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對於那些考生來說很是重要不已。畢竟這關係到他們人生轉折的問題,一個人窮沒事。只要他能參加科舉考試,而後通過自己的努力,金榜題名。這就是對他們人生最好的慰藉了,可是如果他們連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他們也只能在庸碌無爲中度過一生,這是非常可憐的遭遇。所以,像科舉考試,金榜題名之事。對於古人來說,就是人生最高追求和終極夢想。然而,在古代的時候,科舉考試有時候除了靠能力之外,也是需要靠自己的運氣的。

  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清朝的一位考生,他本來是考上榜眼的,也就是第二名。可是因爲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得他一躍成爲狀元,這簡直讓他受寵若驚。這位考生就叫戴衢亨,戴衢亨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雖然他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裏,可是他沒有一點紈絝子弟的嬌慣刁蠻之氣,反而還表現出了熱愛讀書習字的姿態。

  而他的父親、叔叔、哥哥都是由進士出身的朝廷官員。只要他們一有空閒, 就會專心教導着戴衢亨知識。加上教書先生對戴衢亨的悉心調教,使得戴衢亨的學識突飛猛進。在15歲的時候,就成功考入縣試,17歲便考上秀才,其後又考上了舉人。在24歲的時候,他又考上了狀元。

  然則,他之所以考上狀元,那是因爲除了他的努力之外,其實還有一半是運氣。公元1778年,在一場科舉考試中,有正副主考官、同考官以及讀卷官共7人,這些人全都是當時在朝的前科狀元。如此清一色的狀元任考官,也是前所未見的科舉盛況。所以,關於此次狀元到底花落誰家,就引起了格外引人注目。

  就在殿試過後,主考官們將前10名的試卷給整理出來,而後呈現給乾隆看。原來擬定的第一名叫做邵自昌,乾隆看了這份試卷。雖然覺得其中有兩句不大連貫,不過也無傷大雅,想着還是按照原來的順序給他封爲狀元。所以決定以主考官們安排的順序來拆開彌封(指把試卷上填寫姓名的地方折角或蓋紙糊住,以防止舞弊),而後給這些人進行刊版。

  可是主考官們無論怎麼弄,第一份試卷的彌封拆不開。所以乾隆着急之下,就讓後頭的先拆。結果原本排在第二名的戴衢亨,就順勢成了第一名狀元。而原本拆不開的第一份,等到拆完第三份後,才得以拆開。上面赫然寫着名字是邵自昌,而邵自昌則成了第四名。

  就這樣,原本是狀元的邵自昌成了第四名,而原本是榜眼的戴衢亨卻成了狀元。乾隆也覺得這也許就是天意吧,所以沒做多少考慮,就這樣把狀元給定下了。而戴衢亨做官之後,好在也是一個好官。能給朝廷選拔優秀骨幹,併爲朝廷做了不少貢獻。所以,對於乾隆草率定狀元之事,也是無可厚非的。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本文和本人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