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00.jpg  

  提到《飢餓遊戲》系列,基本上就同樣是多部曲大堆頭的作品來說,它的連貫性特別的強,在反烏托邦作品當中,因為同樣具有挑選樣本跟自相殘殺的情節,這一部很容易被拿來跟《大逃殺》做比較。

  但其實看到第二部《星火燎原》後,就會看出兩者的不同。從第一部《飢餓遊戲》依然是將人性擺在與人民、政府之前,直到第二部貢品幾乎都是被政府殺掉的居多,就能看出《飢餓遊戲》明擺的就不跟你談人性的糾結。甚至於,在政府之前,媒體的產生的群眾效益更是顯著許多。

飢餓遊戲04.jpg  

  只是談反烏托邦、人民自主跟假和諧這類的東西,似乎已經是大多數的人都已經談爛又過篇於意識主義的切入。身為一個把電影當娛樂的魯蛇,我想還是簡單的來談談關於《飢餓遊戲》當中的小情小愛。

  「愛」其實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一個重要元素,不單單只是表面上的情愛,對於親人、區域的認同感,更是作品的核心。通篇故事也是因為凱妮絲為了保護心愛的妹妹才開始;同樣的鋪陳,在第二部當中也可以看到相當多類似的著墨。彷彿,在崩壞的世界當中,愛是孕育希望的一個可能。

飢餓遊戲01.jpg  

  觀賞《飢餓遊戲》系列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比較玩味的地方,其實也是凱妮絲、比德跟蓋爾三個人之間的關係。雖說是三人關係,但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凱妮絲這個女性主義的代表角色之上。

  從表面上來看,比德只是一個因為遊戲而延伸出來的表象愛,蓋爾無疑是意志愛;但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卻會發現在精神之上,凱妮絲對於比德的需求還得比蓋爾強烈許多,兩個人的立場似乎是顛倒,比德成了意志愛。

飢餓遊戲03.jpg  

  在第一部的遊戲過後,凱妮絲選擇在現實的生活中疏離比德,這一份疏離,看在我的眼中不過只是一種逃避,是她不願意去面對改變的一種選擇。

  當遊戲結束之後,回到了現實生活,凱妮絲告訴自己不會再回到那樣的世界,於是她將心態調整回蓋爾的身上,這是一個可以逃避做出選擇的方式。但當自以為的平衡被破壞的時候,兩者之間開始混淆。

飢餓遊戲02.jpg  

  如果說,意志象徵的是最根本的欲求,表象就只是讓我們感覺自由的假象。就跟本來看,蓋爾是一個最舒適的選擇,他象徵著最原始的狀態,可以不用去面對任何的抉擇跟改變;但是當自己被迫從舒適的狀態中抽離時,本我就會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其實這類的愛情習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時有所見。如果《飢餓遊戲
》當中那孕育於戰火中的兒女情長,無法讓你有深刻的體會的話,其實只要把凱妮絲跟蓋爾看成是一對兩小無猜的班對,而比德則是凱妮絲踏入職場之後遇到的同事,就一目了然了。

 

By 許小嚕

 

248604_10200322378451344_1955755709_n  

喜歡這篇文章,請按下列圖示讚+分享!

Bookmark and Share


facebook直接追蹤發文動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