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縣清華鎮洪村有這樣一座宗祠「光裕堂」。光裕堂即為洪村洪姓之宗祠,建於清康熙(1662—1722年)年間,為洪村洪姓族人洪起祥所建。坐東北朝西南,佔地面積51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499.77平方米,總面闊14.80米,總進深32.31米,地面之上建築總高度10.60米,平面布局依次為入口巷院、門屋、前天井及東西廡廊、享堂、後天井及東西廂廊、寢堂部分。它是中國祠宇建築之精品,也是儒教宗法制度的活化石。

光裕堂內景

光裕堂門屋以中柱落地,前後雙步,前步面闊五間,後步三開間。前步明次間均做船篷軒頂,安軒椽和望板,其下以斜撐式構件支撐平盤斗及童柱,在童柱間安月梁,飾象鼻、雕花雀替。在前檐口以通長插拱組合安裝,頗為壯觀,再加以其下額枋、月梁精雕細琢,並裝以雕花丁頭拱,其內容豐富,價值可貴。其明間額枋雕刻為郭子儀上壽圖,東西次間額枋為八駿、十鹿雕刻圖案。

郭子儀上壽

東西廡廊面闊三間,並在檐縫處採用了減柱法,以通長月梁支於門屋月梁及享堂立柱之上,在此部位像此較大跨度,仍用整根月梁支撐檐口屋面的,應屬不多見。月梁之上同樣以雕花額枋、平盤枋通長安裝,再用雕花平盤斗支以木童柱,童柱間在檐桁下安以如意花板,檐口以外挑鬥拱支撐局面。東西廡廊內部做以鵝頸軒,安軒椽,覆望板,其下以童柱支撐軒桁,兩端飾以木雕象鼻,其下以雕花平盤斗支托,再承以平盤枋,其下安月梁,飾雕花丁頭拱。

享堂三開間,進深三界,其上為鵝頸軒頂,安軒椽,覆望板,以鰲魚式斜撐構件支撐平盤斗、童柱,童柱間安月梁,支脊童及平盤斗,兩側飾以木雕象鼻,脊童柱同樣在兩側端飾以木雕象鼻兩個。

金縫月梁

光裕堂寢堂及後天井、東西廂廊另成一體,山牆與享堂牆體有明顯的分離縫,顯見寢堂部分建築略遲於門屋及享堂部分。寢堂平面三開間,明間照壁兩側開門,照壁後安置有木樓梯,再至二層,其二層全空敞,沒有房間隔斷,在樓梯頂裝有神龕裝修,頂面為平面,規模較小,切合祠堂寢堂之建築布局。據村中老者敘說,宗祠曾供村中讀書人學習、住宿、炊食而用,數百年間,終日琅琅書聲環繞宗祠,村裡科舉文化氛圍濃厚。其二樓神龕只有當官的才可設靈位擺設,可見當時封建社會地位尊卑的等級制度。

光裕堂山牆之馬頭跌落為一層次,與前院巷形成錯落有致的格局,其外開耳門均帶有簡單門罩,兩側以磚博風板封護,其耳門與巷道地面設石台階下,牆基石條石通長安裝。

龍頭木雕

綜觀光裕堂之建築,其室內地面通婺源縣其他祠堂一樣,均全部採用青石板鋪地,其地袱均全部採用木地袱安裝。但光裕堂東西廡廊檐下採用減柱法而設9080mm之通長月梁做法,應該不多見;祠堂之月梁、額枋、平盤枋皆雕琢,平盤斗、丁頭拱、挑頭、斜撐、雀替全雕刻,檐間童柱及照壁童柱間皆裝修以如意花板,還有其黟縣青抱鼓石及其須彌座雕刻,其工藝精湛,內容豐富,令人讚美,其像水溝豎板撐這類小構件均雕刻,真可謂但凡細處皆精究細飾。

在古徽州宗祠的雕刻上,婺源宗祠之講究、雕刻技藝之精湛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反映;光裕堂還有一點與其他祠堂不同,不但寢堂、享堂、東西廡廊之用外挑鬥拱,而且門屋更是精美壯觀,其前檐入口採用通排的插拱組合設置,密密實實;其後檐,分三個層次,兩次間以斜向插拱組合出現;明間整組插拱組合支挑屋面起翹;另外,後步明間更是以四面圍合的插拱組合形成藻井裝修,可謂斗拱製作安裝之極致。所以說,洪村光裕堂是座雄偉壯觀而兼精美華麗的建築,應是中國祠宇建築之精品。


占坑 汪口其他都不知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