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綠川「醜小鴨變天鵝」,被官員譽為河川改造典範,但相關整治方法也引起學者討論。...
台中綠川「醜小鴨變天鵝」,被官員譽為河川改造典範,但相關整治方法也引起學者討論。 記者洪敬浤/攝影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以河川呼救為標題,報導台灣水環境現況,提到一縣市一亮點可能造成「蛋塔效應」,過多水泥工程造成「生態墳場」等等,令人搥心肝。筆者與幾位專業同儕正好進行前瞻水環境期中評估,謹提出以下心得與建議。

首先,前瞻水環境改善計畫需更高層級的統合執行與監督考核。前瞻計畫乃急就章的綁樁計畫,這是政治現實,但不表示無藥可救。

以其中的水環境改善而言,第一期(一○六至一○七年)投入五十八點二八億元,此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因為後續的第二期(一○八至一○九年)經費還有一四○億元。主責的經濟部水利署是以「競爭型提案」與「滾動式修正補助」雙管齊下,期望汰弱留強是值得鼓勵的作法。但是在行政層級上,水利署是中央三級單位,就像是法務部廉政署,法律上是肅貪專責機構,然而行政層級太低,上面太多公婆,若遇高官巨貪難免掣肘。

台灣水治理權責單位亂得嚇人,一條河川,至少三個部會分管之,農委會林務局和水保局管上游、經濟部水利署管中下游、內政部營建署管汙水接管(但汙水截流又回到水利署)。何況水利署只是業務規畫單位,執行面多以經費補助方式下放各縣市政府。地方主政者的私心與不專業才是生態浩劫的主因之一,某些縣市政府及部分立委會向中央施壓,中央管考艱困多阻。簡言之,單一部會經濟部無法有效統整事權,遑論其下轄之水利署。

其次,人民無感甚至反感是前瞻殺手。民眾參與是前瞻計畫六項重要內容之一。其概念與國際上的公民社會參與極為類似,簡單講就是如何引進公民社會(主要是民眾與NGO)的事前意見徵詢,事中參與監督,和事後之滿意度調查。

前瞻水環境計畫的評分(滿分一百)就有「民眾認同度」占六分,比重上與「減少人工鋪面之採用」是一樣的。理論上減少水泥與人民有感會等比增加,但是某些縣市在操作上有便宜行事之嫌,例如僅舉辦公聽會,不管出席多寡,製造民眾支持的假象。又如少數在地公民團體過於偏執,挾民意以令公部門,造成民粹凌駕專業的怪象。

日本的水環境由國土交通省統一管轄,台灣的組改延宕至今還不知道將來的環境資源部是否掌握全部水治理。制度不如人,就要靠高層的政治意志了。賴神的政治潔癖政壇名聞遐邇,任期內抗拒民意代表關說應該游刃有餘。

未來在行政院層級以專案小組模式似可考慮建立公私夥伴監督執行平台,以跨部會業務單位為核心,納入公民團體、媒體、檢廉調、學者專家,共同監督各縣市執行進度與品質。這在廉政署有前例可循且有成效,例如桃機、蘇花改、南水的廉政治理平台。前瞻計畫既要講究治理又要注意防貪,需跨部會與跨領域專業的分工合作,而本位主義正是分工合作的一大殺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