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廚垃圾經過處理後可以變成肥料

  目前,大多數小區的餐廚垃圾和園林垃圾要麼運到環保發電廠,要麼送至填埋場。而天府新區華陽街道錦華苑三期小區,餐廚垃圾和園林垃圾卻可以不出小區,就地減量變成有機肥料,回到土壤中反哺花草樹木。這也是我市建成的首個社區有機物生態循環利用中心。

  作爲餐廚垃圾和園林垃圾循環利用的新模式,從機器運行以來到目前,錦華苑三期小區已經有20餘噸垃圾不出小區門被分解,無害化和資源化減量處理。記者瞭解到,這個小區的400多戶,家家都有一個粉紅色的“餐廚垃圾收集桶”,“每天我們會把餐廚垃圾和果皮等放在桶裏,倒入這個有機循環機器前的垃圾桶內”,這是小區居民們去年8月以來就形成的生活習慣。而這樣的生活習慣,卻讓小區垃圾房再也沒有了異味。“以往,餐廚垃圾跟其他垃圾放在一起,氣溫稍高就有味兒,站小區門口都聞得到。”趙大爺說。

  在小區中央的帳篷下,一個佔地10多平方米的機器正在運轉着。當機器前的垃圾桶滿,就可啓動按鈕,打開機器的“大嘴”,將餐廚垃圾和園林垃圾倒入機器“口中”。每倒入一桶,機器就計量着重量。記者瞭解到,進入機器內會經過粉粹、24小時發酵就可以變成一種有機肥料。記者看到,倒進去的是樹葉和餐廚,出來時就變成了一堆黑色的軟軟的粉末狀物質。記者抓了一把聞了聞,沒有任何味道,“這可是我們小區的‘寶貝’,大家爭着來取。”

  原來,錦華苑三期小花園環繞,有不少樓頂花園和私家花園,小區內還有57塊共享花園,由小區的老人孩子共同打理,“以前大家都是去買肥料,現在好了,在這兒取就行了。”由於小區餐廚垃圾含鹽量較低,有機肥料可以直接使用。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氣,則在由機器處理過濾後,經過一上一下兩根白色的大小管道排出。

  記者瞭解到,這個機器每天要吃下300公斤餐廚垃圾和園林垃圾,能產生30公斤肥料。機器上記錄着每一天每個月的收錄數據,記者查詢發現,僅今年3月一個月就處理了7195公斤餐廚垃圾和園林垃圾,爲小區的生活垃圾減量三分之一以上。

  來源:成都日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