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變化很異常,10.21-22也就是上週末,和朋友一款去牛背樑,因為是自己開車,所以要翻過秦嶺,必經之地就是分水嶺了,週六早上出發的時候還是陽光明媚,待我們進入秦嶺深處的時候,慢慢的開始聚集了少量的霧氣,隨著海波的增高,氣溫也降低了很多,隨之而來的是零星的雪花,居然下起了雪,難得一見。就這樣我們在到達佛坪的時候,做了一個決定,野外露營紮寨,還好我們的露營裝備都比較的齊全,往往事情的發展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當晚就沒有休息好,太冷了,伴隨著大風和飄雪,帳篷外面沙沙作響。

說這個主要想提醒最近想去秦嶺或者山裡露營的朋友,一定要做好野外露營的前期準備工作,「工慾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一定要跟上...

下面我們來到要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當然也是我的一個切身的感受經驗之談:就是當我們冬季野外露營該如何保暖?

冬季野外露營該怎麼選擇合適的露營地

冬季,個兒認為,最重要的選擇就是防風!

大家知道,風,可以稱為戶外運動中的隱形殺手!它可以迅速的帶走你的體溫而讓你失溫!

冬季,由於外界環境溫度本身就低。刺骨的寒風很容易把您的各種裝備全部打透!所以,選擇個背風的環境是您最理想的營地選擇了!

冬季野外露營裝備的選擇

帳篷:最好用雙層帳,就是有內帳和外帳兩層的帳篷。內帳與外帳中間必須留有空間。因為晚上帳篷裏的溫度高,而帳篷外面的溫度低,這樣在外帳的內裏就會凝結水珠,如果外帳與內帳中間沒有留出一定空間,那麼,外帳上的水珠會把外帳與內帳吸在一起,這樣帳篷的保溫效果就喪失了,因為雙曾帳就是依靠外帳與內帳之間的那點空間來保證帳篷內部的溫度,就像穿了兩件衣服,很暖和,但是被水潑濕了之後,兩件衣服粘在一起,保溫效果就沒有了。就是這個道理。把外帳側邊的防風繩拉起來,就使內帳與外帳之間能夠良好的留出空間!

北方的冬季風大,山裡更是如此,發揮帳篷性能的極致是關鍵。一般的帳篷包括幾個主要的部分,外帳、內帳、帳桿、防風繩、地釘(冬季凍土最好用的還是「長鐵釘」

,呂質的不好使。現在一般就地取材,用堅硬的、足夠粗的、足夠長的樹枝。有的帳篷可能,沒有內帳(單層帳),也有沒防風繩的(如迪卡農T1)。僅以最常見的「十字交叉」雙桿帳篷為例(多桿、任何形狀以此為例):注意搭建的風向,盡量把迎風面小的一面順風搭建,有的帳篷四四方方,就注意不要把風口對著帳篷門好了。(感覺交叉兩桿的帳篷裏,像225那種外支撐桿的抗風性比較好,單層帳也是那種支撐,四四方方的帳桿穿在外帳上。)將帳篷支撐好後,如何打地釘很關鍵,首先要讓內帳每個角繃緊,地釘要斜著打入地下,地釘和帳篷的角度成銳角,地釘像鉤子一樣牢牢的將帳篷按在地上,防止拔出。防風繩以帳篷為圓心,放射狀打入地釘,一定要繃緊繩子,將帳篷牢牢的按在地上,地釘的打入要17outdoors.com領也是成銳角,如風大不放心,可在地上打地釘處挖一個小坑,將帳釘斜著打在「小坑裡」在填土埋上,防止拔出。再有,在有樹木的營地,可將防風繩拴在樹上代替地釘。冬季在非常地帶(如:小五臺)因為凍土一般帳釘釘不進去,需要帶3寸以上的普通木匠用的鐵釘或者鋼釘,要實嫌重,地釘又多,帶一根也行,找好位置釘進去用鉗子或者冰鎬拔出來,在下鋁地釘。地釘替代品:沒有帶地釘時,也可以將一些物品拴在防風繩一端,埋在雪裡或者沙子裏(如:長樹枝、冰鎬等,海邊上我用沙灘鞋埋沙坑裡作「地錨」)。雪很快就會凍硬很結實,就是轉天取出比較費力。有石頭的地方,可以綁在石頭上替代地釘。如果地面凍的不硬,或者其他季節也可以用樹棍用做地釘,講究的截成一尺長,一頭削尖,在山裡要多少有多少,所以一般現在出門都不帶地釘。外部工作做完了,很多帳篷的外帳內側有和帳桿固定的栓繩(或魔術粘扣),從內部和帳桿綁緊。以上4點按要求做好後,你的帳篷應該每個面都是繃緊的,如果不是的話就再次調整地釘(再不行就是你的帳篷設計有缺陷)。好了,你的帳篷像大鼓的鼓皮一樣「嘣」

「嘣」的。這樣你的帳篷在抗風性上就可以達到最佳。

防潮墊:冬季的寒冷並不止是來自於冷空氣,還有一半是來自地下,三季的感覺並不是很明顯,一般的防潮墊足以,但是冬季你會明顯感覺到地下的冷,有很多人冬季會多帶一個很大很薄那種泡沫的防潮墊(當然平時也帶),如果你覺得冷,建議用雙防潮墊,不需要多貴的雙防潮墊,效果就很好,如果泡沫墊+充氣墊效果應該更好。

我冬天都是用充氣的防潮墊,一樣會把雪睡化,每次黎明前是最冷的,一半是天氣,一半是身下化的水結冰了,選擇的營地即便是白天被日照8小時以上,表面上看是乾爽溫暖的土地,第二天身下也是潮濕的。

很早以前就有使用雙防潮墊的,一般是泡沫防潮墊打底,骨架充氣墊墊在睡袋裡,一個提高防潮效果,二是睡袋太寬鬆,增加一個防潮墊會更加緊湊,睡袋更加合身。

睡袋:冬天大家都知道升級睡袋,多數都是1000克充絨+的睡袋吧,1000克填充重量的木乃伊羽絨睡袋,充絨最好在90%,睡袋最好是有立襯結構的,這樣可以防止羽絨在睡袋裡出先分佈不均勻的情況。我現在使用的是雙睡袋,理論上1+1並不等於2,比如你帶一個700克的和一個400克17outdoors.com的,效果不如1100克,而且還多了一個外皮的重量,實際上,除非你的睡袋非常合身,如果過於寬鬆實際上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很早的時候大家會用多餘的衣服來填充睡袋的空隙。

睡袋不要直接放地上,冬季露營睡袋不能直接放在冰冷的地面上,可以把一些樹枝和外衣鋪在睡袋下面,或者是放一些石頭鋪一些枯草,,使用睡袋前應使其充分蓬鬆,這樣保溫效果更好。每次使用後,要把袋內的暖空氣放掉,以免暖空氣遇冷後水汽凝結弄濕睡袋。

現在我還會多帶一個羽絨圍巾,以前沒有好睡袋,睡袋的擋風牆做的並不好,羽絨圍巾可以提高脖子和肩膀的保暖,效果類似擋風牆,可以做為羽絨羣和披肩使用,可玩的花樣很多。

冬季野外露營著裝

保持服裝乾燥,特別是手套和襪子的乾燥很重要。夜間最好用火烘乾或放在睡袋裡,在人睡眠時用體溫使其乾燥。進睡袋時衣服不可穿得過多,穿多了會使人出汗,致使睡袋潮濕,而隔熱性能降低,鞋子最好包裹好放睡袋裡面,不然第二天早上會凍硬的。

冬季戶外穿越著裝:一般是三層(內褲不算,有些人為了防止磨傷就不穿):

第一層,內衣褲:低海拔不太講究(高海拔叫棉質內衣,「死人衣」,做)不過盡量不用純棉內衣,下身甚至可以去掉這層直接抓絨褲。

第二層,抓絨衣褲:最好不要找替代品,因為所有的替代品價格都要高於抓絨衣褲。抓絨的優點是,快乾、排汗、重量輕巧、潮濕狀態下仍有一定保溫功能。

第三層,外衣:一般所說的褲、防風抓絨衣、或者寬鬆黨風衣服,等擋風作用的衣物,主要用於防止身體熱量被風帶走、阻隔冷氣、防止雪水打濕身體等,這大家都能夠理解就不再多說。現在上身一般我就兩層,抓絨衣和衝鋒衣合併成一件了,裡層排汗內衣、加一件防風抓絨衣,透氣性大大提高,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觀念要改改。

冬季野外露營生火

1、防火:冬季在裝備不過關的情況下(現在爐具比較多盡量少,但要掌握。沒有火確實難以想像,篝火不但可以加熱食品燒水做飯也可以取暖,但冬季天乾物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發山火,那是要坐牢的。所以一定不要在大風天玩火,篝火要遠離草地灌木叢,要有必備的「消防設施」,那就是準備一些水、雪、沙子、泥土等用來滅火。

2、磊竈:石頭磊放成圓圈狀,為了防止柴草北風吹走引發山火,起見最好挖坑或利用天然的坑凹,當然冬季的凍土很難挖,就像翡翠到那樣的沙地在冬季也像水泥般堅硬。

3、柴火的擺放次序:(如果帶有煤油等易燃物引17outdoors.com火則不用這麼麻煩,受潮的柴火一樣點的起來。)篝火堆是架成「人」字形也,「井」字形也好,「二」字形也好,很多人點不著是因為擺放次序不對,點燃物擺放的次序是:

a、紙張、茅草在裏

b、幹樹枝、細柴在外

c、大柴又在外

d、最後是難燒的,但又耐燒的大木頭。點火時用火柴先點燃紙張,就會燃起樹枝,以此類推一團篝火就著了!一根火柴就完成了!赫赫~

e 、燙傷、凍傷葯:冬季接觸火的機會多,燙傷的概率就大,我就曾因為手被篝火燙傷痛的一夜難眠,所以現在一般都帶著「京萬紅」。凍傷膏,我就不用解釋了吧?以備萬一。

還有一點最最重要的就是熱水,冬季野外露營的時候戶外保溫壺是最重要的裝備,前幾天我寫過一篇文章,說的就是保溫壺[二戰至今品質俱佳的戶外裝備史丹利保溫瓶--常見問題解答],大家可以看看。

以上的內容就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如果有不同的建議可以提出來,分享給大家共同學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