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通過複試。以下內容將從這幾個方面展開。

一、我的基本情況

初試分數:政治75、英語80、專業課226,總分381。今年分數線365.

我就讀於浙江省的一個三本院校的一本專業,本科是機械的,所以是和心理學八杆子達不到的跨考生。

在選擇復旦的時候,我在內心中還是猶豫過的,我問自己是否有能力有信心,和一起考復旦的那些優秀的高水平的對手競爭。然後我仔細地分析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以及考上可行性的分析。

心理學考三門課,政治,英語二,心理學綜合。

政治:雖然我高中讀的是理科,本科讀的是工科,離政治十萬八千里。但是我在浙江省學業水平考試中是一次通過政治的考試,並且拿到了A的成績。其次,我平時也挺關注時事新聞政治的。所以,我認為我在政治這門學科上能力和一起考復旦的同學應該是差不多的。

英語:首先,我的高考英語是130+,大學四六級一次通過,並且都是500+的成績。其次我在大學的時候幾乎沒有斷過英語的學習。所以,我認為我在英語也不會成為我的劣勢。

專業課:因為我是跨考,所以和本專業同學肯定是存在差距的,所以這是我的劣勢。但是我又想到每年都有那麼多跨考的同學,許多跨考的成績比本專業的成績更好,為什麼我不行呢?

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考量,我認為自己考上的可能性還是有的,同時這也決定了我後來在三門學科的複習戰略上規劃。

所以我希望每個看到這個答案的20考研的小可愛們,給自己多一點理性的思考,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去分析自己考上的可能,以及針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去制定相應的複習計劃。不要給自己灌太多的雞湯,被一股熱血衝垮了理智。

那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院校呢?

二、院校選擇

我認為可以基於三個方面。

1、地區 2、學校 3、出題風格

前兩個我就不多說了,很多經驗帖已經說的很多了。詳細說說第三個方面,如何結合學校的出題風格來選擇學校。

如果你決定了一個學校,誓死要考這個學校,那不管題型是中文英文,死板靈活,那你也會全力克服。如果你想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去選擇一個和自己答題風格相符合的學校,那麼在擇校的時候要去了解一下這個學校的出題風格是怎麼樣的。在我看來很多的院校考察的是背書的技能,把書角角落落看的仔仔細細的能力,如果你覺得這種風格適合自己,可以考慮這些院校。如果你不願意只是背書,還想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那可以考慮復旦。

三、復旦的特點

基本情況

學費兩年85000 ,碩士每個月的助學金600元,還有學業獎學金一二三等分別是15000、12000、8000、國家獎學金20000、冠名獎學金2000~15000不等,在研究生階段還可以找各種實習。其實學費問題大家不用太擔心,如果自己比較上進,自己的生活費、住宿費,甚至學費都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賺到的。

專碩沒有宿舍(目前學校如何安排這個宿舍問題還不太清楚,如果知道了會來更新)

還有其他問題暫時想不到了,要是有小可愛來問我,我可能才能想起來。

初試出題風格

復旦專碩是從15年開始,題型還是比較穩定的,分為三塊:選擇2*50=100分、實驗50分、論述5*30=150分。但是題目的內容確實還在不斷地摸索中,比較不穩定。像今年到11月份復旦才把改動了的大綱發布出來,新增了管理心理學,對統計測量的考察加深了。在考場上看到論述題的形式也變了,從很寬泛的不限制範圍到開始限定答題的範圍,再到現在開始分小問來考察,給分的方式也不那麼主觀隨意了。所以這是復旦出題的一個風格,變化多端,對二戰的同學比較不友好,對那些不能適應變化的同學不太友好。

深入到具體的題型中去看,現在我沒有19年的真題,只能憑藉自己的記憶來描述19年真題給我的感覺。

選擇題:更加重視了對統計測量的考察,原本在選擇題里考察統計都是比較簡單的相關大小的判斷,現在會考的更加細緻深入(在考場上我連題目都看不懂);測量也由原來考察信效度變成了我連題目也看不懂。選擇題裡面有關統計測量的,確實很多都是蒙的。選擇題里還新加了管理心理學的內容,但是考察的並不深入,在考前我就看了一遍基礎視頻課和大綱解析,在考場上也能做出來。

實驗題:和18年的方式差不多,我認為實驗題應該會穩定在這一種方式,只是實驗的來源從課本的實驗變為了文獻中的實驗。前幾個基礎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的,最後一問的進一步驗證實驗我認為同學們要早點開始積累,如果實驗基礎比較好了,可以嘗試去瀏覽文獻,因為一篇文獻一般都有2到3個實驗,後一個實驗都是在前一個實驗基礎上進一步驗證探究,在讀文獻的過程中,可以開闊思路,也可以總結積累進一步驗證實驗可以從哪些角度思路出發,這確實是一個要積累的過程。

論述題:19年的論述題和前幾年變化還是很大的。首先是分小題回答,這個還算對考生很友好,老師給分也有了邊界也更加客觀一點。其次,五道論述題真的是風格迥異,有常規簡單到寫認知失調的定義和減少認知失調的辦法,以及舉個栗子。也有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簡直像是進錯考場的不是心理學的心理學題目,那個心理諮詢室沒人來,讓調查原因寫工作規劃和具體方案的。

其他三道題分別是「胡蘿蔔+大棒」政策在國際關係和家庭教養中的運用,(這道題融合了管理心理學經濟人假設、行為主義,發展心理學,認知學習)

智力和創造力的關係,創造力是人格還是思維品質,能否培養創造性思維(這個小問明確寫了要辨證的回答)(這個題就是非常自圓其說,考察你自己對這兩者關係的看法,自己的思考,知識點在普通心理學的能力和思維中,還有發展心理學中,但都很零散,自己在看書的時候要意識到把這種東西要聯繫起來)

給了個故事,然後問為什麼說不要考察人性?在人才選拔中要注意什麼?(這道題我只知道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性質,自己認為答的最不好)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除了認知失調那個題需要背書以外,其他的題我認為幾乎是不需要背什麼書的,你完全可以自由發揮,然後自圓其說。不用背書自由發揮自圓其說,表面看起來還挺容易的。復旦確實不需要我們去死記硬背知識點,但是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要的是思辨能力,邏輯辨證思維,還有自己在看書時究竟理解到哪個程度,你對心理學理論的應用能力究竟如何,還有打破每本書的界限,將他們融合起來,或者要站在一個很宏觀的角度去把握一整本書。所以,要不就結合自己的特點去考慮自己做出的選擇,要不就下定決心早點開始適應這種風格,培養她要求的能力。在這裡我多說一點,在看書的時候,一本書的第一章裡面對這本書的整體描述概括一定要好好看,好好理解,每看一遍就會有更深的理解。

四、專業課複習

時間軸

基礎階段

寒假到六月,把普通、發展、社會、實驗、統計、測量、諮詢、變態、改變心理學的四十項研究、完整地看了一遍,心理學與生活看了一半。

沒看視頻課,沒做習題,沒做思維導圖,就是仔仔細細地完整地把書過了一遍。

強化階段

暑假七八月,把普通、發展、社會、實驗、統計、測量、諮詢、變態,把書裡面除去不會考的章節外的內容仔仔細細看了第二遍。

看了強化課視頻,知道哪裡是重點,哪裡一般不會考。做了習題,就算是兩遍都仔仔細細看下來,做題還是會錯很多,(所以學長學姐們都不建議第一遍做題)。

做了思維導圖,用的是幕布,但是我覺得在算不上對書有多少理解的情況下,做的思維導圖不過是對目錄對章節標題的細化,在我看來用不上什麼思考,像是很機械的工作。所以這是個比較矛盾的事情,個人建議做還是要做的,大致做一個但別太花時間,在之後一遍遍的看書過程中再對這些框架進行調整,加入自己的理解。

衝刺階段

九月到十二月,把普通、發展、社會、實驗、統計、測量、諮詢、變態,把書裡面除去不會考的章節外的內容仔仔細細看了第三遍。

看了衝刺課視頻,結合復旦的真題,知道了不同的知識點是如何考察的。

背了四遍的書。45天、25天、18天、7天。

對實驗題和論述題進行專項的訓練(如何訓練在後面會詳細說)

書單和順序

書單:彭聃齡的《普通心理學》(第四版第五版自己衡量吧)、林崇德的《發展心理學》(第二版第三版自己衡量吧)、侯玉波的《社會心理學》、郭秀艷的《基礎實驗心理學(第二版)、甘怡群的《心理與行為科學統計》、戴海琦的《心理與行為測量》、錢銘怡的《變態心理學》《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

順序:普心、發心、社心;實驗、統計、測量;諮詢、變態。

在這裡說一下為什麼要這個順序看書,是我個人的理解

普社發算是一體的,是心理學理論知識。

實驗統計測量是一體的,是心理學研究方法。

變態諮詢是一體的,是臨床心理學的知識。

備考方法論

看書

我認為還是要自己看書,自己一遍一遍地看書,每次看書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來寫寫畫畫。盡量少依賴視頻課,少聽別人給你灌輸的知識。也少用輔導資料和學長學姐賣的筆記和思維框架,那都是別人的東西。

備考這一過程給我的很大的收穫就是,領略到了一本書讀幾遍帶來的全新體驗。每一遍看書都會對知識點和整本書的框架有更深刻的理解,你看得見自己的進步,你能體會到知識不斷內化的過程,這都是帶有你自己理解的,自己的東西,而不是輔導資料上給你準備好的現成的。

思維導圖

個人認為思維導圖如果只是對目錄的照搬和細化其實意思不大,而且雖然我做了思維導圖也沒真正去背過思維導圖。這和很多的學長學姐都不太一樣,自己可以嘗試,如果實在覺得思維導圖幫不上忙,那也不用強求要背出來。因為我自己實在背不出思維導圖,但是又很恐懼如果背不出來會不會考不上,所以我現在要出來做個澄清,沒有說一定要按照什麼模式,一定要背出什麼東西,才能考得上。

但如果你的思維導圖是結合了自己的思考,有自己對這本書整體的把我,這能很好地幫助你理解這本書。拿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為例。

發展心理學的目錄是按時間順序排列下來的,嬰兒、幼兒……。那我們也可以試著做一個橫向的整理。在發展心理學第一章就告訴我們,發展心理學有兩個部分: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我們可以以這兩個部分去串聯知識點。

認知:主導活動、語言、思維、記憶;

社會性發展:性別發展、同伴交往、自我概念等等。

還可以將皮亞傑的理論進行整理。

社會心理學,侯玉波老師的那本書,相對於普通和發展比較清晰的邏輯,社會這本書感覺毫無邏輯可言,所以我一直非常難受,對這本書也不能很好地從整體上把控。後來我在書的第一章看到了社會心理學的三個研究領域,個體、人際、群體就很好地把整本書給串起來了。

個體:自我意識、社會認知、態度和偏見

人際:社會行為、人際關係、社會交換與影響

群體:團體心理、文化心理學

然後在分析社會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從這三個維度展開思考了。

做題

選擇題:復旦的題目里,單選題要佔100分,相對於全是主觀題或者有多選的院校來說,這點還算是非常好的。不管是政治、英語還是專業課,我的看法是,不管上海是不是壓分,客觀題對就是對,是沒辦法壓分的,所以客觀題就要儘可能多拿分。

選擇題的練習其實沒什麼訣竅,細緻地看書、多做題目,然後再利用題目去查漏補缺,但是看書還是關鍵。習題推薦:綠色的《心理學1000題》(高等教育出版社)、312統考真題、還有阿凡題什麼的。

實驗題:這裡介紹我自己用的三種方法,按時間順序。

1、在第二遍看書的時候,開始試著去思考普心、社會、實驗心理學裡面出現的實驗,從這幾個方面去思考:實驗目的、實驗假設、自變數、因變數、主要的額外變數以及控制方法、實驗流程、實驗結果、實驗結論、被試間被試內等等。一開始應該會不太適應,但那都是非常正常的,在後期會很進步很快。

2、在複習後期,可以做習題上面的實驗題,拋開它的設問,也從上面的幾個角度去分析這個實驗,此外這個時候要思考如何進一步驗證這個實驗(復旦這兩年都要求進一步驗證實驗),一開始會沒有頭緒,不過沒關係。

3、在複習的更後期,對知識點都很熟練了以後,可以拿心理學的內容是實驗的文獻來閱讀。一般一篇文獻都不只是一個實驗,第二個實驗都是在第一個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驗證,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積累了,老師們是從哪些角度來進一步驗證的,我可以學到什麼。個人認為直接讀文獻真的可以打開我們的視野,思維會更加靈活。

論述題:復旦150分的論述題,比重很大,風格在不斷變化,確實讓人琢磨不透,不過核心就是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不是背書的能力。

1、在一遍遍看書的過程中要對知識點有很深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要嘗試用書上的理論來解釋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舉個栗子,19年的一個題目,如何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並結合生活來進行闡述。這個題真的是非常簡單,如果你平時在背書的過程中能注意應用。我在背書的時候想的是,有些同學心裡很想考研,但是實際的行為卻是在打遊戲,這就出現了認知失調,那麼他們會怎麼辦呢?可能覺得我不能玩遊戲,我要好好考研(改變行為);可能覺得我已經學的很累了,放鬆一下會學的更好(增加新的認知);或者考研不重要,勞資不考了(改變態度)等等。真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事例。

2、經常性地結合熱點新聞來把心理學的理論應用上來,不斷地訓練自己思維的靈活性。

3、閱讀老師寫的文獻,這類文獻是綜述類的,好像是16年的題目,二胎政策的影響。我在備考的時候就看到復旦老師自己寫的關於二胎政策的影響的文獻。讀了一遍以後一下子就思路開闊了,然後驚嘆同樣的知識點老師應用的真好,我雖然學過但是不會應用,讀了老師的文獻以後就知道這個這些知識點要怎樣去解釋了。

論文

如何用論文來備考在前面我已經說了,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推薦一下可以查閱的文獻: 《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

在校學生可以直接去圖書館借閱或者上網下載文獻。

非在校學生可以去維普期刊上下載,都是免費的。

背書

我一共背了四遍書,從9月初開始背的。一開始真的是非常煎熬,背的很慢,忘得很快,大家都是這樣的,心態放好就行,每天按自己的計劃和節奏去背書。大家看過真題就知道了,復旦不需要一字一句背的很仔細,抓住關鍵詞,然後理解概念和理論,可以用自己的話去解釋清楚就好了。一遍兩遍背不出很正常,我都最後都覺得自己背的不怎麼好。

視頻課

對於視頻課的態度,我在下面的答疑那裡已經說的比較清楚了。個人不建議看視頻課,還是盡量去看書自己去理解。在確實看不懂書的前提下,可以去聽聽老師的講解。我自己是沒有看基礎視頻課的。

報班

說一下我自己的情況和看法,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思考來做決定。

我在決定考研的時候,我是信心滿滿,覺得我自己一定可以不報班靠自己就能上。然後實際情況是,看完了一輪書以後就茫然了,不知道要幹什麼了。此外,因為復旦是自主命題,網上的信息資料也比較少,所以在搜集資料和信息的過程中真的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後來我想明白了,如果我報個班,那麼搜集信息和找真題資料的時間就可以節省下來,我就可以把這些時間拿來安心看書,時間要用在刀刃上嘛。如果能一戰上岸,而不是去二戰三戰,那省的是多少的時間精力還有金錢啊,遠比報班所付出的價值高得多。而且復旦的題型靈活多變,確實需要針對性的輔導。

複試

因為剛剛複試完,所以簡單地寫一下複試的情況,等你們通過了初試,記得回來看看。

這次複試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都是在複試前幾天就公布了複試的安排,都是按分數從高到底下來的,但是今年卻是複試當天採用抽籤的形式。

以前都是可以帶簡歷、成績單、獎狀什麼的進去的,但是這次是空手進去的。

去年只有三個面試老師,而且問的問題都是很生活化的。今年是五個老師,而且下午面試的時候五個老師都會問你問題,而且問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專業課問題。

個人認為應該是最近很多的有關學術的問題,或者面試歧視的問題,所以復旦為了避免本科歧視,初試分數歧視,還有為了面試更加規範,所以做出了這次的調整吧。

寫一下問了我的問題。

—除了考研學習心理學外,還怎麼學習心理學?—看論文

—通過什麼方式查找論文的?—知網和維普期刊

—看哪些期刊上的文獻?—心理學報和心理科學進展

—最近看的印象深刻的文獻?—周楚老師的關於錯誤記憶的文獻(問我的老師就是周楚老師,而且我也認出了她,但她可能以為我不認識她)

—錯誤記憶的範式?—DRM範式、想像膨脹範式……

—DRM範式是怎麼樣的?—兩階段……(不具體寫了)

—測量錯誤記憶的方式是什麼?—信號檢測論(已經開始腦子糊了)

—關鍵誘餌詞的定義是什麼?—不知道

—關鍵誘餌詞出現的時候回答出現過、沒出現過分別是信號檢測論里的哪種判斷?英文是什麼—虛報,false alarm 擊中hit (後一個錯了)

(換一個老師)—說一個顯示你創造性的獨立策劃的事例 —幾秒鐘時間編了一個事情

—你的機械專業和心理學的結合點?—電動公交車體驗感差

—電動公交車怎樣和心理學結合?—感覺:平衡覺,位覺,運動覺

文獻翻譯,英文問答:記憶和學習的區別?

—在學習機械中最喜歡的課?—模具(然後把我的畢業設計扯了上來)

結束。

戰略和戰術

1、怎樣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計劃?

相信學弟學妹們看過了很多的經驗帖,看別人的時間規劃,但是別人的經驗是不能照搬的,每個人有自己的節奏和自己不同的空餘時間。一天看幾頁書?多少天看完一本書?不同科目間的時間安排?早上幾點起來看書,晚上幾點睡覺?等等很多很多問題,不可能所有的具體問題都來問別人,看別人的經驗。但我認為有一條是不變的,那就是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和實際情況來做自己的學習計劃。

如何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安排呢?

一種辦法就是觀察自己,比如:自己是上午效率高,還是晚上效率高。如果早上效率高,就早睡早起,如果晚上效率高,就早上睡晚點,晚上學晚點。比如:看看自己一小時能看多少頁的書,每天有多少小時看書,然後再算算自己多久能看完一本書,多久能過完一輪。在實踐中,也可以不斷進行調整,這不只是對考研,在其他的學習過程中,也可以用這個辦法。

另一種辦法就是嘗試,拿我自己背單詞為例,以前用過很多app來背單詞,但是感覺沒用。後來看很多人都說戀戀有詞好,我也買了一本開始學習,覺得太浪費時間了就棄了。再後來我就直接拿單詞書刷,就是挺適合我,然後我就堅持下去了。所以一開始可以進行嘗試,不要覺得浪費時間,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選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會事半功倍。

學姐的某一天計劃安排

2、遇到焦慮情緒怎麼辦?

因為我是理工科的人,所以我一般都認為這種情緒是沒用的。每當我有焦慮情緒的時候,我都會啟動一種思維模式。在走路,洗澡,吃飯這種空閑時間就會不斷思考,引起焦慮情緒的核心是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會把自己認為所有存在的問題全部寫下來,一寫下來以後就會發現心裡的那些毒氣都跑到紙上了,而且也沒有很多的問題嘛。接下來就針對每一條問題寫解決辦法,有時候可能一下子想不到解決辦法,這時候就又需要在空閑時間開始思考了。這就是我認為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焦慮情緒是沒有用的,只有行動起來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了貼合同學們的複習進展,學姐會分成三個階段來詳細說明每個時期是如何複習的。如果同學們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私信學姐的。

毛毛同學:復旦心理學347備考經驗系列——基礎階段?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