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ingapore Heritage Festival

 

想要深入了解新加坡歷史文化,就不能錯過每年四、五月舉辦的新加坡文化遺產節(Singapore Heritage Festival);一年一度舉辦的文化遺產節,在今年邁入第十五個年頭,不但有免費的分區導覽活動,許多平常不易進入的地區或者是著名歷史老店都在此時展臂歡迎訪客。儘管文化遺產節為期一個月,但是許多導覽活動在一開放報名就立即爆滿,手腳太慢,是搶不到位子的。

 

新加坡文化遺產節的詳細內容,都可以從官網: https://www.heritagefestival.sg/ 上獲得,不過似乎沒有中文版的網站;導覽活動大多是免費的,但是必須先註冊,註冊或是透過Peatix ,有些則是要寫email直接與主辦單位聯繫;也有許多平常沒有對外開放的景點或是店家,也特別在遺產節期間舉辦活動,如在中國城著名的東興蛋塔、舊機場Kallang Airport等等,都是很值得參觀的地方。

 

丹戎巴葛歷史步行

 

Tanjong Pager 源自於馬來語,是布滿柵欄的海灣的意思,柵欄是東南亞常見的捕魚方式,過去這一帶是新加坡南端的漁村,在十九世紀初期萊佛士登陸之後,重新規畫成為貿易新港口。

 

貿易帶來了商機,也帶了就業機會,所以丹戎巴葛聚集了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也發展出來其特有的歷史文化。

 

步行起點為Maxwell熟食中心對面的URA Center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肩負著新加坡市區重建的重責大任。

 

三水婦女 Samsui Women

 

三水婦女對新加坡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三水婦女來自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最早於十九世紀中期就開始移民到新加坡,主要聚集在牛車水(中國城),後來新加坡的移民規則管制男性移民的數量,三水婦女的數量就更快速的成長,直到1949年共產中國的成立後,才停止三水婦女的移民活動。這些三水婦女來到新加坡,主要是從事在建築工地的重活,他們以吃苦耐勞著稱,也正因為他們以辛勤工作來改變自身的生活,加上對新加坡的建設工程的卓越貢獻,它們身穿的"紅頭巾"也成為對三水婦女的特有稱呼;新加坡的國慶慶典上還有花車以他們為主題,感念他們對國家的貢獻,也將他們的故事記錄於新加坡的教課書中。

 

DSC_2002.jpg

DSC_2009.jpg

 

店屋建築 Shophouse

 

萊佛士登陸新加坡後,花了兩到三年擬定新加坡未來的發展計劃,也規劃了迄今新加坡政府努力保存的店屋建築;店屋的建築風格可以追溯到中國嶺南一代,正是早期中國移民的主要來源地;第一代的店屋於1840-1900年代建成,主要沿著新加坡南端的South Bridge 和New Bridge路,主要是兩到三層的建築,地上第一層為店家,第二和第三層則為住房,早期的店屋風格樸實,單一色調,後來就越來越有各式各樣的風格,在丹戎巴葛路上隨處可見有融合西方羅馬建築風格的店屋設計,也有融合中式設計的。

 

店屋為長方形的設計,窄窄的,但是卻很深,店屋也多是左右邊近鄰的鄰居,很像美國Townhouse的設計概念,但是跟鄰居的牆壁卻是相當厚實,主要是擔心火災蔓延的問題。

 

IMG_0245.jpg

IMG_0247.jpg

 

1930-1940年代的店屋,融合了現代化的設計,除了採用水泥,讓房子可以蓋得更高之外,鋼製的窗框與過去的木製窗框不同,更重要的是窗外上頭還多了一個平台,被稱為"眉毛",主要是避免太陽直射所採的新設計。

 

IMG_0249.jpg

 

亞美尼亞族裔 Armenian

 

亞美尼亞,對大多是人是一個陌生的國家,或者僅僅是一個地理上的名詞,忽略了亞美尼亞人與遠東的新加坡淵遠流長的發展史。

 

亞美尼亞是前蘇聯的一個共和國,於冷戰後獨立,為高加索三國之一,儘管人口僅約三百萬,全球亞美尼亞僑民約有七百萬,而亞美尼亞人全球遷徙的歷史源於一戰期間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然而許多原本定居在新加坡的亞美尼亞人在二戰後移居到澳大利亞。與猶太人一樣,亞美尼亞人也以善於經商聞名,早在1688年就與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簽訂協議,並以印度為其亞洲貿易的基地向外拓張。

 

亞美尼亞人在新加坡立下雄厚的基礎,除了有以"亞美尼亞"命名的街道,新加坡第一的報紙Strait Times海峽時報,也是由亞美尼亞人Catchick Moses所創辦的;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的國花Vanda Miss Joaquim卓錦萬代蘭,也是由亞美尼亞人Agnes Joaquim所研發人工培育的;事實上,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以雜種花卉為國花的。1899年Agnes為了參加一個花展而培育出萬代蘭,四年後獲得金獎,可惜已經罹癌而去世,卓錦萬代蘭則在1981年被選為新加坡的國花。

 

在Tanjong Pagar Plaza旁的一個小花園,就是Agnes當年的住所,為了紀念他而建成公園,展示國花和幾種特別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等人而培育的蘭花。

 

DSC_2013.jpg

DSC_2015.jpg

 

丹戎巴葛都城隍廟 God of Undercity

 

在高樓林立的市區中,這座古色古香的小城隍廟是一道特殊的人文風景。城隍廟的設立,原意是撫慰那些來自中國底層的勞工和苦力的心靈之苦,由於他們的長工時和重工作,往往導致於他們沉溺於賭博、鴉片和嫖妓之重,城隍廟的設立可以排解其心靈的鬱悶。

 

DSC_2017.jpg

DSC_2018.jpg

IMG_2620.JPG

 

這座都城隍廟另一個特殊之處就是,這是全新加坡唯一主持冥婚的廟宇,冥婚的原因各式各樣,在新加坡的冥婚,主要是單身男女過世,父母雙方透過廟方的介紹來完成姻緣,寺廟內也有一個大香爐用來燒冥婚時所需要的"金紙",如行動電話、房子、車子等等。

 

IMG_2621.JPG

 

新加坡如此的現代化又高樓林立,為何沒有一座世界數一數二高的指標性建築物,如台北101等? 原因就是新加坡的金融區位於巴耶利峇空軍基地(Paya Lebar Air Base) 的行進路徑上,安全因素有樓高的限制,或許未來空軍基地搬家之後,就可以聽到新加坡打造世界第一高樓的消息了!

 

波斯人 Persi

 

波斯人與新加坡也是有一段歷史的,只不過這段歷史常常被溶入於印度族裔與新加坡之中;波斯人(現在的伊朗)在伊斯蘭教統治期間逃往印度的西海岸定居,傳說是當時的印度統治者並不想接受這些外來移民,所以送了一個裝滿牛奶的銀製容器給波斯人的領袖,不過波斯人的領袖在牛奶中撒上一些糖,牛奶並沒有溢出來,回送給了印度的統治者,我們也可以像糖一般溶入牛奶中,代表著波斯人也可以順利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確實也是如此。這些波斯人的信仰是祆教(瑣羅亞斯德教),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一神教;祆教,對台灣、中國人似乎是陌生的,但是提到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裡的小昭,就是祆教,那就不是很陌生了。

 

波斯後裔的印度人當中以Navroji Mistri在新加坡最為知名,她也是一位富商,生病住在新加坡國家醫院期間,發現許多小孩子在走廊上,才知道原來沒有專門為孩童所設立的醫院,出院後捐了一百萬給新加坡國家醫院來設立兒童醫院,新加坡國家醫院有一個Mistri Wing就是為了紀念他,不過兒童醫院現在也分出去,也不是在國家醫院之下了。

 

客家人-大伯公 

 

新加坡、馬來西亞隨處可見大伯公廟,真的是不知道大伯公是何方神聖,原來就是我們所孰知的福德正神,土地公。望海大伯公廟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超過百年的歷史,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客家廟;當然,因為建造於填海造陸之前,所以名字是望海,現在卻早已看不見海了。

 

這座大伯公廟最有特色之處是屋頂上的黃色造型是由貝殼所製成的,只要就是當年的就地取材,在其他新加坡廟宇是看不見的!
 

DSC_2026.jpg

 

Haji Muhammad Salleh 清真寺 Habib Noh 聖陵

 

與望海大伯公廟對望的是Masjid Haji Mohd Salleh 清真寺,兩者相距不到一百公尺。

 

Habib Noh全名為Sayyid Noh bin Sayyid Mohamad bin Sayyid Ahmad Al-Habshi為伊斯蘭教聖人,為伊斯蘭教創立者穆罕默德的後人,埋葬在Haji Muhammad Salleh清真寺中。據說當年Habib Noh過世後,沒有依照遺囑要在葬此處,而是選擇葬在傳統的穆斯林墓地(Bidadari Muslim cemetery),結果棺木怎麼搬都搬不動;當時這塊區域為波斯人所有,它們非常不情願讓一個穆斯林下葬,所以開了天價,但是奇蹟般的,穆斯林社團在三天之內籌到了款給了波斯人,三天後這位波斯人領袖就離奇死亡,三天後又一位波斯領袖也離奇死亡,最後波斯人將巨款歸還後才結束這些奇案。

 

二次大戰日軍佔領期間,這一帶也遭到猛烈的空襲,多數建築物不是全毀就是損傷嚴重,但是清真斯和聖陵卻是毫髮無傷,更增添了傳奇的色彩。

 


Photo Credit: Strait Tim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