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杜蕙蓉╱台北報導】

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昨(7)日在TBF的演講中表示,今天的研究將帶來明天的新醫療,以歷史經驗來看,過去研究基因重組技術、人類基因定序、分子免疫學或幹細胞等,都催化成為生技產業、個人化醫療、檢測和再生醫學,不僅對經濟帶來重大影響,也創造新的醫療模式。

翁啟惠以過去的創新對照現今生技產業的影響來看,聚合酵素連鎖反應(PCR)造就基因複製與定序、基因重組技術發展成生技產業、人類基因定序則帶動個人化醫療興起、基因晶片的設計則化為基因及疾病檢測、質譜儀生物標記則創新檢測技術和新藥研發、結構生物學帶來反應機制及藥物設計、分子影像發展為追蹤與檢測、合成生物學是生物技術製造化學分子、分子免疫學則進步為預防與治療性疫苗的發展、幹細胞誕生再生醫學、基因編輯也將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 有趣的是,這些早期如基因定序、分子免疫學、幹細胞等的發現研究,除了基因編輯外,全部都拿到諾貝爾獎。

翁啟惠認為,新藥研究確實是漫長又辛苦的路,業界平均要投入約1億∼10億美元方能發展成產品,且成功率往往不到10%,但如果成功不僅可造福人類健康,所形成的創新產業及就業機會也可提升國家的經濟競爭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