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讀書 共同成長

本期核心觀點

1、童年悲慘的經歷或父母錯誤教育方式帶給我們的創傷,可能會困擾我們一輩子。

2、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也可能把曾經的創傷延續。

3、除非我們自己突然覺醒,開始擁有「自我成長」的動力,產生「重新審視」自我的需要,否則我們很難走出自己的模式。

4、解決這些創傷,我們最終都需要改變我們童年時期所產生的,對這個世界和人生的錯誤解釋和認知。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最經典,也是最卓越的著作,接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人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成長,但自我成長從哪裡入手?這本書給予了明確的指導,本書對人的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都有深刻的見解,讓我們一起開始對這本書的學習之路。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二)

在上次的閱讀分享中我們提到,阿德勒開篇提出一個宏大的理念,提醒我們思考問題和反省自己要有大格局,要放在人類和時代的背景下。他同時也把所有的人類心理問題歸結到:「生存」、「合作」和「性」三個方面。

阿德勒認為,我們從一出生就開始圍繞著這三個問題與這個世界互動,而等到人類五歲的時候,我們與自己周圍環境互動的模式就已經固定了。

這也是很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都強調童年決定孩子一生的原因,根據阿德勒觀點,一個五歲的孩子對這個世界和個人的認識已經有了屬於自我特點的認識:在這個世界對自己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安全的還是充滿危險的?自己是值得愛的還是被人厭惡的?是自信的還是自卑……

這些年紀時的經驗會深深烙印自己的內心裡,而這些經驗一旦是錯誤的,比如童年悲慘的經歷或父母錯誤教育方式帶給我們的創傷,可能會困擾我們一輩子。

在阿德勒看來,除非我們自己突然覺醒,開始擁有「自我成長」的動力,產生「重新審視」自我的需要,否則我們很難走出自己的模式。

比如曾經一個向我求助的女孩,她幼年時,父親對待她的方式極為分裂,一會溺愛得如公主一般,一會兒可能又對她進行暴打的,童年這種的痛苦記憶烙印,到了她戀愛的年紀開始折磨著她。她一方面對戀人極為依戀,同時又會在戀人面前表現得極為任性,想通過言語的凌辱,甚至是動手來勾起戀人對自己的怒火,直到戀人對自己產生肉體上的毆打和虐待。這個時候她才會心懷著對戀人的愛慕和怨恨,而哭泣地分手。

在我向她指出,她這種模式是在重複父親曾經帶給她的「男人印象」,是幼年創傷經歷的不斷重現,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想到自己要開始自我成長,做出改變。否則,她或許一輩子都會陷入這種痛苦的輪迴中。

不僅是在兩性問題方面,就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們也可能把曾經的創傷延續。比如我們那些習慣性對孩子吼打和責罵的父母們,如果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都會發現自己曾經也飽受父母責打,而我們越是對自己童年的經歷認同,比如認為童年的苦難才讓自己強大,我們越會按照童年的模式來對對待自己的孩子。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創傷和固定模式的延續。

但我們其中很多人,並未意識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應對模式是錯誤的,相反我們往往會認為是這個世界一直對我們不公,而且即便我們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也往往需要通過他人的幫助才能得以修正和擺脫。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阿德勒會強調需要專業人士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輕度的心理創傷,如果我們遇到一個好的老師,好的戀人,曾經遇到一個好的自我學習的課程,都可以得到療愈。

但不管誰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創傷,我們最終都需要改變我們童年時期所產生的,對這個世界和人生的錯誤解釋和認知。正如阿德勒所講,我們現在的境遇、我們的生活狀態和幸福感,不是由環境決定的,而是由我們的認知和人生經驗所決定的。

沐風: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