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的實質是「旅遊+教育」。為實現走一路、學一路、生長一路的教育目標,研學旅行必須抓好三個關鍵環節:

認真調研,搞好課程規劃,以教育的理念規劃旅遊、組織旅遊;

加強協作,注重細節管理,控制風險因子,保證旅遊途中師生人身安全;

精心組織,重視體驗探究,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心體驗、用腦思考。

研學旅行是近幾年興起的新型教育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及家長的青睞。為了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研學旅行必須在關鍵環節上做足功夫,做好耐心細緻的準備工作,在旅行中精心組織、有效管理,真正讓「研」和「行」密切結合起來。

1

認真調研,搞好課程規劃

研學旅行,俗稱遊學,不是單純的外出旅遊,而是「旅遊+教育」的組合體,實質是以「研學」為立足點的旅行,目的性很強,跟普通的以放鬆身心為主發點的遊山玩水有本質區別。

要想讓「研學」名副其實,在旅行中提高學生的知識和素養,培養學生的情感和能力,學校事前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好課程規劃,真正以教育的理念規劃旅遊、組織旅遊。

每個旅遊景點,都有自己特意打造的旅遊品牌特色,有的傾向於自然景觀,有的傾向於人文景觀,更多的則是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起來,重在復原區域歷史文明,打造現代生態文化。研學旅行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觀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過程中,清楚地了解區域歷史演化,活潑地體驗民族生活方式,真切地感受現代文化特色,以強健體魄、開闊眼界、陶冶靈魂、啟發心智,有助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走一路、學一路、生長一路的教育目標。研學旅行的課程規劃,需要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有機結合起來,要準確地看到遊學課程的生長點,形成明確的遊學課程實施方案,在課程目標、課程安排、課程組織、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都有全面的預設和詳細的規劃。

有些旅遊景點的課程規劃,完全可以憑藉教師的經歷和學識進行挖掘與開發,例如曲阜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廟),既是自然景觀,也是人文景觀,在每一處景點中,都閃耀著儒家文化智慧的光芒,鐫刻著禮儀道德的印記。曲阜之游,核心在於全面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每個熟悉儒家文化特色的教師,都可以從中看到對學生的教育與影響。

但是,有些旅遊景點的課程含義並不是那麼容易挖掘,沒有對地域複雜歷史變遷和濃郁文化特色的深入了解,很可能無法形成對學生有深遠教育影響的課程方案。喧嘩的街道、幽靜的小巷、奔涌的河流、肅穆的高山、蒼涼的大漠、空曠的草原,沒有身心融入其中的生活體驗,沒有對地域特色文化的精準把握,很可能無法體會到其潛在的教育意蘊。這就需要學校與旅行社及早進行協商,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導遊掌握的相關知識,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視角,規劃合適的旅遊目的地和詳細的旅遊路線圖,制定明確的旅行教育方案,要讓成行的每一個景點,都成為遊學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哪怕是相關教師提前旅行考察一遍,也不能讓學生覺得此行沒有多大教育意義。

2

加強協作,注重細節管理

研學旅行,即使旅途不遠,畢竟也是離開家園做戶外活動,師生的人身安全是頭等大事,萬萬不能有任何閃失。要確保旅行安全,學校應提前做好調研,詳細制定預案,控制好旅行途中的風險因子。如果依託旅行社組織研學旅行,學校必須與旅行社密切協作,共同商定安全管理措施,明確界定參與各方的管理責任。無論是自主組織,還是合作開發,研學旅行都必須注重旅途中的細節管理。不但要有活動方案、實施細則,為學生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具體在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中,哪些人員負什麼職責,都必須做好精細分工,要讓每一個參與的管理人員都心中有數,明確知道自己的管理許可權和責任邊界。

在確定了旅行目的地和旅行線路、明確了旅行教育方案後,學校還必須策劃制定詳細的安全預案。相關人員要熟悉旅遊線路和旅遊景點的基本情況,包括道路狀況、氣候特點、天氣變化、食宿地點、人文環境、風俗禁忌、每一個景點的參觀注意事項;學校要制訂精細的日程安排,包括乘車安排、食宿方案、參觀分組、研討計劃、作業準備等,提前做足相關的準備工作。這些計劃和規劃,要通報給每一個參與研學旅行學生的家長,要讓家長為學生預備必要的費用、衣物、藥品及其他生活必須用品。臨行前,必須充分做好旅遊安全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外出旅行必須聽從導遊和教師的安排,隨隊參觀要跟上步伐、相互幫助,自由活動要結伴同行、相互協作,不管在哪裡,絕對不能自作主張、自行其是,任何人也不能擅自脫離團隊。

有家長參與的研學旅行,風險因子相對較小,管理上也更容易一些。但大多數研學旅行以學校為主體,家長沒有機會參與,旅程安全管理難度較大。組織研學旅行前,應確定對突發事件有處理能力的人員作為帶隊主管,同時注意選擇相對年輕、身體健康、具備旅遊經驗和實踐課程實施能力的教師參與。學校要跟教師、家長和旅行社分別簽訂好管理協議,但具體的管理工作不要一股腦地推給旅行社,那樣很可能達不到研學的目的,因為施教的主體是學校和教師而不是旅行社和導遊。要讓參與遊學的教師進行自主管理,這樣不但有利於防控安全隱患,還便於師生在旅途中交流研討和組織體驗活動。研學途中,帶隊教師要嚴格紀律要求,隨隊教師要密切關注本組成員的飲食變化和精神狀態,發現問題,及時採取妥善處理措施。

現在條件好了,外出旅遊早已成為一些人的生活狀態,由此導致旅遊熱一直持續不斷,尤其是法定節假日期間,主要旅遊線路和著名景區常常人滿為患。因此,研學旅行應盡量避開法定節假日期間的旅遊熱線,防止人員過度稠密無法有效參觀和體驗,反倒可能增加安全風險。當然,研學旅行也不能與普通旅遊混合組團,因為旅行目的不同,即使線路完全吻合,研學的任務也難以實現。獨立成團是研學旅行的重要條件。

3

精心組織,重視體驗探究

很多人都有外出旅行的經歷,有些人甚至逛遍了天南海北的各地景點,除了走馬觀花地看到了那些外在的景觀,閱歷有了一些增加之外,要說讓自己的心靈受到怎樣的陶冶、觀念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恐怕很難說出個子丑寅卯來。其根本原因,在於把旅遊當成了一個純粹遊玩的機會,沒有真正用心感知,沒有實現親身體驗。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研」和「行」必須有機融合。要從研學的角度出發,有計劃地精心組織實施,要在旅行中突出探究體驗,真正讓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掌握技能、學會協作、發現愛好、找到興趣,實現心靈的陶冶、智慧的開發與能力的提升。

研學旅行要重視現場性和體驗性。研學旅行應將教育的現場性和活動的體驗性放在首位,讓學生走入現場、親身體驗,從中接受教育。到北方草原上研學,應該騎上駿馬在草地上走一走,到牧民家裡品嘗奶茶、乳酪,在蒙古包里體驗烤全羊宴的儀式表演,圍著篝火跳上幾圈舞蹈,才能真正體會牧民的粗獷彪悍、豪邁大氣,切身感受蒙古民族服裝特點、飲食結構、風俗習慣中的文化傳承,加深對游牧民族歷史的了解。到南方水鄉研學,應該靜下心來乘坐遊船在水中蕩漾一番,到深宅大院和幽深小巷中感受一下,仔細觀察研究園林的布景特點和建築的結構形式,才能真正觸摸到淵源深厚的人文歷史、細膩委婉的精神基因,對魚米之鄉的文化盛衰、風俗演變有更加深入的體驗,對水韻濃郁的文化底蘊有完整的感知和準確的判斷。

研學旅行要體現生成性和綜合性。黃鶴樓、岳陽樓、趙州橋,無不閃耀著璀璨的文化之光,北京的故宮、南京的總統府、西安的兵馬俑,都是凝固的歷史,但這些知識點在教科書中出現,必然會突出學科的特點,往往都是抽象、單調、簡約、零散的文本知識,只有到實地去用心觀察、親身體悟,領略建築的卓越風姿,感受歷史的滄桑巨變,再經過交流碰撞,有關知識才能迅速活躍起來,散發出獨特的韻味。圍繞相關景點,生成的綜合性的實踐知識,能夠嵌入到學生的生活閱歷之中,深刻影響學生的歷史觀。近幾年,紅色旅遊蓬勃發展,這是學校最看重的遊學課程。走進紅色旅遊景區,要組織學生用心參觀遺迹、細心觀摩實物、耐心瀏覽圖片資料,在體會中深刻反思,在探究研討中總結升華,中華民族屈辱的苦難史、頑強的抗爭史、激昂的奮鬥史,就會在學生大腦中清晰起來,這對於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對於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激發求知探索慾望、樹立愛國報國志向,無疑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說到底,研學旅行是一門體現不同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校本課程,具有教育性、系統性、實踐性、創新性等特點。在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突出校本特色,重視落實教育功能。要把活動的重點放在特色性的「研學」上,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旅行中用眼觀察、用心體驗、用腦思考。要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研學中,獲得對自然地理的真實考察,獲得對人文環境的真切體驗,獲得對歷史的追問和對現實的拷問,學會與自然親密接觸,將身心融入歷史,完成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客觀審視,以國際視野、獨立人格、樂觀心態,辯證看待人生,紮實立足當下,科學規劃未來。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