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老舍和巴金的文筆不能一概而論,我將結合作品回答這個問題。

↑巴金

巴金在寫《家》的時候是很年輕的,文筆不成熟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完全的表現了當時一個青年的心理,那種青年想要衝破束縛的感覺很強烈,而這種心理在當時社會是很有代表和衝擊的,所以,獲得了暢銷,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這一部作品在文學上是完全成熟的,也不意味著這是巴金寫作水平的巔峰,某些程度上,這個時候巴金僅僅是剛剛開始而已。

←老舍先生

而老舍先生則不同,剛剛創作,作品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又何況《四世同堂》對於老舍也不算早期了,像老舍一樣的作家其實是不多的,巴金是像很多人一樣逐漸進步的。

所以看巴金的《家》時會覺得比不上老舍先生《四世同堂》,是很正常的。

《家》只是巴金早期的作品,巴金在後來戰後有過轉型,代表作是《寒夜》,推薦一看,我就是在看《寒夜》的時候對巴金刮目相看的,人到中年,巴金成熟了很多,文筆也深邃了很多,他不再是一腔熱血的想要衝破什麼了,而是更加根本的關懷「人」,戰亂中的愛情與親情的,以及理想與生活的無法妥協,真的有一種寒夜刺骨的冷,大膽猜想一下,如果魯迅筆下的涓生和子君走到婚姻,走到戰爭中,說不定也會和巴金筆下的汪文宣、曾樹生有相似的痛苦和掙扎吧。個人覺得《寒夜》比《家》更代表巴金小說成就。

巴金除了小說,還有很重要,很重要的散文作品,最重要的就是《隨想錄》,這本書被稱為「一本說實話的大書」,甚至可以說《隨想錄》是80年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這裡面有大量巴金對於文化大革命的記錄與反思,巴金在78年底開始寫隨想錄,這個時候文革是結束了,但十年文革,又是怎麼說走出來就能走出來的,很多人都選擇閉口不言了,而巴金卻幾乎是在第一時間開始寫《隨想錄》,這種態度首先就是非常令人敬畏的。

此時,巴金已經是一個老人了,「十年文革,一身的傷痕」,他決定忠實的記錄,解剖自己,「將自己的心交給讀者,」為了讓子孫後代不再重蹈覆轍。在《隨想錄》中,寫作手法是近乎白描的,他的語言的運用已經超越了繁複的手法了,推薦幾篇文章《懷念蕭珊》、《懷念老舍同志》《懷念趙丹同志》「巴金《隨想錄》因為各種原因,文學水平是不那麼統一的,但整體是很高的,這幾篇是推薦比較多的,也是我自己很喜歡的」

巴金對於親身經歷的文化大革命,他是反思的,同時他也反思自己,他還呼籲社會記住文革,文革紀念館也是巴金提議建立的,這種悼念故人,反思自我,銘記歷史的態度是非常正確且具有價值的,在《隨想錄》中他已經超越出《家》中的「覺慧」很多了,他不是關注很自我的「人」了,他關注整個社會,甚至是子孫後代所處的社會,而且文章也真的非常好看,可以稱得上是文學巨匠了。

最後,根據我個人的閱讀,我想說,從文學本身來看,巴金、老舍都是值得在文壇上有一席之地的。


老舍先生我不敢多說,這裡就說說巴金先生。

先生的三部曲《家》《春》《秋》,就其本身語言而言其實很是有些沖淡,至少以我的感覺而言是如此。但無法否認的是那是一座偉大山嶽的組成部分,每一塊礫石都極其平庸,但正是這無數的平庸的壘積出了磅礴巍蛾的氣勢,沉澱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些遠非技巧和手法的東西悉數噴薄而出。

正如魯迅先生說得:一切技巧的純熟與圓滑皆不在此列,乃因為他屬於別一種類。隨之是《寒夜》,這樣的一種憐憫令我們更加痛恨世間的冷酷和殘暴,其筆觸鋒利之至,手術刀一樣剖析每一個敏感而脆弱的靈魂,出於寫實主義,他描寫生活;出於人道主義,他關注弱者。迥異於魯迅,他更多將矛頭指向社會性的冷漠,自私和叛賣。人將人異化,創造出的制度成為桎梏。他高聲喊出:我控訴!控訴一切罪惡,殘暴。

無論是《家》《春》《秋》中的宅門大少,還是《寒夜》中的走投無路的小書記員,巴金的筆下都帶著極大的同情和悲哀。懷念這位為小人物執筆,為小人物落淚的作家,就是懷念那個令人肝腸寸斷的時代。如今有許多人願意寫九五之尊的帝王,願意寫貌美如花的婆娘,願意寫腰纏萬貫的闊佬的張狂,願意寫手握大權的官員的哀傷,寫小人物的只有巴金。

巴金後期,基本每篇文章開頭都是從剖析自己開始,他從不隱諱自己說過違心的話,寫過違心的文章。一個敢於剖析自己的作家應當被視同為勇於斷臂的壯士,更何況巴金要面對的是這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文筆好不好,我覺得思想和文化是前提。

老舍的作品,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沉浸於北京地域文化之中,關照人性。巴金更像在釋放一種情緒,讀起來或許暢快,底蘊終究差些。個人以為,他們不宜相提並論。如果拿沈從文來和老舍比較貌似更合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