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老說我神秘、偉大,其實我知道自己,名實不符。我不是為了抬高自己,而隱起來,而是因害怕而低調的。」

任正非如是說。

時至今日,不管他願不願意、喜不喜歡,這個奮鬥了一輩子的74歲老人都已經達到了萬人敬仰的層次和位置。

所謂譽滿天下,謗亦隨之。任正非被奉為英雄,變成企業界的超級網紅,在被眾人熱捧的時候,也不乏質疑、中傷之輩,比如我寫任正非的文章,後面總是有些人在評論說任正非如何如何。

你給他說事業,他給你說人格,你給他說人格,他給你說私生活,這完全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不虞之譽、求全之毀是每個傑出人物都會面臨的狀況。

但無論外界風雨如何,任正非這樣的人物胸中自有天地,實際上,無論毀譽他都能夠擔當得起。

任正非如何看待自己?

真正的大名士、大豪傑都是我行我素、內心巋然不動的,別人如何看是別人的事,自己如何看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試著通過任正非和任正非相關的公開材料來說一說任正非這個人,大概的維度有家人、客戶和員工三個。

先說家人,在《我的父親母親》里任正非的母親對他說過,「只要企業幹得好,其他都會隨時間的證實而過去的。」

2000年左右,華為其實是有過一段時間被媒體質疑和批評的,任正非說父母都是經受歷史痛苦煎熬過的,對榮譽不感興趣,但對一些不了解華為真實情況的文章卻十分憂心。

當時任正非就告訴母親,華為又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公示社會,只要依法辦事就好,「媽媽舒了一口氣,理解了我的沉默。」

後來任正非的母親在早晨買菜的時候遭遇車禍,而任正非正在國外出差,他本來想要給母親打電話的,但國外信號不好就沒打,他覺得如果當時打了電話,「拖延她一、二分鐘出門,也許就躲過了這場災難。這種悔恨的心情,真是難以形容。」

這個電話成了任正非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我們親眼看到父母的謹小慎微、忘我地拼其全力工作,無暇顧及我們,就如我拚死工作,無暇孝敬他們一樣。」

父母的不自私,影響了一家人。我那時十四五歲,是老大,其他一個比一個小,而且不懂事。他們完全可以偷偷地多吃一口糧食,可他們誰也沒有這麼做。我的不自私也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華為今天這麼成功,與我不自私有一點關係。」

如今的華為一年營收7000多億,可任正非說他年青時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面饅頭,「我青少年時期並無遠大的理想,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面饅頭。」

「我的青少年時代就是在貧困、飢餓、父母逼著學習中度過來的。沒有他們在困難中看見光明,指導並逼迫我們努力,就不會有我的今天。」

任正非母親去世前還對他妹妹說,她存有幾萬元,以後留著救哥哥,他總不會永遠都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子欲養而親不待,任正非在2001年沉痛悼念父母時說:

回顧我自己已走過的歷史,捫心自問,我一生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無愧於事業與員工,無愧於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對不起父母,沒條件時沒有照顧他們,有條件時也沒有照顧他們。

「父母對我們孩子肯定是影響的,因為我們處在一種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儘可能少說話、多做事。」所以說,父母對任正非的影響是異常深遠的,無論父母的勤儉勤奮、吃苦耐勞,還是他們的忘我奉獻、不自私精神,都銘刻在了他的性格當中。

然後是子女。

5月9日,任正非大女兒孟晚舟在給所有華為人的一封信中說,「你們的牽掛,讓我讀到溫暖;你們的支持,讓我感到力量;我相信,我走出的每一步,都有18.8萬華為兒女的陪伴。所以,無論眼下面對多大的困難和壓力,我的內心都能依然堅定。」

她還表示,「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的手握得更緊,讓華為意志的堡壘更加堅強。」

對於這個女兒,任正非還是很驕傲的,他曾對媒體說過,他認為,這次的磨難應該對她來說也是人生難得的機會,而且這麼大一件事,我相信對她未來成長一定是插上了翅膀…她將來會飛翔得更好,我相信。

但任正非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是比較淡薄的,「我有三個小孩,其實我都很關注他們,但是他們各人有個人的個性,我們之間不完全能經常和諧相處。孟晚舟這個小孩,在她小的時候,我當兵去了,當兵遠離家裡,她成長時期是媽媽帶的。我每年有11個月見不到她,見到她的一個月,她白天要去上課、晚上要做作業,然後就睡覺了。我們相處的時間很短,但是她很努力,而且她也很會處人處事。」

任正非覺得大女兒性格很節約、很省,她在華中理工大學讀書時,任正非給了她一萬塊錢,結果女兒讀完書給他退回了9500元,「她第一次去莫斯科參加展覽會的時候,我給了大概5000美金左右,她回來以後退回了4000多美金,只用了一點點錢。」不過任正非也認為女兒的缺陷也很明顯:

她的學習上非常努力,IBM引進IFS時,她是項目經理,非常努力,而且一、二十年她一直在這個項目中,所以她深刻地理解項目管理,所以她把財務做得很好。財務做得很好的人,她關注的是平衡、關注的是管理、關注的是有效率。華為的領袖不是橫向平衡,而是縱向突破,所以她將來不可能做CEO,也不可能做董事長。

對於大女兒,任正非是很心疼的,「孩子怎麼能受這樣的折磨呢?但是,已經發生這個事了,怎麼辦?還是要依靠法律來解決問題。」

任正非說他經常跟女兒通電話,而女兒也很爭氣,她「每天在網上學習幾門功課,並沒有意志衰退,還在學八門功課…」

但大女兒永遠不可能是他的接班人,任正非明確表示:「她永生永世不可能做接班人,因為她沒有技術背景。我們的接班人一定要有技術洞察能力,一定要有對未來技術和對客戶需求的判斷能力。她是一個財務背景出身的人,應該說在管理上是優秀的,但是作為領袖「燈塔」一樣的指路上有缺點的,不會作為接班人存在,這是肯定的。」

至於另外兩個子女,任正非說自己可能缺少跟孩子做做遊戲、躲躲貓貓的性格。「前兩天我太太說女兒小時候想用2歐元買個陀螺,我沒給買,她為這個事情還在數落我。我說現在可以買了,女兒已經不要了。」

任正非自認為了事業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後來條件好了也忽略了對孩子們的照顧。「按理來說,我的小女兒是處在好一點環境中,但是她跟我們的交往同樣很少,感情還是很淡薄。」

從父親這個角度來說,任正非覺得是虧欠子女的。他曾經和子女們談過話,他問「是爸爸小時候天天和你們在一起玩捉貓貓好,還是像今天創造一個平台給你們提供機會好?」他們說「還是創造平台好」,所以他們就諒解了小時候我沒有抽時間陪他們捉貓貓——這何嘗不是任正非做父親的無奈之舉。

總之,任正非對子女的態度是:

我不能完全從父親的角度看兒女情長,也要看到兒女要自由飛翔,每個小孩都要有個性,我的小孩個性都很強,都很努力,都想自己變優秀。父母不能要求兒女都在我們身邊,跟我們和諧相處。我們覺得個人成長對他們很重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確一點,那就是任正非的生命當中,或者說他的一生心血所系都是華為的事業。

華為是一家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華為自始至終以實現客戶的價值觀為經營管理的理念,圍繞這個中心,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不懈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

這就是任正非、華為強大的根源了。而對於自己「網紅」的名聲,任正非是有些鬱悶的:

其實華為公司從來就是很張揚的,在外面張牙舞爪的,包括余承東、徐直軍……我們所有領袖天天在外面講。怎麼他們就沒網紅,就把我盯住了呢?我這個人是很羞澀的,不善於跟很多陌生人在一起交流溝通,我善於仔細研究我的文件。

任正非的太太曾問他,「你到底愛什麼?」,任正非說「我愛文件、愛改文件」。為什麼愛文件?任正非說,「文件裡面充滿了哲學、充滿了邏輯、充滿了東西,文件寫出去、發出去以後,三、五年大家都沒有看到文件有什麼影響,三十年後一看,這個公司隊伍走得那麼整齊,這就是哲學、邏輯和管理帶來的東西。」

任正非希望更多的精力用在內部,而不是外部。「所以,我就沒有做董事長。董事長要承擔工商登記的責任,要簽這個文件、那個文件,那都是雜事,都是打雜,跟清潔工一樣,這不是我願意做的。我願意做的就是萬事都不管,就管這個公司,我的性格使然。」

我每天寫的文字中,既有規範的,又有詼諧、調皮、活潑的語言。

我每天寫的文字中,既有規範的,又有詼諧、調皮、活潑的語言。看我的文章,慢慢看,有人就看懂了,可能就上來做骨幹了;有人沒看懂,就在下面繼續活躍。所以,華為公司就構建了一個有序的組織。這個公司已經流程化、程序化了,不依賴於個人存在與不存在,即使我個人哪一天不存在了,公司前進的步伐也不會改變的。

至於外界說他「偉大?」,任正非說「我不是松鼠,怎麼會尾巴大呢?」外界說「你說自己不偉大,你是假謙虛吧?」。因此我沒法面對媒體,說自己好,不信;說自己不好,他們說你是假謙虛。

「我最喜歡的還是農村,這輩子最遺憾的是沒去做農民。我看書、看新聞,很多時候都是看農業怎麼種莊稼,我從事的行業和我自己閱讀的範圍都有衝突。」

眾所周知,任正非喜歡用「莊稼、肥力、鋤頭」等農民種地的術語來形容企業的經營。

比如他曾經說過,所有工作都要對準「多產糧食」和「增加土地肥力」,而糧食意指銷售收入、利潤、優質交付、提升效率、賬實相符等,而土地肥力則指戰略貢獻、客戶滿意、有效管理風險等。

這也是企業界的一個奇觀了,世界最先進科技企業之一的老闆竟然最喜歡講農民種地。任正非認為自己的愚鈍、敢放權,才具備了團結合作的力量,他說這些年來進步最大的是自己——從一個「土民」,被精英們抬成了一個體面的小老頭。因為我的性格像海綿一樣,善於吸取他們的營養,總結他們的精華,而且大膽地開放輸出。

我相信由於我的不聰明,引出來的集體奮鬥與集體智慧,若能為公司的強大、為祖國、為世界作出一點貢獻,廿多年的辛苦就值得了。我知識的底蘊不夠,也並不夠聰明,但我容得了優秀的員工與我一起工作,與他們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優秀了。他們出類拔萃,夾著我前進,我又沒有什麼退路,不得不被「綁」著,「架」著往前走,不小心就讓他們抬到了峨眉山頂。

馬雲說任正非是一個高人,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以事業論高下我輩無一人能比任正非,任正非其人,值得國人尊重;任正非其成就,值得國人自豪。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