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過,未做存量的學習不值得一學。

這些年,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沒有哪個人是從一生下來,不用學習就很厲害的,他一定是經過了某種過程之後,才修鍊成為厲害的人。

而那個過程,到底會是什麼呢?

不知道,於是我就不斷看各種東西,不斷的去經歷,一直尋找,一直尋找。

後來,我找到了刻意練習(點擊查看),它告訴我要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區,要在一件事情上反覆打磨,堅持

所以我不斷的吸收新的東西,也不斷的堅持幾件最重要的事。

再後來我又找到了費曼學習法(點擊查看),它告訴我把一個東西講給別人聽,會極大的加深你對這個東西的了解。

所以我做了「校園乾貨日記」,通過寫文章的形式梳理自己的認知和感悟。

然後我就慢慢成長至此,可是最近我又分明感到了一個巨大的瓶頸,好像是被某種強大的東西給束縛住了,我的成長速度開始慢下來,邊際效應開始遞減。

可是刻意練習和費曼學習法已經是最牛逼的學習法了,我還能在此基礎上去做什麼突破呢?

1

我的靈感來源

前兩天學英語的時候,我不知道為啥,就突然很天棒(重慶方言:指不經過仔細考慮就去做某事)。

我丟掉我原來的筆記本,找來一個新的筆記本,開始對英語句子進行分類、歸納、整理

比如時態類、關聯詞類、of類、by類、語氣程度詞類……每做一道題,我就去把裡面那些好的句子,很長很難的句子,進行分析,然後把它歸到各自的類別去。

結果我發現,其實英語句子也就那幾種結構,一直變來變去,再加上一些極少的常用語。

而且每種結構其實也就那麼幾種變化形式,比如of類,我找到幾種,後來再找到時,我發現它跟前面幾種是一模一樣的結構。

也就是說,整個英語拆解出來其實就那麼幾種結構,如果你把它們找出來,然後分類歸納整理,你就完全懂了,剩下的就是背單詞了。

如果把這個方法進行延伸聯繫呢?

其他的學習是不是也如此呢?是的,全是如此。不信請聽我細細道來。

這件事給了我極大的啟發,結合之前聽吳伯凡講的存量和增量思維,我找到了一種思維層面,或者說宏觀層面的學習方法,我把這種學習方法叫做「存量思維」。

當然它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存量思維不太一樣,為了加深記憶,我把它叫「存量思維」。

2

我們為什麼要有存量思維?

如果是在20年前,互聯網尚未流行起來時,我們一生所學基本都夠我們用一生了,我們的學習方法也完全沒有問題,那存量思維完全沒必要。

但是今天,時代的車輪早已滾到了新的戰場,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變大,行業瞬息萬變,往往一個新東西出現還沒成熟就立馬被一個更新的東西所替代了。

一生專於一個職業已經不再現實了,我們必須得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

而另一方面,我們終身學習的難度又被互聯網給拉得極大極大,最大的詬病就是它把我們的知識給無限的碎片化、垃圾化了。

就像是一個垃圾處理廠,原本工作得好好的,突然某一天,來了上萬倍的垃圾,而且還是更細碎、更雜亂的垃圾,這個時候垃圾處理場只能陷入癱瘓狀態了。

雖然這樣舉例子可能很粗糙,但是理卻是這個理兒。

我們都有感覺,今天的人變得越來越浮躁了,不再有耐心坐下來捧一本書細細品讀的時刻,取而代之的是像公眾號、知乎、今日頭條、抖音、瀏覽器、朋友圈等各種各樣的APP。

以前坐飛機是唯一可以靜下來閱讀一本好書的時間,現在連飛機上也都可以玩手機了,我們唯一可以靜下來愜意的學習時間也被染污了。

這樣子最大的問題是,互聯網把我們的大腦變成了一個垃圾場。

我們一股腦門的接受新的信息、知識,但是缺乏整理和歸納,它永遠不可能回爐重造,最後變成一個完整的機器被我們所利用。

而存量思維所要做的,就是建立專門的知識處理機,當新知識被大腦吸收進來之後,能夠被自動的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3

如何用存量思維去學習?

可能這樣講還是會有些模糊,沒關係,聽我用具體使用場景來進行分析你就懂了。

上面講了,存量思維就是建一系列機器,等我們下次接受到新知識的時候,能夠對其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

比如,最近買的蔡康永的情商課。它就做得很好,把情商劃分為情緒表達、自我和解、負面情緒、性格總論……等幾個大塊,於是把你所有與情商有關的知識都囊括進去。

如果你下次再遇到與人相處的麻煩,它是一件具體的事,一個零碎的知識,但是你可以拿這個最大的模塊去套。

比如,某個朋友受到了傷害,找我傾訴,我應該怎麼做?我的做法有哪些問題?

這個時候你就想到它屬於情緒表達的傾聽類,把你的感悟和解決辦法填充入進去。如果下次還遇到類似的傾聽問題,你就再次把它調用起來。

但是注意了,因為你上次已經把一個知識填充進去了,你又完善了一點點,你又多懂了一點點,所以這次再歸類的時候你會更加得心應手,對如何傾聽會有更深的理解。

如此循環下去,當你遇到傾聽的次數越多,或者學到關於傾聽方面的知識越多,你的這一個模塊就越完善,直至最後接近完美。

同樣的,你還會學到其他方面的情商知識,先把它進行歸類,看看它屬於哪一類,然後下次再學到同樣的東西繼續歸於進去。

隨著你歸入的知識越多,你會發現重複的部分越來越多。

那些重複的部分,就是這一類裡面最重要的部分,對它再進行分析、整理,使它成為非常簡單的東西。

我叫它「思維模型」,或者說「第一性原理」。可能大家對第一性原理比較陌生,但是看了這麼多期乾貨日記,大家對思維模型應該有一些理解了。

它就是我對我所感悟的東西,吸收的知識,進行分類歸納,高度壓縮而成的那個知識處理機。

有了這些一個個的思維模型,下次我們再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理解和驗證

比如上一期的「群體動物」。

如果我們看到為什麼我們會害怕被孤立,哦,你就知道我們人是群體動物;如果你在思考為什麼我們人需要合作,哦,你就知道我們人是群體動物;如果你看到我們人喜歡從眾,哦,你就知道我們人是群體動物……

這就是存量思維最美妙的地方,一旦你建起了一個最底層的模型,後面你就會在這個領域越來越厲害,對這個領域的理解越來越深,你會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一個完美無缺的知識體系。

就像一顆參天巨樹,你先建立一根高聳入雲的主幹,它可能是光禿禿的,但沒關係,然後再慢慢再去建立枝幹,最后豐富到每一片葉子

這就是存量思維的學習過程,先建立主幹,然後不斷吸收新知識,不斷完善豐富到枝幹,到葉子。

又像是一個巨大的糧倉,但是它沒有底,無論你往裡面倒多少糧食,最後都漏光成沒有糧食。

而存量思維要做的就是在糧倉底下建一個厚實的,這樣每倒一粒糧食,我們的糧倉就多一粒糧食,直至我們倉滿登臨絕巔。

靈魂畫師作

他們問我的讀書方法是什麼?其實就是這個存量思維。

一開始讀書,我好多讀不懂,後來隨著知識體系的建立,我讀書的速度越來越快,我所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少,遇到相似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對它們進行驗證和完善

除此之外,我聽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看混沌大學,學新媒體,學PS、學python、學英語等皆是如此。

那麼專業知識呢?也是如此,比如經濟學,最最基礎的理論其實就那麼幾個,先把它們提出來,然後不斷去填充它之下的具體場景、細枝末節,慢慢的你的整個知識大廈就建立起來。

當然,這其中最難的不是對「存量思維」本身的理解,而是我們的思維惰性

我們寧可花上百倍的時間去做重複的知識碎片輸入,也不願意花極少的時間去做知識的歸納和整理,即使它的性價比是成百倍的。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未經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過」。

我也很想說一句話「未做存量的學習不值得一學」。

更多學習方法請關注公眾號「校園乾貨日記」,大學四年,和你一起成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