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安徽巢縣(今巢湖市居巢區)人,辛亥革命革命後,任北洋軍旅長、師長,陝西、河南督軍等職。他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將領,他生活簡樸,治軍嚴明,疾惡如仇,被譽爲“布衣將軍”。

  馮玉祥出身平民,所以能瞭解人民的疾苦,他的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給窮苦百姓減輕了一些苦難,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馮玉祥和河南有很深的淵源,他曾兩次主豫,他頗具個性的所作所爲,給河南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在傳誦。

  1920年的直皖戰爭,直、奉聯合打敗皖系,把持了北京政權。直系大將吳佩孚成爲直魯豫巡閱副使,駐軍洛陽,與地方勢力河南督軍趙倜矛盾加劇。

  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由於在擊敗皖系陝西督軍陳樹藩中作戰有功,擴編爲第十一師,馮玉祥升任師長,不久繼任陝西督軍。馮玉祥以此地爲地盤擴充,受到蘇聯大力支持壯大,其軍隊因此被稱爲“西北軍”。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趙倜見到張作霖打來大獲全勝的電報,又聽說“吳佩孚業已陣亡”,於是命令其弟趙傑和部下寶德全襲擊直系留在河南鄭州的部隊。

  吳佩孚早已任命馮玉祥爲後防總司令,並代理其直魯豫巡閱副使之職。馮玉祥發現鄭州空虛,立即派兵協防鄭州,自己即率衛隊團出陝援直。5月9日,馮玉祥發起反攻,大破趙部,並追擊趙部殘兵至開封。

  戰爭結束後,馮玉祥被任爲河南督軍。這是馮玉祥第一次主政河南。

  馮玉祥任河南督軍後,勵精圖治,省政一新。時隔不久,“模範軍隊”“平民督軍”等盛譽已蜚聲全國,聲望凌駕於吳佩孚之上。加上馮玉祥屯兵開封,與洛陽的吳佩孚在一條鐵路線上,遂成爲吳佩孚的心頭大病。馮就職伊始,吳即索款80萬元,以後每月令繳20萬元,馮玉祥回覆說“沒有這個本事”,還槍斃了已經投降吳佩孚的趙倜部下寶德全。馮吳的關係日益惡化,吳佩孚即操縱北洋政府,10月調馮玉祥到北京任陸軍檢閱使,把馮玉祥逐出了河南。

  離開河南後,馮玉祥率所部駐防北京南苑,抓緊練兵,等待時機。

  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師,馮玉祥宣佈成立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部,並就任聯軍總司令。馮玉祥當場宣佈:爲表明國民軍忠於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決心出師北伐。隨即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出師甘、陝,11月解西安之圍。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26日,馮玉祥返抵西安。不久,國民黨寧漢對立形成,武漢國民政府於4月18日決定舉行第二期北伐,馮玉祥向東進軍與武漢北伐軍會師中原。

  1927年5月,馮玉祥進駐洛陽,6月被任命爲河南省政府主席。這是馮玉祥第二次主政河南,直到1930年11月中原大戰失敗後下野。

  第二次主政河南,馮玉祥坐鎮洛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改革措施之一就是設立自由、平等、博愛、民權、民治五縣。

  馮玉祥按照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基督教教義,致力社會改良,實行親民政策。在他的治理下的河南,大刀闊斧地除舊佈新,包括砸神像、革陋俗、建學校、改地名等等。

  其中改地名的顯著特點是:直接採用孫中山先生倡導的政治術語作地名,藉以宣傳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從大的方面,可以劃入“政治性地名”。這些地名亙古未有、驚世駭俗,令人耳目一新。

  1930年底,馮玉祥失勢下野、蔣介石嫡系進佔中原,馮玉祥設置的自由縣、平等縣、民治縣被裁撤,它們猶如電光石火、曇花一現。

  博愛縣、民權縣則保留了下來。

  平等縣

  平等縣在伊河西,是從當時的洛陽縣、嵩縣、伊陽縣、宜陽縣各劃出部分地區設置而成的,縣政府設在大莘店村,該村因此改名“平等”,今天的平等鄉即由此而來。

  伊河西岸大莘店是秦楚古道上的軍事要塞和商業重鎮,此處是北宋歷史名人哲學家邵雍與父親邵古創辦安樂書院,後稱邵夫子祠的舊址。

  1927-1931年四年期間,平等縣先後有十名縣長:路爾宏、周斌、堯合年、趙汝式、李慧堂、高慧嵐、任劍青、李友俠、白光武、張習贊。

  平等縣於1931年被撤,比自由縣早撤一年,轄區分別併入自由縣、嵩縣、伊陽縣、宜陽縣。

  自由縣

  自由縣在伊河東,是從當時的洛陽縣、登封縣(今登封市)、伊陽縣(今汝陽縣)、臨汝縣(今汝州市)各劃出部分地區設置而成的,縣政府設在白沙村,即今伊川縣白沙鎮。

  根據當地史實記載:自由縣1927-1932年五年期間,先後有十名縣長:張紹堂、文輯照、吳清選、李培元、王照珍、王汝娃、王青雲、李蔚先、王任、於金鑑。

  據1960年版的《伊川縣誌》中記載,自由縣轄區東西長約22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總面積約爲880平方公里。

  自由縣的縣府所在地白沙鎮,它是一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隨之帶來的就是市場繁榮、百業俱興。據傳建於明朝初年的興隆街,也迎來了它最光輝的時光。

  東南部的平頂山、駐馬店、周口、漯河一帶的商人,至洛陽經商並經自由縣城。在一本《白沙民謠》中,有一首《集市景》就描寫了當時興隆街上商鋪雲集、盛極一時的景象:“京廣雜貨居中央,西南兩街花糧行。北門以裏鐵匠鋪,飯館小吃味飄香。”

  自由縣政府辦公的舊址位於興隆街上一座三進院的大宅子,如今保存完好。

  自由縣於1932年更名爲伊川縣,以古籍文獻所記商代“昔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定名爲“伊川縣”,所轄區爲原平等、自由兩縣的範圍。原來從伊陽縣劃入的地方復歸伊陽縣,原來從臨汝縣劃入的地方復歸臨汝縣。

  民治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縣(今登封市)、禹縣(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鄉白沙村)。取資產階級“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張中“民治”一詞命名。

  1931年撤銷,其地復歸登封縣、禹縣。

  博愛縣

  位於太行山南麓,焦作市西北部,北與晉城市澤州縣毗鄰。東與焦作市區、武陟縣、修武縣接壤,西隔丹河與沁陽市相連,南與溫縣隔沁河相望。

  博愛縣夏朝隸屬覃懷地,商代屬畿內,周武王時屬野王邑。秦屬野王縣。唐武德三年(620年)設太行縣(縣治清化鎮)。

  唐武德三年(620年)設太行縣(縣治清化鎮)。武德四年,武則天廢太行縣併入河內縣。

  宋、元、明、清屬河內縣。民國2年(1913年)河內縣更名沁陽縣。

  民國16年(1927年)8月馮玉祥主豫時,根據吉鴻昌將軍的呈請,將沁陽縣東北部丹河以東四鄉一十五圖和崇下鄉四圖的部分村莊劃出,取孫中山先生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中之博愛,增設博愛縣,縣治清化鎮,直屬河南省轄。

  馮玉祥是1927年6月就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吉鴻昌於7月報請以沁陽清化改爲博愛縣。1927年8月,河南省政府就下發了《河南省政府訓令民政廳以沁陽清化鎮改爲博愛縣治飭即督飭劃定界址文》。

  建立博愛縣,這是從武則天建立太行縣一年後即廢以來博愛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博愛縣第一任縣長趙鴻瓚將建立博愛縣的情況,勒碑一通,告示全縣,碑文的大意是,經河南省政府批准已經建立了博愛縣,今後有什麼事情不要往沁陽去了,可以直接到博愛縣政府去辦。該碑高約5尺許,立在出東門口往北的道清鐵路清化車站的路邊。

  民權縣

  民權縣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已有城邑,名戴邑。春秋戰國時代,爲戴國和宋國的屬地。自秦以後,縣境內先後設有外黃、成安縣、考城等縣。

  清代,境內設有考城縣,屬河南省歸德府。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三月,考城知縣雷遜,移縣治、築新城於堌陽集(今蘭考縣固陽鎮)。至此,考城縣治才設置於今蘭考縣境內。

  清朝末年,地域分屬考城、睢州、杞縣。

  1928年,馮玉祥取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之“民權”之意,劃睢縣北三區、杞縣北五區,設“民權縣”治,是爲民權縣之始。縣治設李壩集,1958年縣城由李壩集遷至田莊車站(今縣城)。

  除了設立新縣,馮玉祥主政河南,1928年3月,還把鄭州正式建市,有着地理、交通、貿易等得天獨厚優勢的鄭州由此獲得了一個新的機遇。

  1928年4月,馮玉祥撥款13萬元修建碧沙崗陵園,包括中山公園、烈士祠、烈士墓、民主公墓等。1930年又有隴海公園的建成,園中分佈着人工池塘、荷花池、林蔭路、假山、兒童遊樂場等,是一處休息遊樂的大型場所。地方戲劇、雜耍、拉洋片、評書、說唱等在老墳崗(現金博大一帶)形成了中心,成爲不少鄭州人心目中的“天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