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知識付費:群體焦慮,我們都有病

朋友在微信上找我,讓我給她推薦幾門課程學習。

我問她最近在忙什麼,她說她剛在健身會所花了一兩千請了私教學游泳來減肥。為了提升自己,她買了得到專欄、喜馬拉雅音頻、職場充電寶和千聊等上面的形形色色的很多課程。

我說:「你學的已經夠多了,感覺有什麼收穫?」

她說:「我每報一門課程,心裡的焦慮就會減輕一點!我現在學了形象設計、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手繪課程、寫作課等等,你還有其他課程推薦我學嗎?」

我告訴她,你生病了,病得還不輕,這病就叫做知識付費焦慮症。

古人云,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其實,大家都病得不輕。我算了算自從去年10月,我自己在提升自己上的投入快3萬塊了。

知識經濟、內容付費、認知升級成為了當下時代的浪潮,風口來了,誰在風口,風往哪兒吹?似乎只要你開課就會有人報,報得晚,名額都沒了。大家你推我擠,不甘人後地掏腰包為別人做嫁衣。

等這波智商稅收完,有多少人會發現自己其實在裸泳,而在遊艇上瀟洒自得的還是知識付費的收割者。

02 請遠離那些活得很努力的人

每天海量的信息狂潮般湧來,我們的時間被切割成碎片;我們總是渴望找到能包治百病的「乾貨」和打了嗎啡般讓你神經短暫興奮刺激的「雞湯」;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很多時候都是淺嘗輒止;我們像松鼠一樣囤積了很多「寶貝資源」,卻落滿了塵土,一點都沒有消化吸收。反而,專註、精進和堅持成了最可貴的品質。

人最難忍受的不是自己的平庸,而是那些自己身邊的人本來很普通,突然一下子變得很優秀或者賺到了很多錢。這種刺激和心理失衡,讓我們愈發的焦慮。

於是,突然出現了一大批愛學習的人,各種網上訓練營如雨後春筍般扎堆地冒出,瘋狂地在搶奪焦慮者的學習時間。

看著身邊的人,他們犧牲了約會、看電影、旅行的時間,如同打了雞血一般,活得好努力,好勵志,雞湯般的存在。

信息爆炸,注意力稀缺,更容易失焦。他們學習不是在獲取知識,而是緩解社會劇烈變化帶來的焦慮與恐懼。很多人的學習,只是為自己的焦慮買單,被身邊的羊群感染後盲目跟風帶進溝里了。他們並不是真的努力,而是「低品質的勤奮者」,自以為自己很努力而已。

就像小川叔所說,我們努力是讓自己更美好,但更美好的自己不是一個更努力的自己。

請遠離那些活得很努力的人,我們看著都替他感到累。

03 只知道付費,卻沒有獲得知識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滿足用戶的慾望,讓他爽,這就是用戶的癢點;另一種滿足用戶的自我期許,讓他變得更好,這是用戶的興奮點。

羅振宇說,「當你看到它或為之付費的那一刻,你就馬上把自己想像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比你現在要好得多的自我。所以,能不能讓人產生這樣的想像,這是付費內容的標準。」

但是,為知識付費之後,他們真的進步了嗎,真的成長了嗎?我看未必!參加了各種課程和打卡任務之後,似乎除了緩解恐懼,然而並沒有太大的進步。

當下的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讓我們更容易一不小心把學習知識變成一盤散沙,也難怪有人質疑碎片化學習讓人越學越蠢。

其實,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知識付費並沒有解決用戶的基本需求,即痛點(問題、苦惱、急需解決的痛苦),只是暫緩了焦慮。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很多人本身並沒有掌握學習的真諦。

04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去學習

對學習的需求一直存在,對零碎時間如何使用的需求也一直存在。有人說碎片化學習,就像是一塊點心,系統化學習才是正餐。這就是中國正在出現的變化:很多人開始把配菜當作主菜,而且還沒有消化好。

古典老師說過,無論是碎片化學習和系統性學習,都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學習的起點不是焦慮,而是從問題出發,篩選和刪除信息,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練習、思考和討論,通過輸出倒逼輸入。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學習呢?

你必須沉下去、鑽進去,然後你才能夠真正學到東西,並且要觀察事情的底層規律,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和系統框架,提升自己的認知和格局,並最終輸出而且改變自己的行動。

簡言之,就是知行合一。只有能夠改變人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而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知。

很多人報班、上微課、買專欄,錢也花了,但也僅僅是學了,但是他並沒有去用。於是,他一直焦慮和恐懼,就像一個臨時抱佛腳捐香火錢的信徒一樣,花錢消災,向那些所謂的大咖捐錢獻物、頂禮膜拜。

學習是一個探索和打開自己的過程,由內至外,不斷延伸,在一地雞毛的世界裡,發現光,聽到聲,觸到物,嗅到味,逐漸飽滿,讓精神愉悅,思想豐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