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也有很多關於《七月與安生》和《穆赫蘭道》的討論,老實講,確實有些相似之處,但還談不上抄襲,只是故事原始模型一致罷了。相似的可以看看《在路上》和《後會無期》,也是同樣的原始模型。

網友們對於《七月與安生》的解讀,實際源於一種猜測,認為這兩個角色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兩種分裂人格,七月是主人格,她遇到的不是安生,而是一個叫安生的自己的另一個人格,這個人格是七月所不具備的,是狂野的、外放的,與七月文靜、乖巧、安坐的小女生形象完全不同。

《穆赫蘭道》中麗塔遭遇車禍,失憶後卻遇到了貝蒂,這也被解讀成一個人的兩種不同人格,更何況,影片中還是由娜奧米·沃茨一人分飾兩角。再看看大衛·林奇的導演風格,奇幻、夢幻的旋律充斥影片中,這一點,《七月與安生》完全比不了,也不敢模仿,雖然其中會有些橋段借鑒,但無論整體氣氛營造,還是主題表達,亦或是劇情安排都不在一個級別上。

關於網路上的解讀,無論是貝蒂與麗塔,還是七月與安生,都牽扯到一個多重人格的問題,其實這個話題跟榮格的學術體系不無關係。比如參考借鑒榮格最完整的電子遊戲《女神異聞錄》系列,其第一作就是講的女主分裂出兩個人格,玩家扮演的角色隨著劇情進展,深入女主內心,讓兩個人格合而為一。還有《搏擊俱樂部》也是雙重人格的經典作品,單從這一方面講,《七月與安生》頂多是一部愛情劇,這些橋段上還構不成抄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