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袁航,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從小到大當我去其它省市的時候,別人都會問貴陽在哪裡,是廣西,廣東還是四川的一個城市么,當我提及貴陽是貴州的省會時,大家依然不知道貴州在那裡,對的這就是我的家鄉一個不起眼,GDP常年全國倒數的一個省份。那我這個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為什麼就在這一年裡,獲得了很多人羨慕的高薪但是最後卻不要繼續讀博呢,我想把我的故事在這裡給大家娓娓道來,在這裡先聲明70W可能對於很多美國灣區的碼農不算什麼,也或許在紐約和者倫敦做投行的小朋友也不算什麼,但是對於我一個

還沒畢業的碩士生這第一年的工資就會比我目前一輩子賺的錢都要多。

目錄

章節一:暑期實習章節二:工作申請

章節三: 博士申請

章節四: 選擇章節五: 尾聲

章節一:暑期實習

對互聯網行業熟悉的同學都應該知道,暑期實習是最好進入國外大公司拿全職的一個途徑,而且在做了實習以後,自己對其它公司的吸引力也會加深,而且在通過一個假期的學習以後,也知道是否這家公司適合自己,在本科三年里,每個假期都在不同院校做科研實習的我,決定去工業屆看看到底,大公司會有什麼不同,雖然我碩士階段是在瑞士聯邦理工讀的神經科學,最後在找實習的適合還是找了一個碼農的工作,在大概經歷過幾輪的校園面試和公司面試之後,我成功加入到了Bloomberg彭博

的新倫敦總部的2018暑期實習。我在去之前只知道彭博是一家金融公司,然後有彭博機其它什麼都不懂了,去了以後才發現彭博在金融科技領域基本上是一個霸主這樣的地位,在機構交易,訊息獲取,買賣方對接,

彭博社涉及了金融行業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到現在它都還是一個私有公司,而且沒有任何一家可以與之匹敵的競爭對手,作為一個一直有創業夢的我,就對蓬勃的公司發展歷史,以及戰略部署就非常感興趣,因為公司老闆Mike Bloomberg到現在都擁有絕大數股權,而且能把金融行業的各個方面,以及新聞媒體最後到放到彭博機里的這個生態系統里當中去,只有一個產品來進行盈利。總之雖然我做的是碼農的工作,但是有很多機會參與的金融方面的培訓以及其它部門的相關活動,這樣就更能幫助我對整個公司的運營進行了解。這個假期實習的經驗是很珍貴的,我也在實習開始不久就大概知道全職的錄取應該問題不大,在中期評估的會議中,我和我的導師對我前半段的自評和他評就超過了15頁紙而且大多數評價都是十分正面的,這也讓我最後被實習經理劃分為high performer做了鋪墊,而且也有公司做公關的部門對high performers(高績效者)進行來採訪作為以後的宣傳資料。在這個的一個背景下,我就一邊實習,一邊找各種個樣的工作,因為我的技能點和興趣都比較廣,所以我也投了很多種不一樣的公司和不一樣的職位。章節二:工作申請

彭博是一家優秀的公司,能畢業以後能在這裡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我認為不太適合的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我在實習的階段,我發現碼農的工作大多數時間還是在寫代碼,而與人打交道的時間很少,但是我又是一個話癆,所以我想做和人更貼近一些的崗位,第二點就是其實做金融技術是很無聊的,因為不管再做什麼,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各種各樣的賺錢,所以不免工作久了就會有些倦意。這就是為什麼,我依然還是想要繼續面試其它公司和職位的原因。

這個階段可能是我人生中和最迷茫以及黑暗的時段,因為我其實不太清楚我到底想要做什麼,去工作有工作的好,比如說有比較好的收入,能有一定穩定的生活,以及一些比較明晰的職業成長計劃,但是我是有很多想法的人,不甘心在這樣的一個框架里成長。如果去博士的話,又心想,博士階段讀到太深最後也不一定能對我以後創業有利,因為創業創到一定階段自己肯定是不需要在技術一線來乾的,後面更多是資源整合和做決策的能力,可能在博士階段並不能得到提升。但是給我選擇的時間以已經不多了因為不管是去工作也好,去申請博士也好,還是去創業也好,在每一個方面想要做好都是需要很多的專註力的,如果全部都在做,那可能每一個目標自己都可能沒有能達成,這也是我每天焦躁的的原因。我和我很多小夥伴和家人都談了又談,發現,其實談了的結果都是,我現在需要做一個抉擇,然後往那個地方專註下去,而不是又要申請博士和找工作。所以我就開始了瘋狂的投簡歷,從去年的9月份就開始慢慢的面試,希望在彭博的offer下來的時候,能夠有其它的offer這樣就能拿到更多的工資。我以為這個找工作的階段不會持續太久,沒有想到的是,最終我的工作尋覓的階段到幾年的4月份才有尾聲。在這個找工作的期間,我可能申請了大概世界各地80家公司,然後在不同行業的頂級公司都拿到了面試比如說一些在倫敦的對沖基金,資訊行業的MBB,四大,技術公司的Palantir,Google, Facebook,Amazon,IBM以及頭條,landing.AI等等,這些公司我都嘗試了面試了不同的崗位比如說碼農,產品/項目經理,諮詢顧問還有一些明星項目比如說Google的AI residency program和阿里的達摩學院。雖然面了這麼多,最終全職錄取的一個都沒有哈哈,我都自己感到十分無語但也是十分慶幸的事情。首先我來解釋下為什麼我感到無語,就是以我之前的簡歷能夠拿到這麼多不同行業和不同崗位的的面試就說明自己的綜合履歷是比較好的,很多時候能拿到一些項目面試的機會就以為著你以及一隻腳跨入了公司的大門,尤其是大公司,因為大公司很多時候面試的流程已經非常的標準化,只要你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充分的準備,要拿offer,應該還是有望的。可是也正是因為我把精力分散到了不同的職位和公司上面,所以我對每一個工種的準備都是有所欠缺的,因為比較都是各個行業的一線公司,而且如果想要去一些比較好的崗位,除非背景和技能非常的貼切不然還是拒絕的情況比較多。所以我找工作的結果最終是這樣,也是不是太驚奇的。好了遺憾說完,我們就來說說慶幸的是什麼吧,我慶幸的是,要謝謝這些個不同的公司,在面試的過程中讓我知道了我家好的和一家差的企業是怎麼樣的,比如說公司是怎麼對待員工的,各種文化已經價值觀的差異能打造不同的什麼公司。比如說,在Palantir on-site(公司面試)的時候,我就發現幾乎這個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像宗教一樣深深的喜歡以及思考過為什麼自己不去大公司而來Palantir,相反像一些其它的業界大廠(這裡不提名),因為規模太大,反而最終很多員工並沒有上升期那種熱情。還有的是,原來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很多那麼多有意思的工作類別,就算是碼農與碼農之前差距也很大大,比如說BCG(波士頓諮詢公司)DV下面有一個venture architect的這樣一個崗位,這個崗位就是讓你能在大公司的背景下,放開手去幫助大公司來做不同方面的創業項目,這樣你既有了大公司的威名以及工作的穩定性,也能夠有了初創公司的自由和速度。我在這一個季度的工作申請之前是完全沒有這樣的概念的。最後一個慶幸的地方,就是如果有很好的公司要我了,我可能就不會之後開始申請博士,也不會過多的掙扎,也不會最終能夠去到一個我自己非常喜歡的項目。章節三: 博士申請

我申請博士這段經歷似乎是一個很偶然但是又很必然的一個事情。這又怎麼說呢,偶然的原因是其實我在倫敦快回瑞士的時候,就以及決定不申請博士了的,但是恰好在10月底,我之前劍橋陶瓷過的教授問我還想不想繼續申請,因為暑期正好的倫敦嘛,所以我之前就發了幾封郵件給了一些我比較感興趣的教授,問他們今年招不招博士,如果招的話,那我可以去他們學校面對面的和他們聊聊。發了以後也沒有怎麼管這個事情了。不過這個就是為什麼,劍橋那個導師會發郵件問我要不要申請的原因。那個時候我想想了反正也就是幾封推薦信和一些材料的事情,所以我就像為什麼不呢,等了有了選擇以後再來做決定而不是得都還沒有得就開始糾結要去哪。所以我就跟那個導師來回了幾封郵件,花了一個周末吧,就把大大小小的材料準備好,提交了,研究計劃找了幾個靠譜的學長和學姐幫忙修改了下就交了。也就在申請完劍橋以後,我想既然劍橋都申請了,那我也把牛津也申了吧,那也正好看到了一個剛剛從工業屆到牛津的教授,方向也是做大腦人機介面的,也是一個周的時間也把申請交了。其實我博士申請的階段除了申請和一些面試意外,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進行等待。後來簡略點些寫,就首先是劍橋的申請悲劇了,我當初就很困惑,因為我的背景很好,而且三位也不差,面試也不錯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劍橋的導師給我說,是我在德國馬克思普朗克那封推薦信不夠正面。我在申請的時候,馬普所的老闆給我說他不會強烈推薦我去牛劍的因為,他對我的了解並不深,但是他可以幫我寫很好的推薦信去其它的學校,當初我說無所謂你寫吧,誰知道果然就出事了,但是我還是喜歡馬普所的老闆,因為他教給我很多東西,也就是這個原因,讓我在申請牛津的項目的時候就沒有用馬普所的那個推薦信,而是找了我本科畢設的第二老板寫的。最後牛津錄了兩個項目,一個是在工程科學旗下做大腦人機介面的,直接進老闆實驗室的。第二個是計算機學院旗下的健康數據科學項目,這個項目第一年要上高數和機器學習的課,然後也要補足各種健康科學的領域知識,也能夠讓你在一些不同的實驗室做小項目,最後自己選兩個老闆一個做演算法一個做應用。我覺得第二個項目非常

適合我因為的第一個項目的老闆雖然是大牛,卻還沒有自己的嫡系博士生過,是第一年帶博士生,而我也想更偏人工智慧和一些演算法設計一些,但是也要有生命科學和健康科學的應用。第二個項目還有好的一個部分就是,這種中心這一年錄取了15個不同背景的博士生,一開始大家都一起上課而且項目會鼓勵我們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這樣一來一開始就有了一些自己的戰友,在四年當中有可以彼此互助互利。所以說第二個項目就把我所有的願望都滿足了。

說完了博士申請的偶然性,我們又來說說博士申請的必然性吧。這個方面其實比較好講,因為從大一開始就一直跟著各種老闆來做科研,雖然說目前沒有任何的結果,這個可能是我自己很水也可能是我做的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本身項目周期都比較長所以到現在也暫時沒有什麼大的結果。不夠怎樣,我的科研經歷不管還是演算法設計還是在應用上都是有很多不同的經驗的。最後就是因為我有計算機科學和神經科學都有一定的了解,而這兩個不同學科所需的思維模式,和知識背景還是相差很大的,這就是為什麼雖然我申博士申請的主意是最後才有的,我也能被牛津的兩個項目錄取。章節四: 選擇

在闡述完,我找工作和申博的過程以後,現在終於到了這篇文章的中心,為什麼我會在一個70W的工作和博士之間最終選擇的博士。其實我們的這項選擇題里還有一個選項就是創業,為什麼創業也是一個選項呢,因為創業是我一直一來想要去做的事情,或者那種生活方式更適合我的天性。好了現在我們就來一一說明一下,最後我為什麼讀博這條道路。

其實在這一年糾結的時間裡,我偶然的看到Andrew Ng, 吳恩達教授在ACM的一個演講,他說講的是對於一個學習機器學習的從業者來說,是應該去讀博呢,還是去業界工作。他就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指標來說,不管你是在大公司還是在學校,最終能影響你的那些人就是你工作的小團隊,和你實驗室的的同學。去大公司,不同團隊之間的差距可能比不同公司的差距都還有大。這個是這樣的,比如說在大廠里,雖然說大廠有很多好玩的項目是關於人工智慧的,但是大多數人進去還是做一些更乏味的工程項目,而不是是演算法設計。所以按這樣的邏輯來說,我選擇的標準就是看在哪個環境下,我周邊的人和事能給我的提升最大,那我就選誰個途徑。那我們回到之前的那三個選項當中去,第一個是工作,所以說如果真的要去工作的話,除非是去像Google AI residency或者其它大廠給分配到很好的團隊中去的話,我自己認為我的綜合競爭能力會工作幾年以後,並沒有那麼大的提升,因為大廠里大多數同學尤其是在西方國家是一個比較舒適的態度,每個碼農心中都有一個成為比爾蓋茨的夢,但在高工資和高消費的情況下,很難跳出這樣的一個圈子。如果看看國內,一個沒有工作經驗的畢業生,需要承擔的996的生活但是沒有996的報酬更是和自己的預期有所差距,所以工作這條路基本上是不太會選了。

第二是創業,創業不管成功還是失敗,至少自己周期都是會有很多很有拼勁很有上進心的人,不管是和客戶溝通還是與其它企業打交道,周圍的平台是不一樣的,可以去像Entrepreneur First或者是YC這種地方開始自己的創業之旅。不管怎麼說創業雖然最辛苦,但是是能給自己的成長是最大的。為什麼最後我還是沒有選擇創業呢,有幾個原因,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所信賴的創業夥伴們都目前還沒有做好準備一起干,一個很好的創業團隊是非常關鍵的,大多數的初創公司失敗都是因為沒有一個很好的創業團隊,所以說與其自己承擔風險不然再有幾年累計,再來創業不遲,第二是完全沒有資本積累,雖然說可以找風投,但是在一個完全沒有自己資本積累或者其它資源的情況下,創業的風險依然會很大。就算是自己再是一個樂觀的喜歡挑戰的創業者,

也會要計算下自己最後能把公司做好的幾率。

那最後我們就來看看讀博這一條路吧:

1.如果能在牛津把博士讀完,首先自己的專業知識很明顯的會有顯著提升,那個時候去拉

投資可能也會方便一些。2.牛津這邊的資源其實非常的多,不僅僅是和中國也有和其它國家的合作也很多,很多名人和政要經常會和這邊有所聯繫,在這個平台上不管是以後想在哪個國家和區域干都是會容易一些。第三能把自己的清楚年華,奉獻給博士這個相對自由的崗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博士一般有很強大彈性工作時間,而且在自己的課題選擇上,會比在工業屆大很多,所以能幹自己想乾的事情而且可以決定什麼時候干又何樂而不為呢。3.就是因為我前幾年都是在各個國家不同的長短期奔波,搬家,認識新朋友,離別,再搬家,再認識新朋友,離別這種調調會讓人有的時候不知所措,雖然一開始去不同的國家的地區確實覺得很新鮮,久了以後如果知道自己在這裡地方反正也呆不久,那就懶的去結交當地的新的朋友,那就會造成自己身邊永遠都沒有朋友,朋友永遠在海內而你卻永遠在海外的困境。4.就是牛津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集體,畢竟是第一個說英文的大學,有很多歷史和文化,在這樣的地方學習,還是能促進自己在不同方位發展,最終離自己遠方的理想更近一步。

章節五: 尾聲

最後想說的是,在21世紀的我們,千禧一代,面臨著很多這個世界未成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我們比我們的父母一代有更多機會,信息,以及資源,相對應的,我們也要學會在這個節奏更快,更電子化,干擾更多的社會裡找到那屬於我們自己的的那一片天地,我在之後也會寫一篇關於如何學習獨立思考,不跟風來鑄造自己的獨特價值。在過去幾年裡有太多人要感謝,各種大大小小老闆,小夥伴和家人們,是你們讓我在未來一片漆黑的時候,在第二天依然拿起背包前往下個目的地。謝謝你們一直對我無私的幫助,我才能有勇氣一路向前 :D 最後希望大家童鞋們都能在一些人生重要的抉擇面前更有譜,多做一些那些不會讓自己後悔的選擇。P.S. 我一般寫作不太喜歡用翻譯,因為不管是再好的翻譯,都會有信息的流失。所以這個暑期我也會用英文寫一篇同樣內容的文章,但是是一個更西世的價值觀體系來進行體現,有興趣的小夥伴歡迎關注和交流。大家共同進步。航筆於洛桑,瑞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