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花蓮之三)太魯閣砂卡噹步道 走你千遍也不厭倦

 

多年來,一說到景觀步道,砂卡噹步道絕對是我口袋名單的首選沿途秀麗的青山綠水與奇石景觀,早就像岩壁上的褶皺紋路,深刻在我的腦海中。

這次重遊太魯閣國家公園,當然一定要去會會它,為了多增加親近自然的機會,我們決定先體驗沒走過的小錐麓步道,接著再走砂卡礑步道(如google地圖所示)。首先從太魯閣台地出發,須步行一段約330公尺的砂卡礑隧道人行道,東端通風口的出口即是步道入口。

 


檢視較大的地圖

 

小錐麓步道全長650公尺,緊鄰著立霧溪下游的邊坡,前半段多為曲折架高的棧道,在樹林中穿梭,不時可俯瞰立霧溪寬闊的河床及峽谷景觀,還能清楚看到太魯閣口東西橫貫公路牌坊與錦文橋呢!

 

途中設有小吊橋供民眾體驗野趣

長滿蟲癭的紅色果實

接著是平緩的碎石路

含苞待放的月桃花序

 

一看到大紅色的砂卡噹橋,就知道步道終點到了,穿過橋下可直通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依傍著砂卡礑溪而行,是1940年日本人為發展立霧溪水力發電所建,當年在溪畔蓋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到發電廠發電,輸水管線經過砂卡礑溪谷上方,這條步道就是為了維修上游攔砂壩和輸水大水管,後來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才將這條道路規劃為景觀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因砂卡礑溪上游的「大同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進而改名為砂卡礑步道。

 

一開始就有可觀的青山綠水與奇石

 

步道全長約4.1公里,一路平緩易行,全線設有幾座觀景平台,供民眾休憩賞景,此處海拔60公尺,屬陰濕河谷地形,只見峽谷、森林、溪水與充滿美麗褶皺的岩石相映成趣,就算酷熱的季節走訪,身心都能頓感一陣清涼。

 

山壁上的大褶皺

充滿波普風格的天然抽象畫

 

除了對岸山壁不乏充滿波普風格的抽象壁畫,溪床上滿布著大大小小的石塊,以大理岩(變質石灰岩)、片麻岩、片岩居多,如果顏色主要呈現黑、灰、白三色,應該就是大理岩了。有些岩石早被湍急的溪水給掏洗得圓潤柔美,有的依然保留原有形狀,豐富的色彩與奇特的樣貌,可說是絕佳的視覺饗宴。

 

 

來到大水管附近,溪床上兀立著一塊大石頭,外觀活像扭曲的千層糕,一直是我的最愛,看來應是從對面山壁直接崩落下來。想想這些岩石或地層原本都在海底下,要形成如此層層分明的美麗褶皺,必須藉由長期溫度與壓力帶來的變質作用,及板塊運動雙重影響才能做到,該要歷經多少年的千錘百鍊啊!

 

潭面水色動人,不是翠綠就是碧藍。

橫跨砂卡礑溪谷的綠色大水管

步道上方的蔓藤植物頗具美感

應是長葉苧麻

左邊的大石頭像不像後背包?

岩石的紋路真是迷人

步道旁的房舍遺址,想來就是三間屋吧!

這段河谷相較開闊

 

五月正值臺灣山棕開花季,為吸引夜行性昆蟲傳花授粉,橘黃色的花朵會散發特殊香味,濃郁的味道雖然讓人不敢恭維,然而山棕與先民生活密不可分,而它的果實可是白鼻心的最愛呢!

 

 

大約花了一個半小時,終於走到步道終點,必須從這裡原路折返。三間屋曾是太魯閣族聚落,舊名「柏拉耀」(Brayaw),意為「姑婆芋」,砂卡噹步道沿途有幾個原住民聚落,如距離步道入口約1.5公里的五間屋,舊名「斯維奇」(Swiji),意指大型葉片的榕樹,光看到聚落名稱都跟植物有關,就能想見先民多麼重視這些大地產物啊!

 

這棵月桃已開始結果

岩石上長滿苔蘚類及蕨類植物

回程時發現不少引人入勝的迂迴轉彎處

 

再次經過前方的攔砂壩,據說這座放流式水壩會將水引至發電廠,提供發電機冷卻及人員飲用,不過每到枯水期,往往成為迴游魚類一座難以跨越的高牆啊!

 

秋海棠 

生命力驚人的岩生植物

東方狗脊蕨葉面上有數不清的不定芽

 

砂卡礑步道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可賞石、賞鳥、賞蝶,尤有甚者,沿路總有美景作陪,包括秀麗峽谷、蓊鬱森林、清澈溪水、美麗岩石各種景致交織輝映,實在讓人目不暇給、百看不厭啊!不僅適合獨行體會,多人同遊也無妨,不論散步賞景或快步健身,絕對都能好好享受步道之樂,感謝它這些年不斷豐富我的五感,甚至生命,也難怪我會一認識它就驚為天人,且從此愛上步道無法自拔呢!(「大禮部落」待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