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蘇區,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差不多正好是一年時間

為簡化記憶,我將這一年時間,每3個月一個階段劃為4個階段,即1934年第四季度和1935年第一、二、三季度,把這四個季度依次簡單概括為「突破封鎖」「四渡赤水」「江河雪山」「北上會師」,這樣,就能對中央紅軍的長征歷程有一個簡明的把握。

時間線與地圖——

1. 簡明時間線表格,有的格子為空是為了突出重點

2. 長征路線圖,重點關注一方面軍路線(深紅色箭頭)

主要脈絡——

一、突破封鎖(1934年第四季度):從江西到貴州

第五次反圍剿不利,中央蘇區日漸縮小,紅軍被迫長征。

八萬六千人從江西向西出發,陳毅、項英、瞿秋白、毛澤覃等同志被留下。

蔣介石布下了四道封鎖線,但他有借追紅軍實現控制地方的意圖,地方實力派對此也心知肚明,這一點可以為紅軍利用:如果只是路過,軍閥不會拚命堵,相反還會讓路,以避免蔣介石的中央軍進入他們的地盤。

紅軍與廣東陳濟棠有秘密協定,前三道封鎖線突破得相對順利。

第四道封鎖線是湘江,由何鍵的湘軍和白崇禧的桂軍把守,白崇禧一度有意放開了缺口,但軍委縱隊的輜重隊太慢了,為等他們而進行的阻擊作戰損失慘重。到紅軍都過江,已經從八萬六千人減員到三萬人。大量輜重被扔進了湘江。

中央在通道、黎平開會,確定了不去湘西,而進貴州。

二、四渡赤水(1935年第一季度):在貴州的遊動

紅軍強渡烏江並攻克了遵義。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洛甫、王稼祥等大多數同志佔了上風,博古李德的領導結束了。

但青杠坡戰役中紅軍沒有戰勝郭勛祺率領的川軍,被迫一渡赤水,在川南滇北活動。

蔣介石調兵堵截紅軍過長江,紅軍二渡赤水,奪取婁山關,重占遵義,並擊潰吳奇偉,一路追到烏江。

為是否要攻打打鼓新場,高層出現了爭執,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指揮小組。紅軍進攻魯班場失敗,三渡赤水。

最後,紅軍四渡赤水,渡過烏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總結四渡赤水:靈活機動,不斷調動敵人,尋找縫隙,最終得手。

三、江河雪山(1935年第二季度):從貴州到四川

紅軍佯攻蔣介石所在的貴陽,實進雲南。

又佯攻昆明,令蔣軍回援,實取金沙江。

金沙江的渡口中只有皎平渡有幾條船,全軍在此渡過金沙江,甩開了追兵。

在會理會議上,毛主席批評了建議他把戰場指揮權交給彭德懷的林彪,懷疑其背後是彭德懷指使。這個誤會一直持續到1959年廬山會議。

劉伯承與小葉丹結拜,紅軍順利通過彝區。

到達大渡河,安順場的船太少,短時間渡過全員不可能。為避免做石達開第二,紅四團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驚人的行軍速度。

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很多戰士睡著後就再也沒醒過來。

一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四方面軍的人數比一方面軍多四倍左右。

四、北上會師(1935年第三季度):從四川到陝西

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混編為左路軍和右路軍。

紅軍過荒無人煙的松潘草地,很多戰士長眠在沼澤里。

張國燾拒絕繼續北上,給陳昌浩發電報要其南下,一、四方面軍到了危險的邊緣。葉劍英和徐向前起了關鍵的作用。毛澤東率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避開了紅軍內部發生衝突的危險。

紅軍攻克天險臘子口,在哈達鋪享受食物,無意中知道了陝甘根據地的存在,確定了長征的終點目標。

10月,紅軍翻越六盤山,到達陝北吳起鎮,中央紅軍的長征勝利結束。

又過了一年,到1936年10月,二、四方面軍與一方面軍會合,三大主力紅軍完成會師。

寫在後面——

關於長征,我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講故事,中學時在歷史課也學過,相關書籍也看過幾本,但今年十月上海聚會時夜老師問到長征路線,我還真說不出來,再想想時間線能說清嗎?就覺得有梳理一下的必要了。

突破封鎖,四渡赤水,江河雪山,北上會師。用這樣十六個字記憶長征當然是極簡略而不精確的,但這可以幫助在腦海中建立時間和空間的坐標。

關於「突破封鎖」只要記住突破最後一道封鎖線就是血戰湘江,封鎖線的構成者是湘軍和桂軍,那從江西穿過湖南廣西縫隙進入貴州就容易記住了,這是1934年最後一個季度的事。

遵義會議後的「四渡赤水」基本是在貴州往複遊動,偶爾進入川南和滇北,這發生在1935年的第一個季度。

「江河雪山」指的是金沙江、大渡河、夾金山。四渡赤水後,連續的佯攻貴陽、佯攻昆明調開了國軍的軍隊,紅軍得以北渡金沙江甩開追兵,而飛奪瀘定橋、翻越大雪山,更是在與人類的精神和體能的極限的戰鬥。在1935年第二個季度的最後,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終於會師了。

但這次會師的後續是灰暗的,由於張國燾膨脹的野心,走過草地的中央被迫單獨北上。自助者天助之,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在哈達鋪意外發現了陝北紅軍的消息,這終於確定了長征的終點。1935年第三季度之後的十月,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到達陝北吳起鎮,長征終於以「北上會師」而勝利結束了。

……這粗淺的脈絡當然只適用於像我這樣之前沒有認真了解過長征歷史的朋友,有了這個基礎框架,再看書上的長征故事,就會在整體上有個時空經緯的概念(剛答了顧兄出的地圖題,覺得「經緯」這個詞很有意義)。

關於長征的書籍,上篇推薦的《苦難輝煌》和之前介紹過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西行漫記》的可讀性都非常好。

除此之外,今天發現的小遊戲《重走長征路》非常不錯,對不熟悉長征的朋友,能起到具象化熟悉的作用,對熟悉長征的朋友,則在很多細節上可以會心一笑。而遊戲中的選擇分支之多、能夠存活下來的分支之少、在即將長征成功時不幸犧牲之遺憾,能讓我們切身地體會到紅軍戰士的艱難與偉大。他們太不容易了,太了不起了。

註:我與該小遊戲完全沒有利益關係,純是義務推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