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stein在一項元分析的研究中發現,目前約有200項以上的研究支持這一結論——當人們接觸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時候,他們的態度會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會變得更加積極。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扎伊翁茨有對他提出的這個曝光效應總結過,以進化的角度來看,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危機層出不窮的世界,他需要對新奇刺激作出謹慎回應,隨時保持警惕和逃離的狀態,才能使其生存下來。

然而,如果了解到這個刺激物是無害的,最初的謹慎就會漸漸消失,最終成為一個安全信號。


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也叫做熟悉定律(familiarity principle),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即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所以人們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會發生曝光效應,即"無需推論的偏好"。

曝光效應在廣告宣傳方面起著比較大的作用。比如看了某個廣告後,你也會因為它在你記憶中出現過而購買它,而不是選擇那些沒有聽說過的品牌。一提到去屑,我們就能想到海飛絲;提到脫髮,我們就能想到霸王,廣告的重複性能夠有效增強人們的記憶程度從而使曝光效應發揮作用。

但曝光並不一定都能產生正面效果。有研究發現,即使曝光的內容大部分是正面的,但曝光效應能否有效果還和媒體上的曝光率、公司的名氣有關聯,另外,曝光也會產生矛盾的情感,因為曝光會帶來許多聯想,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方面。當公司或產品還較新穎,消費者不熟悉時曝光才最可能有促進作用。

所以要使曝光產生正面效果,以下三點需要特別注意:1)無意識的認知情況,看見越多次才會越偏愛;2)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厭惡的事物,無法產生曝光效應,愈常看見反而愈擴大彼此的衝突;3)過多的曝光可能會引起厭煩

想了解更多曝光效應相關的話題,可以關注清博輿論公眾號。


從根源上講,曝光效應源自人類天生的對於安全感和確定性的喜好。

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我們的祖先曾經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世界中,他們需要對各種外界事物做出小心謹慎而必要的回應,並且時刻保持著警惕,積極尋求穩定,努力遠離危險,才能最終生存下來。

當一個新事物被多次接觸、證實是有益無害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會擺脫內心的焦慮,流露出對新事物的「無意識偏好」。

這種安全的、舒適的「無意識偏好」,正是我們祖先上萬年進化的結果。我們容易對經常見到的人產生好感,也是因為這些面熟的人能夠讓我們產生安全和舒適的感覺。

當在面對差不多的選項時,我們往往總是會選擇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或者曾經帶給我們美好回憶的事情上。本質上也是人類對於確定性和安全感的本能追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