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與自己同性別所吸引的個體,他們的性取向早在出生前就形成了。這並不是一道選擇題,而且科學證據顯示他們的父母是不應該被指責的。

研究證明,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斷有研究證明這一觀點的生物學證據。此聯繫正日益被新的科學研究所證實。

2014年研究人員證實了男同性戀性取向與一特定染色體區域之間的關係。與此類似的發現最早出版於20世紀90年代,在當時產生了一個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理論。儘管有研究表明,同性戀是有遺傳特徵的,但關於同性戀的爭論卻不絕於耳。

證據表明負責性取向的遺傳基因與環境存在複雜的交互作用。

這些發現來自於南非科學院發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是一個小組在2014年評估近五十年內關於性取向這個項目所有研究成果的總結。

這項工作是聯合烏幹達科學院在越來越多的非洲新法律歧視同性戀人士的背景下進行的。

現有研究

科學院對不同重點領域的幾個科學研究進行了匯總,其中包括家庭和雙生子研究。研究表明,同性戀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

家庭研究顯示男同性戀者比男異性戀有更多的哥哥。男同性戀的兄弟也更可能是同性戀。同樣的,研究也發現女同性戀者比女異性戀者有更多的同性戀姐妹。

關於同卵雙胞胎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同卵雙胞胎具有相同的基因。同卵雙胞胎的研究可以揭示同性戀可能的遺傳因素。對雙胞胎的研究已經證實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更有可能是同性戀。這也證明瞭同性戀是可以遺傳的。

然而,同卵雙胞胎之間的遺傳程度低於預期。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同性戀可以遺傳,但並不是根據經典的遺傳學規則。相反,它是通過另一種機制,稱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是指基於非基因序列改變所致基因表達水平變化,外界環境通過改變生物標記從而影響基因表達

表觀遺傳學是重要因素

表觀遺傳學主要涉及環境因素對基因的影響,包括子宮內的環境和出生後的生長環境。表觀遺傳學在新的研究方法下,發現分子機制(EPI標誌)調節環境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分子機制(EPI標誌)通常不會代代相傳。但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可能會被傳給下一代。

通常情況下所有的女性都有兩條X染色體,其中一個會隨機的處於不活躍或「關閉」狀態。研究人員發現,在一些男性同性戀母親的X染色體中,存在一個極端的「扭曲」的失活X染色體。這些母親的X染色體不再是隨機關閉而是相同的染色體不活動。

這表明X染色體上的某一個區域可能涉及性取向是否正常。表觀遺傳學說認為同性戀傾向的發展是通過epi-marks隔代遺傳的。

外部環境因素如藥物、化學品、有毒物質、農藥、塑化劑等物質也可以通過產生epi-marks的方式影響DNA。

這些環境因素也會干擾孕婦的荷爾蒙系統。同時也會影響胎兒的性激素水平,還可能會影響這些性激素的活性。

未來的研究可以明確這些因素是否對大腦中與性取向相關區域有直接的影響。

回顧進化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同性關係被認為造成了一種「達爾文進化論矛盾」現象,因為同性羣體不能對人類的繁衍做貢獻。這種論點認為,由於同性關係不利於物種的延續, 同性羣體不得不面臨「自然淘汰」。

如果這種觀點是對的,那麼隨著時間流逝,同性戀取向將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然而,在整個人類世界和動物王國裏「同性戀」卻一直存在。

「平衡選擇假說」中似乎也存在補償因素用於解釋物種的繁衍與生存。在這種環境中,已經證明,男同性戀者的母系女性親屬比異性戀男性的母系女性親屬有更多後代。這暗示了男性基因序列中的X染色體上存在某種機制,能幫助家族中的女性孕育更多後代,卻也會導致更多男性的同性戀的傾向。(總體上男同性戀比女同性戀多)

未來研究

研究院發現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性取向是由生理決定的。一個人的性取向不是由基因或者環境單方面決定的,而是由兩者複雜的相互作用決定的。

然而,更多的證據正把研究者注意力放在X染色體上的某一個特定區域上。

但是,這些染色體上特定區域的識別並不意味著同性戀是一種障礙,也不意味著在這些區域上存在基因突變,而是首次表明染色體上的特定區域決定著性取向。

雖然研究尚未發現是什麼精確機制決定了性取向——可能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但是答案可能要通過不斷的研究才能更加明朗。這些發現將對遺傳學領域來說很有意義,對於那些同性戀和整個社會來說更有深遠意義。

作者:徐民 屠祖名 董露露 王翼(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wypsychology)

中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抄襲必究

參考文獻:

scitechconnect.elsevier.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