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嘉義雲林外海的外傘頂洲,是國內鮮蚵重要產地,也是當地發展觀光市場的重要基地,但這片天然沉積的沙洲,這幾年因為自然環境改變,沉積沙量逐漸減少的關係,面積在50多年來,從2千多公頃,變到只剩下1200多公頃,學者更預估2028年,就會完全消失。


觀光漁船 奔馳在嘉義東石外海,除了欣賞風光 還能前往外傘頂洲,捲起褲管 體驗採蚵生活,而這片沙洲是由濁水溪將溪沙,沖向出海口所自然堆積而成,是台灣境內的最大沙洲也是當地經濟的重要一環。


記者詹舒涵:「搭乘觀光漁船 來到外傘頂洲,遊玩的遊客根據縣政府統計,在去年已經突破10萬人,年產值達到了6千萬元,另外在東石漁人碼頭這邊,你可以看到 旁邊停靠了很多船隻,這些其實是採蚵船,甚至你往下頭來看,有船家在船底就養起了鮮蚵,因為在外傘頂洲這裡,是國內養蚵的重鎮養殖的面積,達到了一萬一千公頃,年產值16億元 但是這樣子,蓬勃的經濟活動很有可能,隨著外傘頂洲消失的危機面臨斷炊。」


看看地圖外傘頂洲,50多年來的面積從原本2000多公頃,減少到只剩下1200多公頃,而且平均每年南移60到70公尺,學者預估 2028年恐怕會消失。


大中午的,當地漁民不敢休息,忙著剝開一顆顆從外傘頂洲,採回鮮蚵他們在當地經營,養蚵生意已經超過50年。


圖/TVBS

鮮蚵業者蔡小姐:「也沒辦法強留住(沙洲)它,它要走就讓它走,不然怎麼辦,(只好再另外找地方) 對啊。」


語氣帶點無奈 ,因為外傘頂洲的自然沙泥生態特別適合鮮蚵養殖 ,但這幾年泥沙量都在減少,包括上游興建工業區攔截泥沙 ,以及潮水改變都可能是原因。


東石扁舟協進創會長吳林山vs.記者詹舒涵:「政府為了讓這些觀光漁筏,有一個停泊的地方,所以特別搭建了這一個浮動長廊。」


人稱老船長的吳林山,帶我們走在嘉義東石港,27年前為了照顧父親回到家鄉也開始帶團到外傘頂洲,分享故鄉之美也一手推動當地觀光商機,只是這些努力岌岌可危。


東石扁舟環保協進創會長吳林山:「外傘頂洲要是沉了消失掉,當然生計沒有了,生計沒有了還沒有關係,我們國家海島型的氣候,5月份就開始颱風就來了,沒有外傘頂洲的屏障 ,直接拍打到我們的岸邊,我們堤防承受不了風浪的衝擊一定會潰堤。」


圖/TVBS

長年監控的水利署第5河川局,也和成大研究解決方針,目前可能抽沙回填或墊高沙丘搭配定沙,但都不是永久性,而且後續投入經費相當龐大。


水利署第5河川局副局長周建森:「(研究團隊)大概有概估,大概要花一億多的一個型態,那這個部分還說不準,是不是有它的一個永久、永續的一個狀態,邊籬定沙的部分,目前來講也是在研擬階段,是不是有它的一個充分的效果,因為這個持續要去做,要去做維護管理所以相當大的一個,人力、物力要投入在裡面。」


挽救消失國土還沒解決之道,加上外傘頂洲跨雲林嘉義2縣市,議題又牽涉水利署、經濟部、觀光局等部會,因此搶救經費誰來出,政策如何整合都還要討論,只是消逝速度可不等人,無法即刻搶救,就只能眼看沙洲美景,逐步走向滅頂。


更多 TVBS 報導
冰川融地球有難! 海平面升地震變更多
特別報導線上看/格陵蘭冰山危機
拯救瀕絕北極熊 專家倡設「北極保護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