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子刊刊登最新報告顯示:

中國中風發病率居全球前列

但死亡率明顯下降,且女性優於男性

近日,《柳葉刀·神經病學》發表的一項關於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的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中風新發病例爲1370萬人,其中中國就佔了40%,爲551萬人。全球550萬人因中風死亡,中國佔1/3,爲179萬人。在全球各國年齡標化中風發病率當中,中國位居前列。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1990~2016年,全球中風死亡率和發病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年齡標化死亡率和發病率分別降低了36.2%和8.1%。這一時期,中國的中風年齡標化死亡率更是降低了42.6%。

上述中的年齡標化死亡率是指按標準人口年齡構成計算的死亡率。由於不同年齡人羣死亡率差別很大,比如在老年人佔比較大的人口中,死亡率比較高,反之則比較低。採用年齡標化死亡率進行統計,能夠消除人口年齡構成差異造成的影響,保證數據之間的可比性。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也顯示,我國中風防治初見成效。1994~2013年中國男性中風人口標化死亡率年下降率爲2.7%,女性下降4.1%,優於男性。

儘管全球中風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中風負擔仍較重。2016年,中風是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的全球第二大死因,也是第二大致殘原因。《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指出,中風仍爲我國成年人致死和致殘的首位原因。

1990~2016年,全球大多數國家中風發病率降低,但在東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風發病率仍在升高。

研究者指出,全球中風負擔總體上加重,很大程度上與人口增長和老齡化有關。中風一級預防措施並未在全球廣泛實施。

預防中風,首先必須改變行爲危險因素。比如,吸菸、飲酒、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和脂肪攝入增加、高鹽飲食、葉酸缺乏、超重和肥胖以及體力運動不足都是中風的危險因素,需要戒除或改善。

其次還要控制中風危險因素,如高血壓、房顫、糖尿病以及以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爲代表的心臟疾病。另外,急性發作期給予恰當的治療以及長期治療,對於防止中風復發都非常關鍵。(選自《中國循環雜誌》,有增刪)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 編輯 || 楚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