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講座海報 圖片來自小提琴博物館

春天來了,克雷莫納小提琴博物館的講座季又開始了。這次的主打是阿瑪蒂家族「三部曲」,上周聽完第一場,剛好是講Andrea Amati,所以我在這裡記錄一些講座的內容,作為對之前那篇Storia | 克雷莫納的三個名字 · 阿瑪蒂 Amati (一)的補充信息。本文作為一篇「番外」,信息比較碎片化,友情建議先讀前面的正文:)

16世紀中期的克雷莫納

如今克雷莫納的人口約7萬,排在大區第十二位。然而在歷史進程中克雷莫納的城市地位和影響力曾經遠遠超出現在的水準。克雷莫納於古羅馬共和國時期建城,12世紀初開始發展成波河平原上的重要城邦。1301年,城市的總人口已經達到8萬,甚至超過了2001年的記錄。到了16世紀中期,克雷莫納是米蘭公國的重要城市,不僅人口僅次於米蘭,而且還是相當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建築、繪畫與音樂發展欣欣向榮(其中最重要的作曲家當屬蒙特威爾第)。宮廷樂師在不同的國家之間流動,傳播著音樂的新發現和新潮流;由於木材豐富而缺乏大理石,這裡的木雕藝術空前發達——這些絕對是制琴業開始孕育的沃土呀。

1499-1509的十年間,克雷莫納曾短暫地處於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下。當時的威尼斯,制琴師已經是成熟的手工業商會的一部分。Andrea Amati的老師是誰,至今一點線索都沒有,但可以猜測基本上應是來自威尼斯或者布雷西亞。

1540年,(未來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成為米蘭大公。有記載他曾兩次「大駕」克雷莫納(1549年和1551年)。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一幅描繪克雷莫納城市公牛節的版畫。這一處由主教堂、洗禮堂、鐘塔和士兵涼廊 (loggia) 組成的空間從13世紀以來一直是城市的心臟。戰後的城市空間改觀很大,但這裡幾乎完全保留了中世紀的樣子。每周兩次的趕集日子裡,廣場就變成花市,除了沒有了亂闖教堂的公牛,那裡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熱鬧勁同版畫里是一樣的。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雖然17世紀的克雷莫納先後經歷了饑荒和瘟疫,16世紀的克雷莫納的強勢讓60公里外的曼圖瓦(Mantova)公國都嫉妒。不知為何,在一封於1573年寫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有人引用了當年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話:「倒霉的你啊,曼圖瓦,離著克雷莫納太近了」(維吉爾是曼圖瓦人)。在這封信里也提到當時克雷莫納的影響力僅次於米蘭。

兩份歷史檔案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第一份檔案來自1526年,其中提到兩件有趣的事情。一是當時的工匠行會屬於商會性質,並且15-50歲之間的工匠都要登記,在戰爭時期還有保衛城市的責任。而是「制琴師」 (liuter, 後來演變為現代的liutaio) 一詞第一次在書面歷史材料中出現了。在這份材料上簽字的不僅有Andrea,還有一個叫Antonio的人。我們知道Andrea的大兒子也叫Antonio,後來也成為很厲害的制琴師。但是這時Andrea才二十齣頭,所以這位Antonia應該另有其人,也許是他的同行或者助手。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第二份檔案來自1539年2月27日,是一份房屋購買憑證。其中提到了Andrea Amati作為匠師(Magister)的身份,還提到他購買的房子作為住宅和作坊兩用。——1540年後來過克雷莫納的腓力二世,大概也曾在他的作坊門前經過吧。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箭頭所指的就是Amati家和作坊的位置,位於克雷莫納的市中心,對面是一座很大的多明我會教堂。如今這棟建築已是上世紀初的Galleria樣式,對面的教堂也已經變成了街心公園,即」羅馬廣場「(Piazza Roma)。

兩頂皇冠

還記得這頂皇冠嗎?它出現在Andrea Amati為查理九世所製作的大提琴「國王」的背板上面,並且作為一個母題反覆出現在獻給法皇的同一組提琴中。這頂皇冠上面是封閉的,在當時只有國王才可以用。而地位低於國王的親王或者王儲,只能用頂端開敞的王冠。請記住這個細節,下面的內容里這是一個很小但重要的歷史線索。

在舊文中也提過,「國王」大提琴被後世18世紀的巴黎修復師的粗暴地縮小了尺寸,並且琴身的木頭被胡亂拼貼,因此才在這頂皇冠下露出了象徵查理的字母K的腳丫,而它本來應該從容地出現在側板上。但是在這組弦樂器的其他幾把倖存小提琴上,我們還能找到同樣的字母K。

另外一把中提琴也沒有逃脫被裁剪的命運。

這是一把現在收藏於巴黎的小型中提琴(violetta),原尺寸琴身長47cm,被縮減到了39.5cm,並且中間也被直接截去一條,和「國王」大提琴的遭遇如出一轍。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在背板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紋章(由於裁剪而變得不完整)

圖片來源:Archivio della Liuteria Cremonese

收藏家L. C. Witten曾判斷這把琴是為一位身份不明的義大利貴族所製作。然而背板上另一個小細節將這把琴的主人真正的身份告訴了我們。

首先注意徽章的下半部分,在紅外線下的圖像可以看得更清楚,實際上是金羊毛騎士團的垂飾。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金羊毛騎士團(Orden del Toisón de Oro),又稱金羊毛勳章,是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於1430年以英格蘭嘉德騎士團為典範創立的騎士勛位。後來,金羊毛騎士團的領主權隨勃艮第公國被併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該王朝絕嗣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波旁王朝均聲稱對金羊毛騎士團擁有領主權,導致騎士團出現奧地利和西班牙兩個分支。——維基百科)

前文所提到的米蘭大公、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的腓力二世,正是金羊毛騎士團的成員。

再看看西班牙國王紋章,雖然中提琴面板上的圖案已經不完整,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所以基本可以確定這把琴是獻給腓力二世的了。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那頂開敞的親王王冠知道,這把琴的製作年代一定早於腓力二世登基的1556年(或者早於他成為西西里國王的1554年)。

國王的小提琴:450年之後的聲音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接下來討論和聆聽的主角是Andrea為查理九世製作的那套樂器中的一把小提琴。這一組38支弦樂器在歷經法國大革命之後部分倖存下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這一把約製作與1566年(或1570年)左右的「CARLO IX」是克雷莫納館藏中最古老的一把小提琴。

圖片來源:Tarisio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左:Andrea Amati的琴角,右:Stradivari的琴角

可以看出兩人截然不同的風格——前者有一種精緻的平衡感,輕巧而優美;後者充滿力量和鮮明的個性。Amati用的鑲線,黑色和白色部分幾乎等寬,而Stradivari的鑲線黑白比例懸殊。另外鑲線距離琴邊的遠近不同,也形成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然而它們都與琴的整體十分協調。

圖片來自講座現場

為大家演奏的是小提琴家Federico Guglielmo, 他研究巴洛克古樂多年,曾經好幾次被博物館邀請來演奏這把琴。因此這次他說,拿到琴的時候感到非常親切,好像和老朋友會面。大屏幕上是他和博物館在今年年初合作發行的一張CD,其中錄製的就是在這把「CARLO IX」演奏的巴洛克作品。

在講座現場他演奏的是不同於CD上的曲目。首先是一首塔蒂尼的小提琴奏鳴曲開場,隨後是巴赫的幾段無伴奏作品。為了最大程度程度地還原當時的音樂面貌,這把琴一直保持著巴洛克時期的裝配,羊腸弦和巴洛克式的琴弓自然必不可少,標準音A也是按當時的原則定為415Hz而不是現在的440Hz。平時我經常聽的巴赫無伴奏是謝霖、米爾斯坦或者克萊默的版本,這是第一次聽到用巴洛克的調音演奏,開始的時候有種吃了一驚的感覺,好像整部作品的顏色都變了,後面就越來越被這種聲音所吸引,希望它不要結束。

在曲目的間隔,Federico還講了不少有趣的知識點。比如在當時各個城邦的標準音定得高低都不同,有的城市A=392Hz,有的A=415Hz,克雷莫納曾經一度飆到了460Hz,大教堂的唱詩班因此苦不堪言,要求把管風琴調低一點不然大家唱不上去。

這是一段軼事,但其中更值得思考的是,當一把小提琴的標準音發生了變化的時候,實際上整把琴的共振情況都發生了(複雜的)變化,音色也會在高音區和低音區分別有不同的表現。

經過了幾個世紀,琴身的木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振動和醞釀,低音區厚重且乾淨,中音區充分展現了羊腸琴弦特有的顆粒感,高音無比清澈,甜而不膩。為了讓大家充分明白這把古老的小提琴在高把位上的潛力,Federico特地演奏了一段維瓦爾第的華彩段落。的確,即使到了接近指板的末端,高音也完完全全沒有「破」,並且一直保持溫潤,沒有讓人耳鳴的感覺。

一直以來,對於演奏家,Amati的提琴好像從來沒有過斯式琴或瓜式琴那麼高的人氣。也有很多業界的說法認為Amati的聲音無法與斯特拉迪瓦里或瓜奈利·傑蘇比肩。除了現場聽到的震撼之外,我覺得這就和制定了不同的標準音A,因而琴的共振情況不同是一樣的道理,刨除了音樂語境的平行對比是不負責任的。

———— ?? ————

由於音樂會現場不能錄音拍照,在這裡無法分享。但是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他去年在米蘭的兩段小視頻,用的同樣是這把琴。附上鏈接:

「La prima voce del violino」 ——小提琴最初的聲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7k51IPxjs?

www.youtube.com

其中演奏了Amigone(1613)和Corelli(1700)的作品

Nicolò Corradini, 小提琴奏鳴曲 (曲作者Corradini,1585年生於克雷莫納,是大教堂的管風琴樂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yHCuJ931g?

www.youtube.com

在第一段視頻里,他談到了對這把小提琴的印象:「這把琴擁有絕對不同尋常的音色……因為它的聲音有非常清晰和乾淨的輪廓,有時候簡直可以形容為鋒利。但是同時它可以表達出特別豐富特別微妙的色彩,以及極其細微的區別……」 此外他還提到了曲目的選擇問題。就像我們不確定到底是誰「發明」了小提琴一樣,我們也不知道是誰寫出了第一首小提琴音樂作品。

"CAROLO IX":close-up

以上三幅圖片來源:「La prima voce del violino」,Palazzo Marino, Milano 2017

———— ?? ————

尾聲:巴赫和莫扎特還未到來的世界——

一點個人想法

Andrea Amati製作這把琴的1556年,距離莫扎特出生還有整整兩個世紀,距離巴赫的無伴奏作品問世(1720完成、1802出版)也有一二百年。在對於個體生命來說這麼久的時間裡,這把琴經歷了怎麼樣的音樂瞬間、如何在千百人手中被演奏,想想就很讓人激動。Amati生活在巴赫和莫扎特還未到來的世界,在沒有發生工業革命也沒有錄製唱片的時代,在不知道宇宙大爆炸和量子物理的時代,他對於音樂他的概念和觀感和現代人不一樣、聽覺的敏感度也不一樣。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音樂在當時的生活中,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是僅僅屬於王公貴族的陽春白雪。我們現在所定義的「古典」,在當時文藝復興人們的生活中是日常的一部分,不僅在宮殿和教堂里,也在田野間、飯桌上。當我們帶著這樣的前提去想像Amati工作時的心態,也許就會明白他作品中的平衡感和從容感來自於什麼。

為什麼要讀制琴的歷史,追究裡面的細節和隱藏的線索?

除了好玩,大概還因為,這些故事和細碎的線索就像一個個小窗,得以讓困於(或享受)這個時代的我們得以窺見一個人文宇宙的部分景色。這些線索相互之間的蛛絲馬跡,更讓人相信命運的交叉無處不在,而通過這些交叉和窺視,我們實際上是在學習和傳承,也是在豐富著我們本來單一的命運軌跡。即使是制琴這樣一個看起來很小的領域的歷史,也因為這些線索而鋪展開來,就像一棵樹有著茂密的根系。

最後還應該明白的是,歷史的聲音不可複製,每一次的演奏對於琴的改變都不可逆。這麼看來,小提琴承載的是時間本身,這和音樂的本質也是相通的。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相關閱讀

Violintect:Storia | 克雷莫納的三個名字 · 阿瑪蒂 Amati (一)?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