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雜技之鄉”的美稱。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堅持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自2017年6月,爲保護傳承弘揚“德州雜技”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州以德百旅遊小鎮爲載體平臺,以大力發展雜技演藝爲抓手,推動德州市雜技團(國有文藝院團)成功進駐德百旅遊小鎮,在景區設置1800座演出大篷,創建“德州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點,深入開展團企深度合作,積極拓展“旅遊+演藝”模式。德州以旅遊搭臺讓文化添彩,將雜技演藝與旅遊資源有機結合,既充實旅遊的文化內涵,凸顯德百旅遊小鎮的文化性和體驗性,又實現雜技文化的展示和傳播,推動體制改革後的德州市雜技團走出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

  黑龍江

  加強旅遊項目建設,打造文旅融合發展優質平臺

  德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爲引領,以全域旅遊爲主線,以實施旅遊項目建設爲抓手,先後制定出臺《德州市旅遊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德州市鄉村旅遊提檔升級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景區提檔升級,旅遊業發展動力不斷增強,精品旅遊項目建設受到全省通報表揚。目前,全市建成和在建旅遊項目117個,計劃總投資217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87億元。其中,精品旅遊項目33個,計劃總投資1361.16億元,精品鄉村旅遊項目10個,計劃總投資40億元。全市6個項目納入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7個旅遊項目列入全省百強旅遊項目名單。

  德百旅遊小鎮項目以國家4A級景區夏津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爲輻射圈,同時緊鄰德百溫泉度假村,推動形成旅遊項目集羣。黃河故道森林公園生態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厚重,是兩千多年前的老黃河遺蹟,森林覆蓋率達61.8%,其中以古桑椹樹資源最爲獨特,被命名爲“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椹果之鄉”,“夏津椹果”被命名爲國家地理標誌性商標。德百旅遊小鎮總投資32億元,規劃面積73公頃,以齊魯民俗休閒體驗爲契入點,將傳統民俗、歷史人文以及生態資源有機融合,集中展示齊魯會盟的歷史文化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古桑文化,打造京津冀魯周邊最具特色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結合當地桑椹樹資源及地形地貌,兼具吃、住、娛、賞、購等多功能,建有齊魯印象體驗地、主題文化園、親子園、文體康樂園等七大板塊,集鄉村旅遊、民俗文化、商旅服務、產業加工於一體,窄巷子美食街、桑椹文化街、民俗體驗街、異域民宿區,以及300年古建築將軍府、卯榫木製多寶樓、雜技大世界等特色明顯。項目建成後,已累計吸引全國各地遊客近50萬人,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爲發展旅遊+演藝模式,實現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優質平臺,奠定了良好基礎。

  拓展“旅遊+演藝”模式,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德州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以質樸粗獷、柔中有剛著稱,突出“驚、險、奇、美、新”的鮮明特色,並於2008年6月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州市雜技團創團60週年,始終堅持“繼承、發展、創新”的藝術道路,近年來相繼推出大型雜技主題晚會《千里雲月》、原創田園詩劇《家鄉》以及紀念菲律賓古蘇魯國王華訪問600週年主題雜技情景劇《運河流芳》等優秀劇目,培養了諸多優秀雜技人才,榮獲國際、國家、省、市各類雜技大小獎項70餘個。先後受文化部的派遣以及外商的邀請,多次到美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演出,爲弘揚中國傳統的雜技藝術,促進德州對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爲保護傳承弘揚“德州雜技”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旅遊產業和雜技演藝強強聯合,德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協調市雜技團進駐德百旅遊小鎮,創建“德州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表演景點。通過實施理念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等措施,德州市深化拓展“旅遊+演藝”模式,實現文化旅遊深度對接、融合發展。

  一是推進理念融合。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德州市把理念觀念融合放在首要位置,從思想深處、從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基礎,推動文化和旅遊深融合、真融合。牢固樹立“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理念,充分發揮德百旅遊小鎮的產業化、規模化優勢,創新整合德州市雜技團優質文化資源,推動院團和企業優勢互補、市場共享、強強聯合,進一步豐富雜技文化產品的供給方式和供給渠道,着力打造新文化演藝平臺,帶動雜技文化發展,繁榮文化演藝市場,不斷提升旅遊內涵和文化品味,豐富旅遊業態,拓展雙方發展空間,開創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遊產品,打牢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基礎。

  二是推進產業融合。德州積極尋找文化和旅遊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對接點,大力實施“文化+”“旅遊+”戰略,以文化創意爲依託,推動更多資源轉化爲旅遊產品,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形成新增長點。德州以打造“商、旅、文”三者有機融合生態旅遊產業爲契機,進一步突出德州地域特色,加大對雜技資源的挖掘梳理和創作力度。2017年底,德州市雜技團創作推出具有德州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題雜技劇《運河流芳》,劇目在德百旅遊小鎮園區內每天上午和下午集中開展2場演出。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美國百老匯藝術總監及上海、北京、武漢雜技院團負責人專程前來觀看並給予高度評價。同時依託旅遊小鎮提供的經費、住宿、訓練場地等保障,德州市雜技團着力打造雜技精品《高椅》,憑藉高難、驚險、唯美的藝術表演,2018年問鼎第十三屆武漢·中國光谷國際雜技藝術節黃鶴金獎“第一名”,這是德州雜技首次獲得國際比賽大獎,實現德州雜技、德州文化發展的歷史性突破。依託旅遊小鎮演出項目,形成德州市雜技團對外演出展示平臺,推動雜技演藝轉化爲旅遊產品,同時帶動旅遊小鎮接待省內外遊客450萬人次,實現文化與旅遊協同共進,整體融合發展。

  三是推進市場融合。統一有序、供給有效、富有活力的市場是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德州市鼓勵文化機構和旅遊企業對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遊跨業企業做優做強,充分利用德百旅遊小鎮的日常客流量大、輻射面廣、知名度高等優勢,推動雜技演出院團與德百旅遊小鎮對接合作,推動形成以德百旅遊小鎮和德州市雜技團爲代表,以文化和旅遊爲主業、以融合發展爲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領軍企業。同時優化德百旅遊小鎮營商環境,促進市場監管融合,及時加強關注引導,特別是通過一體宣傳、捆綁營銷等推介方式,不斷深挖市場潛力,擴大產業規模,實現文化旅遊市場共同開發,爲文化和旅遊企業融合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是推進服務融合。協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和旅遊公共服務、爲居民服務和爲遊客服務,發揮好綜合效益,是深化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德州統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推動公共服務進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遊新空間。在德百旅遊小鎮遊客聚集區創建“德州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點,以30元的惠民演出票價,統籌實施文化和旅遊服務惠民項目。德州市雜技團與旅遊小鎮雙方統籌各自資源配置,相互支持,旅遊小鎮爲雜技演藝平臺無償提供場地硬化、水電暖三通、演職人員住宿餐飲等便利條件;德州市雜技團積極籌措資金購置演出大棚等演出設備,雙方通力合作,在遊客聚集區內建成容納1800座的演藝大篷,保障每天開展不少於2場的雜技專場演出,節假日適當增加演出場次頻率,將雜技文化盛宴展示給景區觀衆,讓遊客現場領略觀賞德州雜技的高、難、驚、奇、美,德州雜技文化的影響力和受衆面不斷擴大,同時帶動旅遊小鎮協同發展。

  文旅融合發展的經驗做法

  德州雜技與旅遊小鎮的融合,促進了德州文化和旅遊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實現了院團和企業優勢互補、市場共享、協同發展、強強聯合的雙贏局面,展現出文化和旅遊有機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更爲實現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經驗做法和現實路徑。

  (一)強強聯合是基礎。文旅融合是依託文化機構和旅遊企業雙方的優勢資源,藉助融合的創新模式,形成一個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美好局面。這就要求文化機構和旅遊企業都要具備自身的特色優勢、發展實力,才能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德州旅遊小鎮項目特色強、潛力大、後勁足,德州市雜技團建團歷史久、雜技精品豐富、文化特色鮮明,具備戰略合作、強強聯合的基礎。

  (二)規範管理是前提。完善工作機制,加強人員管理,是做好文旅融合的前提條件。夏津縣高度重視德百旅遊小鎮的建設發展,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爲組長的工作專班,縣文化旅遊部門具體負責業務指導,爲文旅融合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旅遊小鎮爲雜技人員統一提供食宿和服裝,市雜技團明確領隊人員,深入基層,紮根羣衆,着力提高自身修養,主動與景區融爲一體、接受景區統一管理,配合旅遊小鎮做大做強。

  (三)經費投入是保障。實現雜技演藝和旅遊產業強強聯合,必須進行強有力的經費投入。德百小鎮投資160萬元,積極開展地面清理,管道鋪設等工作,購置中央空調32臺,爲演藝活動創造良好環境。市雜技團投入了大篷一座、演員數名、服裝費、道具費、音樂費共150萬元。從演出設施建設到演員排練演出,全面加強與旅遊小鎮合作,讓旅遊小鎮認可雜技,做到互利共贏,實現共同發展。

  (四)創造效益是動力。作爲市雜技團和旅遊小鎮雙方,只有實現好共同效益,雙方的合作才具有持續性,雜技演藝和旅遊產業才能融合發展。依託旅遊小鎮提供的經費、住宿、訓練場地等保障,市雜技團創排出主題雜技劇《運河流芳》,雜技精品《高椅》獲得國際雜技藝術節黃鶴金獎第一名,實現德州雜技發展的歷史性突破。小鎮自2017年6月開展雜技專場演出以來,觀衆累計達到35萬人次,僅2018年開展專場演出712場,觀衆達23萬人次,節假日人流高峯期更是場場爆滿,年實現經濟效益近150萬元,爲旅遊小鎮提升了人氣,增加了客源,促進了旅遊產業快速發展。

  (五)爲民利民是目的。德州雜技入駐旅遊小鎮,不僅凸顯了旅遊的文化性和體驗性,也增強了旅遊業的生命力與吸引力。開展雜技演藝活動,讓羣衆認同雜技的高難驚奇美,共享雜技藝術發展成果,給當地人民帶來精神和文化大餐。同時雜技演出活動,進一步擴大客源流量,促進生態旅遊發展。當地羣衆通過種植桑葚、開辦農家樂、採摘園、特產超市等方式,直接帶動就業300多人,僅桑椹種植畝均收益達到4000—5000元,讓羣衆享受到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真正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