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體育之夜活動上,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李穎川說:“目前(我國)體育產業在整個國家的GDP中的佔比已經達到1%,這個數字不是很高。”

“像美國,我們周邊的日本,還有一些歐洲的國家,體育產業在整個GDP當中佔3%到4%,這就說明體育產業現在在我們發展的空間是很大的。”

李穎川介紹,在這1%中,有60%是來自於體育產品的製造業,30%來自於體育服務業,包括體育競賽表演以及體育健康休閒,“如果這兩塊提高了,我想我們的體育產業的空間,大是大在這個地方。”

李穎川表示,下一步要完善政策,把難點和堵點要打通。

在演講中,李穎川提出了3方面的措施,一是要按照建設國家競技體育的要求,圍繞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體育消費,二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加強體育設施建設,三是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服務支持和保障作用,抓好公共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李穎川還在論壇上“倒苦水”,“我們的政策非常好,但是有些政策爲什麼沒有落地呢?就是因爲我們很多的溝通和各種原因。”

李穎川舉例,比如全民健身場地的水電氣暖的價格問題,高於工業價格,是按照商業價格來收費的,“這些都是現在政策的難點、堵點,我想下一步要把這一塊打通,真正能落地。”

此外,李穎川表示還要完善產業的體系。李穎川介紹,目前國內只有兩項運動項目能夠進入市場,即CBA和中超,而美國有20個運動項目進入了市場,形成了聯盟,擁有將近800只球隊。反觀國內,CBA只有20傢俱樂部,中超爲30家。

“我們很多優勢項目,在奧運會上拿冠軍的項目,像羽毛球、跳水、排球,但這些項目在我們國家職業化程度比較低,所以下一步要豐富我們現在賽事的產品和質量,特別是把這些優質的比較好的項目要進入職業化,這個是今後我們中國的職業體育發展的一個路徑。”

“比如說像乒乓球,很多國外的乒乓球選手,特別是歐洲選手願意進入中國市場打球,可是這市場沒有形成。如果以後俱樂部職業化程度高了,國外的運動員,包括日本、韓國、歐洲的球員能進入中國俱樂部來打球,形成我們自己的職業聯賽,就像NBA一樣,我個人認爲只有乒乓球有這個條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