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快失業的90後

最近一次喝酒,一個久違的朋友說:「今天公司突然裁員。我領導,快40了。大兒子上小學,又生了二胎,去年剛換了一套房子。被開了。我出來的時候,他一個人在辦公室碎紙。我一會還得回去加班,希望他碎完了。」

接下來談笑風生的一小時,我卻在想有個人一直在碎紙。

失業是80後中年危機的夢魘,卻不是專屬。時代越跑越快,失業同樣擁抱90後。

有一個90後的朋友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從一個公眾號起步,短短几年就完成了b輪融資。業務模式聽上去特別性感。她很珍惜這個機會,工作踏實努力,業績連續幾次排名第一,並實現「大滿貫」(把公司所有的獎項都得了個遍)。

然後,她告訴我,她可能要失業了。

她的工作類似於客服,比如幫客戶訂一張機票,或者點一杯星巴克的咖啡。但是隨著公司的發展,這些工作已經被AI (人工智慧) 取代了。

就拿訂咖啡來說,人工智慧自動識別用戶的語音,獲取用戶信息。對於新用戶,人工智慧會問:hey, 你想喝什麼?對於老用戶,它會說:親愛的,是不是和上次一樣,大杯熱拿鐵,半糖,送到公司?

機器不光比你聰明,還比你熱情。而且,還不要求五險一金。

2

90後的失業,纔是真正的失業

都是出來賣的(賣勞動力),還指望資本家養你一輩子?每個人遲早都會經歷一次失業。但90後的失業,纔是真正的失業。

失業這個話題,對中國人來說,既羞恥,又陌生。朱鎔基在90年代末才消滅了大面積的終身僱傭制,距離現在不過20多年。所以第一批享受到失業潮的,是70後、80後。但他們同樣也趕上了房地產的紅利期。

我有個80後的朋友,是在印尼潛水時認識的。他和我說:剛失業,出來散心。可據我所知,他都散了一年心了。沒工作不著急啊?我有點不理解。

直到有一天,他發了一條朋友圈:果然老天是公平的。苦苦等了八年啊!照片是一份拆遷補償協議,上面的金額是7580000元。

對有房產收益的人來說,失業就是度假。但沒有資產性收入,則可能會從中層管理一下跌落谷底。等沒拿到房產紅利的一代開始失業,纔是真正的失業。

我有一個大膽的預測:在即將到來的90後失業潮中,90後的心理壓力會遠超80後。抑鬱症大面積傳染,心理諮詢師在未來十年前景可期。

3

持續評估你的性價比

你所謂的經驗豐富,其實就是「老」。

我20多歲曾做過一次特別傻的事情(至今想起來都老臉一紅)。當時我在一家電商公司工作,title是「主編「,負責電商線上活動、商品介紹。我做起來得心應手。兩年後,老闆給我薪水翻番。

拿到高薪後,我還意猶未盡地提了一個要求:「我想和市場總監換一下。她來負責我這攤事半年,我去做半年市場工作。」 老闆含蓄又尷尬地一笑,耍了一手太極,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為什麼要提這麼一個古怪的要求?因為我發現:那時候在大部分電商和互聯網公司,並沒有」主編「這個職位。如果這家公司不要我的話,我很難找到下家。其次,如果賺更多的錢,就要創造更多的價值。我當時覺得市場總監這個職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個要求很傻,註定不會被老闆同意。但這背後的邏輯卻一點也不傻:要學會時刻評估你創造的價值和薪水是否匹配。

失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隨著年齡增長,你的性價比越來越低。

如果公司不景氣,要你走人。你可能會憤憤不平:「 為什麼要裁我?我在公司這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而且我還有這麼多年的工作經驗。」

你的老大很有可能會一臉冷淡地說:「 你的工作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稍微帶一帶就能做,而且他們還要的少。你所謂的工作經驗,其實都是些很簡單的東西,別人接觸一下就會了。另外,公司處於非常時期,我們需要更有闖勁的。你體力也跟不上了。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吧。」

你以為年薪幾十萬、上百萬,是你應得的嗎?很多時候,所謂的老員工,你的薪水只是因為你的忠誠度,每年不得不給你漲薪。當你不得不看看外面的機會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和市場脫節了。唯一拿得出手的所謂的經驗豐富,無非就是」老」。

4

保持對時代的敏銳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失業常見的第二個原因:市場不斷變化,你的公司和工作已經被時代拋棄了。

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談到自己為什麼要離開央視的時候,說過這麼一段話:「一開始有人會說,泉靈姐,我特別喜歡你。後來有人說,泉靈姐,我媽特別喜歡你。再有人說,泉靈姐,我奶奶特別喜歡你。我特別擔心很快就沒有人喜歡我了,我就離開了。」

張泉靈的遭遇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流量正在從傳統媒體轉移到互聯網。

這種大趨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張泉靈抵抗不了,蘇芒也抵抗不了。時尚集團總裁蘇芒離職。她曾幸運地經歷了時尚雜誌在中國風生水起的20年,也懂得在一個行業日薄西山時功成身退。畢竟,曾經風靡一時的《瑞麗時尚先鋒》、《伊周》、《費加羅》現在都默默地躺在報刊亭上吃土。

在抵抗市場變化這件事上,專業人才風險更高。你的職位適用面越窄,失業風險就越高。一個年入50萬的技術經理比起一個年入5萬的前臺更容易失業。做專業性特彆強的工作,超過30歲就會面臨高失業風險。

5

5個降低失業風險的方法

作為一隻野雞,時常慶幸看到圈養的老鷹變成家禽的下場。感謝每一次努力高飛摔下之後,被老鷹冷眼嘲笑的扎心。但真有一天羽翼豐滿之時,天高海闊,任你遨遊。

這個時代,一份工作做到老越來越難。幾乎每個人都面臨失業的威脅,也會迎來多次職業轉型。那麼如何降低失業風險呢?

(1)要學會關注行業變化的趨勢。

一個行業走向衰亡有兩個典型標誌:人才流失、薪資下降。同時還伴隨著大規模的裁員。

傳統媒體就是一個典型。在央視默默無聞的馬東,通過《奇葩說》風頭無兩;灰頭土臉不被重視的體制編導羅振宇,乘著知識付費的大潮,搖身一變賺得盆滿缽滿。

銀行也是一個代表。截止2016年末,建行裁員最多,減少櫃員30007人,工行減少10843人,中行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是裁員也絕對不會少。

面對一個快要沉到海底的夕陽行業,我的建議是:趕快跑。趁你還有能力。

(2)要學會關注公司的趨勢。要看公司是否在創造真正的價值,是否處於上升期。要和贏家在一起。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做運營總監。公司發展很迅速,融資一輪又一輪。請明星代言,在北京各大寫字樓裏投電梯廣告。我本想恭喜他即將走上人生巔峯。可他一見我,卻愁眉苦臉地打聽新的工作機會。

後來才知道,這家公司業績做假,刷單嚴重。一年後就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幸虧這位朋友早做籌謀,及時跳出火坑,結局還算不錯。

還有位朋友在一家知名導購類網站做高管,但她卻降薪降職去了還在成長期的滴滴。當時她的同事都特別不理解。但她很清楚這家公司無論是用戶量還是交易流水,都在不斷下降。結果一年內這家公司就被併購了,原來的高管團隊大部分被清洗。她在滴滴發展得順風順水,而和她同級別的高管卻很難再謀求到這樣的職位,只能退而求其次,或者失業在家了。

(3)弄清楚你的職位晉陞路線和成長空間。

不是每個職位都有足夠的晉陞空間。我有一個來訪者在汽車企業做檔案管理,負責整理所有汽車設計的相關文檔。她彙報給技術總監。這個職位是沒有什麼晉陞空間的。因為她不懂技術,永遠不可能上升一級成為技術總監。

即便有的職位有晉陞空間,但速度太慢。有一個來訪者是一個剛畢業歸國的海龜,學的是供應鏈管理,就職於一家生產智能手機卡的公司。她是下單員,把客戶訂單錄入到系統裏。她發現,做這個職位的,大多數人5年之內都很難有晉陞。以她的條件,實際上會有更好的選擇。

有的職位還面臨著技術淘汰。安利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隱藏人物》。講的是上個世紀蘇聯和美國搞太空競賽的時候,三個黑人女科學家如何在美國宇航局裡突破層層阻礙,實現職業夢想的故事。其中一個女主是計算組的主管(那時候沒有電腦,所有的軌道數據都需要人工計算)。有一天她發現隔壁在裝修,裡面多了一臺巨大的黑乎乎的機器。她偷偷打聽才知道這是新出的ibm巨型電腦。只要這臺電腦裝好,所有的計算組員工,包括她自己,全部都要走人。

最後,ibm電腦裝好了。她不但沒有失業,反而還升職加薪了。因為她之後偷偷自學成為了一位編程高手,成功應聘上了新成立的電腦計算部的經理。

(4)增加收入渠道,減少工資收入佔比。

有很多30多歲的職場人士找我做諮詢,大部分人的心態是比較焦慮的。有一位40歲的來訪者原來是做技術開發的,現在在家待業5年多,想重返職場。他這種情況比較難辦,可他心態卻出乎意料地平和。因為他30歲就開始學習做交易員,現在每年賺二十多萬,足以保障日常開支。因此,他多了一份從容,去尋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這一點,我也有切身體會,感謝在行,我從2016年年底開始做職業規劃,做的很開心。一方面是興趣,一方面收入在不斷增加。收入渠道越多,對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

我還有一個朋友,在創業公司做市場總監,以前一年年收入30來萬。後來開始寫公眾號,用兩年時間積攢了近百萬粉絲。現在收入已經翻了10倍。

總之一句話:有家底的多投資,沒家底的早買房子,買不上房子的多存錢,存不了錢的多學門手藝。

(5)多結交人脈,多認識各行各業的朋友。

這個社會上永遠都不缺新的機會。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我最近向一個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請教他的職業經歷。他做過開發,做過產品經理,也做過市場推廣。在工作8年以後,他選擇去北大讀mba,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做人工智慧出身的同學。兩人一碰頭才發現:一個人瞭解廣告投放業務,另外一個人技術實力強勁,正好可以合作開發一款sem智能優化系統(sem: 百度競價排名廣告)。就是憑著這款產品,最終成就了一個A股上市公司。

積累太重要。財富也好,技術也好,人脈也後,沒有特定的路。只要不是被溫水煮青蛙,最後過的都不會太差。

離開一個正在走下坡路的公司或行業,或許是一個新的起點,是一次破繭重生的機會。但是前提是你得「永遠保持隨時可以離開的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