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皮影,還有京劇臉譜,也許你曾看過這些傳統文化項目的表演,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都已經入選非遺文化項目,它們現在都什麼情況呢?

  一、木偶藝術

  木偶藝術在中國有着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據唐杜佑《通典》記載:“窟儡子,亦曰魁儡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於嘉會”。這說明到了漢末,已有了喪葬、嘉會並用,且具表演功能的木偶。

  到了隋代,木偶的製作高度發達,已從演百戲(古代雜技的總稱)、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劇情,形成了木偶戲的雛形。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高超。

  據《明皇雜錄》載:唐玄宗被李輔國迫遷西內時,曾作過一首詠吟傀儡的詩:“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當時木偶戲的逼真及觀賞者的感受。

  封演撰《封氏見聞記》載:唐“大曆中,太原節度使辛雲京葬日,諸道節度使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爲高大,刻木爲尉遲鄂公突厥鬥將之戲,機關動作,不異於生,……又設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像,良久乃畢”。

  唐代木偶不但成爲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形式,而且已發展到“閭市盛行焉”。宋元時期是木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據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汴京開封瓦舍,宋代城市裏娛樂場所集中的地方。

  總之,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中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

  二、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出,是中國民間廣爲流傳的傀儡戲之一,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皮影戲最早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

  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歷史的形式,也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傳統藝術,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演唱,或配以音樂。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着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牛皮、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從世界範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三、京劇臉譜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爲“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爲採用某些色彩的。臉譜是一種圖案化的化妝藝術,它在表現膚色、面部器官和肌肉紋理時,雖有一定的生活依據,但必須經過變形,臉譜的變形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離形,一是取形。

  臉譜來源於舞臺,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臺應用的範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範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許多國際友人、國內的有識之士出於對中國戲曲臉譜的好奇與喜愛,都在探索臉譜的奧祕。

  演員在創造臉譜的時候,總要滲透着他們對劇中人物的審美評價。臉譜的誇張性、裝飾性,不僅使人物的神情鮮明起來,同時也使創作者的思想傾向鮮呀起來。寓褒貶、別善惡,也是臉譜藝術的重要特色,而寓意,也往往寓不開取形。

  臉譜中有許多取形,既是裝飾手法,又是象徵手法,亦是對這個人物的某些本質方面的象徵。臉譜的創作過程往往帶有濃厚的民間想象成分。所以,正確地區別臉譜中的精粗美惡,發揚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總之,我們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也應該保護民族傳統文化,這些傳統非遺文化伴隨着我們世代相傳,真的不希望就此失傳,呼籲熱愛傳統的文化的人士,共同傳承與保護這些非遺文化項目。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