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搶先看】解構「豐碑大碣——歷代金石拓本全國巡迴展」 2017-08-04 西安崔振寬美術館

「豐碑大碣——歷代金石拓本全國巡迴展」,展出包括明、清、民國時期在內的拓本近三百件,其中不乏孤本。展品內容包括從殷商到宋元時期的各類金石圖文。涵蓋地域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東始山東,西達新疆。展覽無論從展覽規模,還是展陳形式,展陳效果以及社會影響力,在同類型展覽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此規模空前,內容龐雜的展覽,將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給公眾?以策展人宗鳴安先生、學術主持陳根遠先生為代表的學術策展團隊,在展覽單元設置上,兼顧時間線索性、地域性和專題性,多維度闡述碑拓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將展覽分為以下六個單元:

漢字足跡:講述中華民族的文字史和書法史

相傳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我們祖先改造世界、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凝結在漢字里,鐫刻在金石上。

千百年來的碑刻與拓本,記錄了漢字一步步的發展演變。從最初的「日月之形,鳥獸之跡」,漢字由原始象形,向成熟抽象的文字系統發展。字形愈發簡化,書寫愈發便捷,辭彙量愈發豐富,文化也愈發厚重。在這個過程中,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不同的章法、用筆,各異的氣韻、姿態,既反映了時代的風尚,也表達了書家的性格,連綴起來,便是漢字步步前行的史詩。

▲商《甲骨文》民國拓本。

甲骨文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主要指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此冊拓文當屬於用骨文字分類的第四期內容已有述事的功能,極具史料與文字學習的功能。

▲秦《琅琊台刻石》,清代拓本。

琅琊台刻石是最為可信的秦代傳世石刻之一。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群臣請立石刻銘,傳此石為李斯聽書。清光緒中葉尚存山東諸城海神祠中,後墜入海中,現僅存殘石一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現所見明拓本存篆書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跡多剝蝕模糊,但仍可於此揣摩到秦纂的筆意。清楊守敬評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器。」

▲東漢《石門頌》清代拓本。

建和二年(148年)刻,全文共655字。漢中太守王升撰文,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通褒斜道的經過。結字放縱舒展,體勢瘦勁開張,意態飄逸自然。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

▲三國魏《三體石經·尚書》民國拓本。

在中國古代史上先後有7次大規模的刻經。其中三國魏《三體石經》是繼東漢《熹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當時刻了《尚書》《春秋》二經,共28石。所得一千多字的古文,在古文史上尤為可貴。此殘石1922年秋出土。

▲北魏《張猛龍碑》,清代拓本。

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立,無書寫者姓名,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碑陽24行,行46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清楊守敬評其:「書法瀟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沈曾植評:「此碑風力危峭,奄有鍾梁勝景,而終幅不染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是魏碑書法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此碑現存於山東曲阜孔廟。

▲顏真卿《顏家廟碑》,清代拓本

全稱《唐故通議大夫行薛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廟碑銘並序》,鐫立於唐建中元年(780年),是顏真卿為其父親顏惟貞而立。顏真卿撰文並書,李陽冰篆額。碑高338厘米,現藏西安碑林。此為顏真卿72歲時所作,筆力雄健,結體庄密。

金石琳琅:走進金石學

舊時所謂金石,主要是指古代銅器和碑刻。金石學所有門類,幾乎都離不開拓印技術的介入。凡是金石文物集中的地方,少不了發達的拓印工藝。

除了擦拓、撲拓等基本拓工,套色彩拓、全形拓等多種技術應用,讓拓片承載的信息更準確豐富,增加了拓片的種類和價值。與之相伴的,是拓印對象的拓展。從平整的石碑、墓誌,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碣石、摩崖,乃至青銅器、畫像石、甲骨,依靠拓本廣為傳播,這讓人們更加方便地追尋欣賞九州各地的金石遺存。

▲東周《提梁壺》全形拓,近代拓本。

此拓系用模板法拓制,此種拓法系民國全形拓高手長安李月溪所創製。全形拓,又稱立體拓、器物拓、圖形拓,是一種以墨拓技法完成,把器物原貌轉移到平面拓紙上的特殊技藝,要求拓技者具備熟悉素描、繪畫、拓工、剪紙等技法。初始於清末,漸失於民國後。

▲秦漢《瓦當四條屏》,近代拓本,

朴茂華茲的瓦當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精靈。秦漢瓦當融書法、繪畫、工藝和雕刻於一身,是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如果說舊時瓦當鑒藏以其悠遠古樸的美學特質而多局限於少數文人士大夫之間,如今由於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昌明,瓦當鑒藏已經走入千萬大眾之中。瓦當拓本題跋張掛已經成為時尚。

▲唐《線刻侍女圖》,近代拓本。

唐代棺槨上常常雕刻有生動的仕女形象,是古代線刻畫的經典作品。此拓更以不同顏色槌拓仕女五官、服飾,堪稱彩拓精品。

▲唐《吉鹿葡萄紋方磚》,近代拓本。

花磚為模製,是用於唐代長安宮廷建築中鋪地的方磚。浮雕紋飾華麗,製作堂皇,古代磚瓦之傑構。

石門洞開:鐫刻經歷與情懷

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漢中石門隧道開通,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開鑿的山體隧道,聯通了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處天府,引來了無數後來者的追思感嘆。地方官員、文人墨客將後世修繕、懷古的經歷和情懷鐫刻在石門附近的石壁上,其中書法成就最高者,被後人總稱為「石門十三品」。十三件作品上溯漢魏,下至兩宋,皆為歷代摩崖的傑作。

▲東漢《石門》清代拓本。

漢隸大字摩崖,東漢永平四年(61年)刻,高100cm,寬47cm,原豎於石門北口外。其書法成就堪稱世之瑰寶。

▲東漢《玉盆》,清代拓本。

漢隸大字摩崖,屬褒谷摩崖石刻,位於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以北的褒谷褒河兩岸,時間始於漢明帝永平年間(58~75年),原刻於石門南三里許褒河水中一巨石上,該石中凹邊高,酷似盆狀,色白如玉,故名「白玉盆」,右行橫書,高63,寬103,傳為漢刻。字跡因受水衝擊,至南宋慶元時,字跡模糊,有人重刻豎書「玉盆」二字於其旁。南宋紹定二年(1299年),再刻「玉盆」二小字於重刻上方。

▲三國《袞雪》,清代拓本,

原刻在石門水庫大壩下方的河中一塊巨石上,水流此處浪滾水激,狀如「袞雪」。摩崖高50,寬125,右行橫書,右側刻隸書小字「魏王」,傳為三國曹操書。曹操一生以宰相自居,未曾稱王,「魏王」二字據考證應非曹操所書。

碑林聚英: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千年積澱

作為中國石刻收藏的故鄉,西安碑林博物館從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至今,已收藏碑石墓誌造像石雕4000餘件,其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各個方面,涵蓋儒、釋、道諸家思想,特別是年代有序、流派紛呈的歷代碑刻書法藝術令每年數十萬中外學人遊客流連忘返,是世界知名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秦《嶧山碑(長安本)》,民國拓本。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嶧山在今山東鄒城縣,又名東山,與泰山南北對峙。原始已不在,宋時覆刻有兩本,一本在山東鄒城縣,一本在長安碑林。金石界以為長安本較有生氣,故拓本被世人所重。

聖跡佛光:文人精神世界的入世與出世

馮友蘭說:「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入世與出世,可謂中國文人精神世界的兩大主題。

從藏於曲阜孔廟和洛陽龍門經典石刻拓本中,有尋覓個人功業的紀念、子孫孝行的感懷,也有感受寄託神佛、尋求救贖的願景。這些拓本,被文人供在案頭,出世與入世的思辨,凝結在對一筆一划的端詳領悟中。

▲西漢《五鳳刻石》,清代拓本。

又名魯孝王刻石,五鳳二年(前56年)刻,此石於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曲阜孔廟時,得自魯靈光殿基西南之太子釣魚池。隨即移石入孔廟,現存東廡。此為曲阜孔廟歷代刻石二十四種之一。

▲東漢《禮器碑》

又名「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修孔子廟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東漢永壽二年(156年)立,碑身高1.5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文記述魯相韓敕修飾孔廟、增置各種禮器、吏民共同捐資立石以頌其德事。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的重要作品之一。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北魏《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記》,民國拓,

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題記」,位於洛陽市南郊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立。由孟達撰文,朱義章楷書。此碑全文皆取陽刻發,逐字界格,為歷代刻石中所少見,並有陽文正書額「始平公像一區」,此造像證法是北魏方筆的典型,以陽剛之美流傳後世,作為魏碑書法藝術的典型被列入「龍門二十品」。

▲北魏《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清代拓本

簡稱《楊大眼造像記》,刻於北魏時期,位於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中,並與《始平公》《孫秋生》《魏靈藏》三種造像記合稱為「龍門四品」,是龍門石窟200餘種北魏時期造像記中書法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之一,用筆方峻,提按頓挫明顯,筆勢雄奇,結體莊重穩健,為二十四品之一的代表作。

彼岸榮耀:喪葬和佛教文化

「生死亦大矣!」對於彼岸世界的討論和想像,是人類文明的終極拷問。古人往往希望將彼岸已經獲得或求而不得的榮耀,帶到彼岸世界中,尋找靈魂的慰藉。無論是兩漢畫像石上的神仙世界,還是佛教造像背後的禪機,都在回答:「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而記載著個人沉浮、家族榮辱的墓誌,則回答了「我是誰?」

石壁上的神仙往聖、墓主人的家族事迹、神佛護佑的極樂世界,給現世的人們指出通往彼岸的榮光。這些拓片或許已經不能向今人解答終極的拷問,卻能從一個角度,折射先民們的精神世界。

▲東漢《嘉祥武氏祠西母闕畫像》,民國拓本。

武氏祠西母闕為重檐四阿頂復體石闕,闕是我國古代宮殿、府第或陵墓前面門道兩側的一對高層建築。嘉祥武氏石闕和武氏祠堂為同一建築群,建於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位於山東嘉祥縣紙坊鎮武宅山村北,武氏家族墓地的大門。此為武氏祠西母闕舊拓。

▲北魏《楊播墓志銘》,民國拓本,

北魏熙平元年九月二日(516年10月13日)制。1974年出生於華陰五方村楊氏墓塋。原藏西嶽廟,1990年入藏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此志書風雄逸超脫,與漢中《石門銘》同氣韻,尤以捺畫見雄奇。正方形,邊長68cm,魏書32行,行32字,字徑1.5厘米,文字清晰,保存完整。1984年《考古與文物》有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