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仍有不少網友贊成棍棒教育

4月30日是一個有趣的節日———「國際不打小孩日」。這個節日由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發起,旨在宣傳正面管教方法,倡導兒童人權。網友呼籲:「不論『流星拳無影腳』還是『小黑屋』,請想想那並不遙遠的童年心事,眼下這個『不可理喻』的小孩兒也許正是當初的自己。不要把愛孩子當做暴力的借口!」 然而,仍然有部分網友對「棍棒教育」持支持態度,認為「該體罰的就不能寵護」。 對此,專家稱,體罰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發育,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的暴力行為,還容易產生性暴力。打孩子會間接影響智力發育「國際不打小孩日」是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於1998年發起的,也被稱為「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這一活動首先在美國國內進行推廣,後來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響應,其口號是「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許你將發現,今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長並不在少數。曾有家長網上發帖:「打孩子打哪兒、用什麼打最痛?什麼體罰最適合孩子(最好不要傷到骨頭)?」不少家長回帖交流「打子心得」:「用拖鞋打屁股,脫光了打,這樣最疼而且不傷骨頭,如果你還不滿足可以用竹條。」「我有朋友打孩子屁股傷到了神經,我建議還是掐吧。」但更多家長呼籲:「體罰解決不了問題,還是要以理服人。」 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門診部副主任醫師彭振居稱,體罰會間接影響孩子智力發育。孩子處在生長發育期,器官較嬌嫩,家長如果情緒失控,可能造成孩子肌肉或肢體的損傷。比如家長常用的「打屁股」,可能會造成孩子臀部周圍血腫、血液循環不暢。就算孩子沒有受傷,疼痛的感覺也會通過神經中樞的傳導,刺激大腦。孩子如果長期遭受體罰,大腦常處於緊張、壓抑和恐懼的狀態,會間接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常受體罰的孩子易出現性暴力「家長體罰孩子只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無能、無助感,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濟南心園心理諮詢室主任孫靜認為,孩子在幼年時長期遭受暴力或語言上的侮辱和否定,將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勇氣,形成刻板、膽怯的性格。當遭受更深層次的暴力時,孩子會不斷自我否定,極度自卑。「有的孩子習慣了不斷被否定,甚至進行自我摧殘,看不到自己的優點,一輩子生活在心理牢籠中。」孫靜介紹,她接觸過很多有人格障礙的成年人,他們的童年大多遭受過體罰。有些孩子受體罰時會把憤怒深埋在心中,長大後條件反射式地反對一切規則或權威,甚至仇視和攻擊他人。少數孩子在受父母體罰時將愛和暴力混為一體,長大後會形成特殊的性心理即施虐症或受虐症,在兩性關係中產生性暴力。「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暴力將在孩子的一生產生烙印。」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趙長英稱,幼兒常受到打罵或恐嚇時,這種痛苦的感覺會深藏在他的記憶中。當他遇到困難就會下意識地學習父母的行為,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遇到問題,不懂得如何溝通,只好掄起拳頭或將怒氣發泄給「安全」的人,也就是自己的配偶。孩子鬧騰冷處理更有效「孩子為什麼『欠揍』?是因為他們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家長想用暴力樹立起權威。」趙長英稱,應該每天都是「國際不打小孩日」,當孩子犯錯或無理取鬧時家長可告訴他後果,然後「冷處理」。「比如我的小外孫哭鬧著要買玩具汽車,我們沒有理他,在他旁邊各做各的事,他哭了十分鐘,把憤怒發泄出來,就能平靜下來聽大人講道理了。」 孫靜稱,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5歲以下的孩子冷落10分鐘就夠了,不宜採取「關小黑屋、面壁思過」的懲罰措施。她認為:「想讓孩子遵守規則,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先做到。身教勝於言教,更勝於體罰。」網友說法「打孩子說明無能」 網友紛紛轉發這一消息,並支持這一節日。網友「KK-SK」表示:「家長給予不了孩子良好的教育和環境,導致孩子學壞,然後用暴力讓孩子屈服。暴力教育孩子只是無能家長的借口。」 也有網友表達了不同意見。「人在邊緣3142426357」說:「該教的教,該體罰亦不能寵護。」網友「suo_哥_9012」也稱:「該打的娃就該打,不該打的就不要打;我對娃也是這樣子的,6年了,只打過一次真的,效果很明顯,管用了2年了。」網友「春天無雪2013」則無奈地表示:「不打也不行呀。」 4月30日14:00,女報記者隨機採訪了5名市民,他們均沒有聽說過「國際不打小孩日」。但其中4名家長稱幾乎沒有打過孩子,市民陳女士稱,自己從來不動手打孩子,「兒子12歲了,正是調皮的時候。但孩子不懂事可以教,打孩子只能說明家長無能。」馬上就評有多少中國父母知道這個節日□苑天歌 在中國,這個「不打小孩日」以及其所倡導的理念,很有普及和推廣的必要。封建時代的中國父母,往往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到了現代,很多人依然相信「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教育理念,於是各種體罰孩子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出現因為體罰過度而導致孩子受傷喪命的人倫悲劇。 以筆者的看法,很多父母之所以動輒體罰孩子,甚至習慣成自然,把體罰當成了一種常規的教育手段,說到底還是一種「教育懶症」,乃至把簡單粗暴,但往往表面效果不錯的體罰當成了教育孩子的靈丹妙藥。殊不知,孩子可能因為懼怕父母的體罰而暫時順從或者是假裝順從了父母的意願,但是體罰就像是一柄雙刃劍,其負面危害,往往多年以後才會顯現出來,那時候再想彌補,為時晚矣。 你知道每年的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嗎?如果不知道,不妨從今年開始,關注一下這個節日,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