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內涵段子的噩耗傳遍瞭全網之際,我內心百感交集。現在可以說是頭條的至暗時刻,應該有無數的朋友想談談頭條未來該怎麼辦,想聽聽快手和抖音未來的發展方嚮,想瞭解瞭解整個市場的政策導嚮。

可惜這些話題我完全不想談。

我所關心的是整個社交媒體産品上的競爭發展格局與産品的原理,産品和運營之外的那些場外因素,我一點也不懂,也一點都不想聊(歡迎懂的朋友暢所欲言)。

我個人是把內涵段子當做現在微博的競品的(盡管現實中其實抖音暫時對微博的影響會更明顯一些)。有一天我在和我的朋友潘亂瞎扯的時候,我忽然意識到瞭張一鳴需要內涵段子或者微頭條的幾個重要的原因(這個話題有機會單開一篇好瞭)。進而就想通瞭內涵段子為什麼會越來越像微博,為什麼微頭條幾乎是照著微博去的,為什麼抖音挖的是微博的用戶。

所以我這篇就打算展開好好講講微博以及我眼中的那些微博的挑戰者。

互聯網沒有邊界,細數那些微博like産品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請允許我管所有這類微博like的産品叫“Twitter式産品”

首先我們一定要明白一件事,今天的微博還是相當大的,至少截止目前,如果按照DAU算,應該還是中國第三大的社交網絡,第一大的社交媒體公司。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QuestMobile的數據上來看,微博當前有1.4億DAU的水平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同樣以QuestMobile的數據上來看,清明節時,快手和抖音的DAU大概都在億級水平

然而互聯網本是沒有邊界的,能威脅到微博的人有很多,比如短視頻平颱。

快手、抖音、西瓜都對微博産生著巨大的威脅。連微博自己都非常清楚這件事,所以其實微博早早就花瞭大價錢買瞭國內短視頻創業獨角獸“秒拍”。當時秒拍可是市麵上最好的短視頻公司,微博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自己的用戶網絡的加持下,秒拍應該很快就會天下無敵,自己從此高枕無憂。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一個高速增量市場的短期第一名是毫無意義的。秒拍應瞭這句話。微博給秒拍導的量最終都變成瞭毫無意義的虛榮數字,像小咖秀這樣的靈光一閃的錶現,也完全沒讓秒拍團隊搞明白自己到底發現瞭什麼。結果秒拍隻能算是白白痛失好局,最後看著人傢一個個後起之秀從自己身邊超越。

接下來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微博被短視頻強敵環伺的時候,又前前後後冒齣瞭一大堆産品發現瞭微博當前的産品形態中比較奏效的一些設計,進而一步步將自己的産品“微博化”。

其中比較有代錶性的就有:內涵段子、知乎、微頭條、最右、即刻、B站動態tab(以下簡稱B博)、貼吧移動端、第一彈。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資料圖

圖為微博、段子、貼吧、最右的推薦頁的信息卡片設計

如果我們隻從信息卡片的設計元素上看,這四傢的基本設計思路幾乎完全一緻。這個頁麵也是這四傢産品的首頁,我曾經說過,首頁長得一樣的産品,其實就可以當做互相之間存在潛在的競爭關係瞭。

不僅是首頁,微博的熱搜頁的設計也被反復學習。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圖為微博熱搜、段子發現、貼吧熱議、最右話題、即刻發現頁的設計對比,可以看到這個頁麵的設計元素和意圖也基本是完全一緻的

這些産品的數據雖然離開微博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是誰又知道他們不會後來居上呢?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資料圖

按照QuestMobile的數據統計口徑(QM的數據統計並不是完全準確的,實際上QM的數據經常因為數據采集和算法的偏差,往往會與真實數據有不小的齣入,隻是在大數據量時相對比較準確,趨勢比較可靠),內涵段子3月的DAU在1200萬的水平(公開數據段子DAU在2500萬峰值),貼吧和知乎DAU都在800萬不到一些(公開數據也基本在這個水平),即刻和最右DAU都在100萬齣頭些(即刻公開的DAU應該至少在150萬左右,最右公開的DAU數字最少在300萬以上)。

其中內涵段子是這些微博like産品中,最早開展微博化嘗試的一款。可以說是為頭條本身的産品嘗試、技術選型,為各傢友商産品設計思路提供瞭大量的實驗素材與參考案例(讓我們再給段子上三炷香)。

當然這些産品雖然都是微博like,不過細節上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比如知乎的推薦頁分發是基於問題維度再用算法推薦;即刻的推薦頁是基於顆粒度更粗的話題維度用算發推薦,並且是爬蟲內容與UGC內容混雜在一起推薦的;微博、內涵段子、微頭條、貼吧、最右、B博、第一彈都是以人為維度用算法推薦。

比如微博的發現頁現在混雜著信息流,熱搜是藏在搜索框裏,熱搜話題也是允許用戶自定義發起的。內涵段子、最右、B博、第一彈也都允許用戶自定義發起話題。貼吧則是同時存在貼吧熱議和貼吧的吧兩個信息分類集閤維度。知乎是圍繞用戶提的問題展開的內容集閤維度也就不存在發現頁。即刻發現頁中的話題則不允許用戶自定義發起。

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的細節上有些微的差彆。這些細節上的不同全都原自各傢産品和運營對社交媒體的一些核心能力的理解的不同,以及需要適應和麵對不同的用戶狀況而進行的設計。

接下來的篇幅我就會逐步對社交媒體産品的一些原理進行展開分析。

臉與邏輯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數據來自QuestMobile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快手和抖音的崛起對微博的用戶使用時長有明顯的影響。接閤DAU數據的話,從結果看,抖音快手之類的短視頻平颱對微博的衝擊明顯更大,相比之下微博like類的産品對微博的威脅就小多瞭。

那麼是不是說,短視頻就是圖文的完美升級,抖音和快手這些短視頻平颱就能完全替代微博呢?

答案並不是的,很有趣的是抖音前幾天剛正式上綫瞭上傳圖文的功能。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抖音在最近的一個版本更新中開始支持圖文UGC的功能,並且據說還會把圖文分發到推薦流中

抖音的這“嚮下兼容”圖文的做法非常有趣,導緻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一直認為人類在使用純互聯網産品的時候本質上就在滿足兩個需求:

1. 不斷連接人的需求;

2. 不斷連接新的外部信息的需求。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資料圖

有趣的是,我後來發現頭條這傢公司把這兩條需求解讀成瞭兩類産品:幫你發現更大的世界,幫你發現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我和我的幾個朋友基於這個邏輯提齣過一個公式: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資料圖

如何去定義“關係鏈價值”和“內容消費價值”,我後來又提齣過一個公式:

關係鏈/內容價值=(臉×邏輯+臉+邏輯)/信息體量

這裏的“臉”指的是每個人用以展示自己與記錄世界的圍繞著客觀屬性的一些信息質量,其中以臉為代錶(叫臉隻是便於理解,身材、身份、環境,周圍正在發生的事,其實也都算)。

這裏的“邏輯”指的是每個人用以展示個人或者記錄這個世界的圍繞主觀屬性的一些信息質量,比如故事、段子、觀點、情緒、八卦都算邏輯化的信息。

信息體量則指的是信息的“體積”(也就是信息量),更長更復雜的信息,往往體積更大(長篇小說的體積比段子的大,包含更多細節與時間軸邏輯的視頻格式的體積比圖文格式的大)。

在錶達客觀屬性強的信息時,視頻這種形式因為可以無損記錄更多的客觀信息,因而變得十分高效。但在錶達主觀屬性強的信息時,抽象的圖片與文字往往更占優勢,客觀信息如果沒有很好的與主觀信息接閤的話,反而會隻增加無效的信息體量,從而降低整個信息的價值。

在錶達“臉”的問題上,以抖音為代錶的短視頻平颱已經做的足夠好瞭。然而他們還是缺瞭一個重要的一塊,在錶達“邏輯”的問題上,受到形式的限製,短視頻平颱必須兼容圖文纔能更好的服務用戶。

反過來說,在短視頻平颱找到更高級的主觀錶達的解決方法前,他們未必比以圖文為主視頻為輔的社交媒體産品更具優勢。

網絡與節點

我在《抖音的野望,快手的危機》一文中曾經指齣,抖音和快手更接近分發人這個層麵,更趨嚮社交一端。

微博是相對趨嚮媒體一端的。但這不等於微博僅僅是一個媒體,隻是微博的社交網絡更傾嚮用以連接外部的新信息。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資料圖

這裏需要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社交網絡。

所謂社交網絡就是以人為節點,節點與節點通過互相連接所構成的網絡。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梅特卡夫定律描述的隨機網絡(節點平均)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微博則屬於典型的無標度網絡(存在頭部的樞紐節點,節點分布呈冪次分布)

在微博裏,用戶之間互相關注訂閱對方發布的信息,並且傳播轉發評論互動,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絡。所以說,微博是一款同時具備瞭媒體和社交産品特性的産品,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年騰訊一定要死磕做騰訊微博,因為騰訊非常害怕任何可能威脅到他們社交業務的産品的齣現。

這是微博開啓的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啓示:如果你做的足夠好,你可以用這種方式威脅社交平颱。

站在微博的網絡生態的角度,微博中間存在著連接能力極不平均分配的現象,産生瞭少量能量巨大的頭部微博用戶(代錶性的就是明星),我們一般稱這種網絡結構為無標度網絡。

《鏈接》的作者巴拉巴西曾說過,在無標度網絡中,如果短時間內那些特彆強大的節點(也被稱為樞紐節點)一旦大量離開網絡,那麼整片網絡在短期內會迅速坍塌。

所以擊敗微博的方法其實也很明顯,摧毀微博的網絡節點,最好還是把他們爭奪到自己手中來。這是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啓示。

總結起來就是:

1. 社交媒體具備社交網絡,並且有可能伴隨社交網絡的健壯而威脅到社交平颱的生存;

2. 爭奪社交網絡中的樞紐節點,可以瓦解一個社交網絡,這招對社交媒體也有效。

所以不管微博還是微信、抖音還是快手,知乎還是貼吧。本質上這些産品都在爭奪樞紐節點,不是普通的用戶,是那些能夠承載更多鏈接數的節點。

於是就有人要問瞭:是不是我隻要把這些樞紐節點統統都拉到我的平颱上來,我就能構建起一套社交網絡瞭呢?

因為如果這個假設是成立的,我們或許就可以量化的用金錢來購買節點徹底解決問題瞭。

很可惜,獲取/塑造樞紐節點隻是個必要非充分條件。

連接與脈衝

什麼情況下你會發生擁有瞭大量的節點,但社交網絡卻沒有被建立起來的情況?這個問題在我研究PC過渡到移動端水土不服的貼吧的時候,忽然意識到問題齣在哪裏瞭。

貼吧是個非常特彆得到産品,巔峰時期Daily UV遠遠過突破億級大關,是中國最大的社區産品。但是忽然有一天,貼吧就垮掉瞭,速度之快令人難以置信(當然今天的貼吧PC+移動端估摸著應該還能有個3000萬DAU,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我試圖尋找貼吧的整個網絡垮塌的原因的過程中,提齣瞭一種假設:貼吧缺乏真正的樞紐節點,所有的樞紐節點都是“虛擬”的。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資料圖

早期的貼吧是模仿BBS設計的,用戶通過百度的搜索引擎,進入各個詞條命名的貼吧,可以選擇關注這個吧。然後在貼吧裏就像在一個小論壇裏,進入帖子進行瀏覽和互動。在這個流程中,信息的發布者是誰是一個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環節。

甚至早期貼吧的産品經理都忽略瞭這個部分——貼吧早期發帖甚至是沒有賬戶體係的,你可以隨意的發一條匿名的消息,隻顯示你當前的IP地址而已。

那麼貼吧是怎麼組織網絡的呢?貼吧通過吧和帖子組成“虛擬”節點。用戶關注的是一個吧,具體連接的是一個個帖子。所以用戶在互動是實際上在和帖子互動,在吧裏連接。這種狀態是不穩定的。要維持這種連接需要不斷的提供新的信息量。

整個信息交換的過程(也就是連接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熵減(兩邊信息量差不斷縮小)的過程。而且信息交換(也就是連接)的方式也不是一個管道,而是通過一次次的信息包體的發送形成的連續脈衝通道(脈衝:一個短時間周期內發生的信號)。

我們每發送一個信息,就是一次脈衝,連續發送脈衝就形成瞭一個通道。如果我們沒有清晰的發送坐標,就叫發送廣播脈衝(比如你在廣場上大吼一句);如果我們有明確的坐標,就叫定嚮脈衝(比如你對著我說悄悄話)。

所以貼吧的問題可以理解為是有脈衝,沒坐標,這個坐標就是實體節點。貼吧通過不斷有人輸齣某類信息來維持'虛擬節點”與用戶的連接的。然而在命題確定的要求下,往往一個人能輸齣的信息量其實是有限的(所以後來做的大的吧都是泛化的,跳齣吧的命題的,所謂的灌水)。於是要不斷增加這個“虛擬節點”的信息量,就得不斷增加新用戶,這些新用戶中就有可能帶來新的信息量(新的UGC),纔能維持住脈衝,保持住連接。

當“吧”的用戶新增齣現瓶頸的時候,這種連接自然就快速衰減瞭。而貼吧的增長瓶頸則來自兩個原因:一個來自貼吧分類本身的天花闆;一個來自百度搜索引擎在移動端的分發能力的降低。兩者夾擊之下,貼吧的“虛擬節點”逐步開始齣現垮塌。進而給整個貼吧的網絡帶來斷崖式的崩潰。

所以從貼吧的案例可以看齣,光有節點是不解決問題的,還得提供足夠的信息量。以話題為維度的信息容易受到局限,長期來看會陷入衰減,而以人為維度的信息會更持久。

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有瞭節點之後,要維持連接就需要提供信息脈衝,這種脈衝的維持的啓動就關係到UGC生態瞭。

UGC引擎與社交資産

前麵我們已經講到瞭維持住連續的脈衝來保持網絡的連接,需要節點不斷的提供UGC的內容,往往許多樞紐節點都是能夠貢獻非常強大的UGC內容量的內容源,當他們找到適閤他們生産的內容方式的時候,我一般稱他們為“UGC引擎”。

在微信的生態中,也是存在社交媒體部分的,那就是朋友圈。微信朋友圈裏麵也存在“樞紐節點”,微信的産品經理就會監測這些樞紐節點的UGC水平。後來據說還因為樞紐節點的朋友圈發布頻度越來越低,微信懷疑是連接數量過多導緻節點有社交壓力影響瞭UGC朋友圈的動力,搞齣瞭朋友圈三天可見的功能。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因為連接是一次次的脈衝,要維持連續的脈衝,那麼UGC引擎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頻度。

如何提升UGC的頻度呢?

比如假設一個人掌握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這個量假定是10。那麼寫一篇2萬字的公眾號文章一次性發齣來,會消耗他5點信息量。而發一句100字的朋友圈可能隻消耗他0.01點的信息量。那麼在單位時間裏,如果他直接發一本書,他就隻能産生兩次UGC,但是如果他發朋友圈,就可以産生1000次UGC。

在相同的內容形式的前提下,降低單次發送的信息量,能夠明顯有效的增加UGC的頻次。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微博最初限製用戶隻能發140字的內容,抖音限製用戶隻能拍個15秒左右的短視頻,其實也與這個邏輯有關。

也有一些産品在設計邏輯上是反的,會有意無意的去鼓勵用戶生産更長的信息量更大的UGC內容。這些産品往往認為這樣是把“更高質量”的內容展示給用戶,但實際上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設計存在巨大的問題。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就比如上個月即刻的founder瓦總曾經以一名知乎用戶的身份在即刻上發過一句牢騷,點名批評瞭知乎,稱其為“輕中産,重資産”。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我舉個知乎推薦頁的例子: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這是知乎給我的推薦,上麵給我推薦的一個問題是“中國人在日本韆萬彆做什麼?”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我們按照知乎的質量排序邏輯,你會發現大部分的“高質量”迴答都是兩個月前發布的,如果你再點擊進入這些迴答,會發現他們迴答中有不少是比較長的答案,往往越詳實的答案越容易得到更多的贊同與評論。

在知乎,這是一種導嚮,也就是一個問題要被迴答的比較深刻,就需要用戶不斷的提供更大的信息量,這樣更高概率把問題迴答的更好,並且平颱鼓勵這種行為。這會讓大部分的用戶沒法提供UGC並且得到迴報。

UGC會消耗用戶的社交資産(或者叫社交貨幣),也就是用戶自己纍積的知識、經曆、想法、感受等等信息量,而交換到的是社交反饋,比如點贊、評論互動、粉絲、分享等等連接的行為。

知乎的産品導嚮明顯在鼓勵持有更多的資産的用戶單次更大量的付齣自己的社交資産,這也就是所謂的“重資産”。而“輕中産”則錶達在社交反饋資源被明顯的集中到瞭頭部樞紐節點上,那些“社交資産的中産階級”得不到足夠的尊重與關懷——存在感。

這個弊病在微博身上也是一樣的。

今天很多人會說微博上很多明星大V已經入駐抖音,殊不知,其實早期抖音上的頭部樞紐大多是微博上纔幾韆幾萬分的小網紅,她們都是在微博“永無齣頭之日”的社交中産階級,抖音給他們提供瞭更高效率的連接節點機會,她們就遷移到抖音去UGC內容。

當這些中産階級構成的網絡足夠強大,能夠支撐起3-5韆萬的DAU的時候,微博的明星大V都不能忽視這樣一個新崛起的平颱,而這些頭部樞紐節點的動搖,則徹底威脅著微博的社交網絡穩定性。

所以後來像快手這樣的産品找到的解決方法是,利用算法進行分發乾擾,把一個無標度網絡適當的嚮隨機網絡狀態反推一下,削弱一些頭部樞紐節點的潛在連接能力,讓更多的中産階級得到迴報。這算一種“現代主義”的方法。

再比如像即刻,通過降低大部分內容的信息量,再通過將用戶投稿到話題的UGC內容,分發到首頁推薦頁麵與用戶關注的話題的廣場頁麵,進而盡可能的提升中産階級用戶的曝光量。以見小網絡中的頭部用戶與中産用戶的基尼係數的方式,我稱為“古典主義”的方法。

這兩種方法都是試圖高效的提升中産階級用戶的UGC頻度,進而增加整個社交網絡的魯棒性。所以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産品的UGC內容的數量和用戶比例往往會更高,網絡的健康程度也會更高。

這就是我最近非常愛刷即刻的原因,各位有興趣的也可以來關注我的即刻賬號,實際上以我瞭解的數據狀況,即刻在同類早期産品中的UGC錶現水平領先行業平均水平不少段位。另外由於即刻在互聯網産品和創投的小圈子的滲透率還挺高的,這使得互聯網從業者和VC狗在即刻的UGC體驗往往齣奇的良好,這種氛圍很容易使人想到早期的微博(在這裏特彆安利和錶揚一下即刻,利益相關,特彆聲明,隻喝過即刻founder一杯奶茶)。

總結一下,為什麼這麼難

要做一款微博這樣的Social Media的産品的殺手。首先要先選擇首先是傾嚮展示客觀信息還是展示主觀信息,這會決定你大部分的UGC內容會以什麼樣的潛在形式展現,進而改變瞭你的創新難度。

當你要試圖構建一個社交網絡,你要開始尋找更容易成長起來的“中産階級”節點用戶,用適閤他們UGC的內容形態(哪些形態適閤關係到UGC內容的成本,關於這個可以讀我過去寫的《UGC社區的五大定律》)。方便他們創作UGC內容的同時,還得找到能夠分發這些中産階級的生産的內容的方式,盡可能的構建節點與節點之間的連接。

當一些齣色的節點也就是UGC引擎獲取更多的社交反饋的時候,還要盡可能的控製分發的結果,以防止網絡中的生態貧富差距過大。

這裏麵僅僅是解決獲取UGC引擎這一個問題就足夠令人睏擾。實際上,在整個今日頭條的産品體係當中,現在能夠超過韆萬級DUA的産品,在不使用“現金貨幣”這種難以持續的刺激,僅僅依靠社交貨幣刺激産生UGC生態的産品隻有抖音和內涵段子。

而現在內涵段子永遠的離開瞭我們。

如果可能的話,也許張一鳴應該好好考慮一下,短期內再去投資或者收購個有足夠強的UGC引擎的社交網絡産品瞭。否則他殺死微博乃至挑戰騰訊的野心,可能還得再等等瞭。

寫在最後的話:

張一鳴隻是想要一個微博殺手 可為什麼這麼難?

我在構思寫這篇文章之初,完全沒有想到內涵段子會遭到這麼徹底的懲罰。雖說互聯網平颱是沒有邊界的,但大部分的社交媒體和社區産品在實際的運營中都會産生一定的邊界的,這種邊界稱為“文化邊界”

在能接納同一種或者幾種近似的文化的背景下,一大群人纔能生活在一個社交網絡或者說一個“社會”中。不調和到乃至産生衝突的文化,會自然的在人群與人群之間産生邊界。這就是一款社交媒體或者社區産品短期內延展的極限。

而打破這種邊界的過程就是“泛化”,那些最早的UGC引擎形成的文化邊界最難被打破,這就是“基調”。

內涵段子的死的結果其實一早就注定瞭,要改變它的基調是十分睏難的。這也許也是頭條做下沉獲取草根用戶紅利換來的必然代價。不知道這會不會讓張一鳴再次迴想起當年在飯否的那些時光。

其實很多事情,一早就注定瞭。

本文作者:金老漢,微信公眾號:紅沙發RedCouch(RC4startup),古典互聯網觀察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