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白玉蘭獎落幕,倪大紅

、蔣雯麗拿下視帝視後,但相關微博的網友們,卻有不少旗幟鮮明的向迪麗熱巴發難。

事情還要追溯到去年,迪麗熱巴憑藉豆瓣評分2.9的《漂亮的李慧珍》一劇成功登頂金鷹女神,且一舉捧回金鷹金杯外加水晶杯兩項大獎,成為金鷹雙料視後!

這等閃瞎幾億網友小蠻腰的騷操作,讓網友們記憶猶新,以至於白玉蘭獎剛落幕,便紛紛意難平的發博鞭屍。

其實,說是向迪麗熱巴發難倒不太合適,萌主以為網友們更多的是向爛透了的各類電影節發難。

2016年李易峰攜手Anglababy拿下百花最佳男配女配、2017年李易峰拿下華鼎獎視帝……網友早已對各大電影節、電視節免疫。

也正因為同行襯托的好,才顯得這次白玉蘭的難得。

從獲獎名單來看,幾乎每一項獎項都是實至名歸!

倪大紅和蔣雯麗就不說了,最佳男配郭京飛、最佳電視劇《大江大河》、最佳攝影《天盛長歌》等等,幾乎都是數得著的好片子、好演員!

毫不誇張的說,這次的玉蘭獎,讓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一、流量不再是萬能的

流量明星開始起勢,大體要追溯到2014年前後,鹿晗、吳亦凡等四子先後歸國,單單憑藉粉絲造就的巨大商業價值就讓他們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一線明星。

想想之前香港TVB大紅的劉德華、張衛健動輒就面臨封殺,流量明星們憑藉張臉就能在30歲之前收入過億,開起工作室,自己掌控自己的演藝路,星途之坦蕩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也正是因為這種沒有作品支撐的「虛假」,讓觀眾在一陣新奇後,產生不自覺的反感情緒。

所以大概在《演員的誕生》這檔節目起,好演員的春天這個說法開始慢慢在網上醞釀,小鮮肉很少再被提起,反而是倪大紅、TF老boys、吳京等老臘肉備受喜愛。

但直到去年,我們才真切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大銀幕姑且不論,比起以往被流量明星們操縱的網劇及電視劇市場,今年的爆款電視劇,基本都是老戲骨為主,實力派打下手,觀眾和市場反響都相當不錯。

像是《大江大河》、《都挺好》、《正陽門下小女人》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精品,而今年的《破冰行動》同樣掀起了一陣高潮。

這無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明明白白的希望,那就是「好演員的春天真的要來了」,尤其是在流量明星仍然吃香的當下,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流量並不再是萬能的,而觀眾也開始漸漸有了自己的逐漸,我們已經開始懂得了選擇什麼樣子的劇去看。

而這類的好劇,以後一定會越來越多,像是之前打開電視就是《甜蜜暴擊》、《極光之戀》這種爛劇的時代無疑將會一去不復返。

二、這些獎到底有啥意義?

對觀眾來說,這些獎就是個P;但對演員及其背後的團隊來說,這些獎就是實打實的錢!

但如果純客觀去看待的話,萌主認為演員們完全不應該太過重視獲獎與否,反倒是覺得這些獎是個P的觀眾們,應該對這些獎項重視起來。

怎麼說?

先看演員們。

張學友沒拿過影帝,但沒人會說他演技差;大寶貝豪言要取大滿貫,但明眼人都知道她的演技是什麼13樣。

有句話說得很好:時間會證明一切。它會證明你是個好演員,會證明你拍的是個好作品,這些證明不是單純的一個獎盃和一段獲獎感言能給的。

如果你真覺得委屈,那就用時間來洗刷;如果你真的有實力,那麼就用下一部作品去證明。

至於別的,不該你管,演就好!

再來看觀眾。

對我們來說,獎項更多的時候是一個風向標,它會比較權威的告訴我們誰的演技好、誰的作品好看,而基於這種「權威認證」下,我們會樂意於為經過「權威認證」的作品買單。

這是實實在在關乎我們錢包的事情,當然要關心。

三、各類獎項的長期影響

我們首先要認清,這些獎不是頒完就完事兒了的,它是有一個長期影響在的。

別的不說,金鷹節去年這麼一搞,相信至少在5年內,人們都會想起那個史無前例的2.9分雙料視後。

於迪麗熱巴而言,個人覺得這完全不是榮譽,更像是一種bia到臉上的羞辱。

如果仔細去查數據,我們會發現各類電影節越是神仙大家,就越能引起影迷的狂歡,從而對整個電影市場形成一股正面的推動作用。

就好比1994年一樣,為了能在世界電影100周年的時候獲獎(據說),很多導演紛紛拿出了壓箱底的本領,《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這個殺手不太冷》、《陽光燦爛的日子》、《活著》、《精武英雄》等佳片井噴式出現。

但卻很少有人忽略,在隨之而來的1995年,同樣也是一個大爆發:《勇敢的心》、《大話西遊》、《七宗罪》、《廊橋遺夢》、《女人,四十》……

與之相對的,當獲獎作品水平越來越差時,同樣會反作用於市場上,就好比近年來的金馬和金像獎。

至於一直以來的內地三大獎,其實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現象。

獲獎作品水平差、引起觀眾反感、導致獎項含金量下降、好作品更不會參與、只能頒獎給差作品……

這是個死循環,而解開這個死循環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珍惜羽毛。

四、影迷正確的吃瓜打開方式

影迷和私生飯不一樣,大概率不會跟著臉走,而是會有很強的自我判斷能力,所以在這種前提下,擺正心態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應該說,「且看且珍惜」,就是我們追求的心態。

我們驚訝於1994年的神仙打架,同樣對1992年的「周星馳年」津津樂道;我們感慨於港片的《無間道》式最後輝煌,同樣也在見證金馬獎自己作死的秀逗。

一方舞台、百樣演員,走馬觀花般來來往往,但真正能讓人記住的,還是那些用心對待角色的人。

當然了,這是我們的心態,只有在擺正心態的情況下,才能正確打開吃瓜模式。

那就是在不涉及詆毀人格及捏造事實的情況下,對那些所謂的「彎彎道道」盡情開炮——

什麼「大滿貫」、什麼雙料視後、什麼流量明星,我可去你M的蛋吧!

更多精彩,歡迎移步公號【影視萌】~

喜歡港片、老歌、家駒和哥哥……娛樂是個圈,希望這兒成為你我的懷舊自留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