致全球氣溫的變化,將對人類社會造成不利後果,包括對流域生態系統、河川徑流和江河洪水的影響。

由於人類開發利用土地,並利用河水發展灌溉、航運、發電、城鄉供水等各種功能,從而改變了河流的本來面貌,例如:圍墾河流兩岸的洪泛土地,從而割斷河流與兩岸陸地的聯繫,並侵佔洪水的蓄泄空間;引水到河道以外,從而減少河流的徑流;築壩壅高或攔截河水,從而阻攔或改變河水的流路;建造調節徑流的水庫,從而改變河流的水文律情;利用河流排泄

4

廢水,從而改變河流的水質。在改造河流的同時,也改變了河流所在地區的原有生態系統,並創造了城鎮村莊、農耕地、人工濕地以及人工河流等各種人工生態系統。 沙塵暴的形成需具備4個條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它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

二是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也是沙塵暴能夠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 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多發生於午後傍晚說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

四是乾旱的氣候環境。沙塵暴多發生於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後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沙塵暴是很好的證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