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歷史,按其發展和革命潮流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時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時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進一步尖銳化、表面化的情況下,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逐漸發生變化,因而出現了新的文學面貌和文學潮流。也必然存在著進一步的文學與落後的腐朽文學不斷進行交鋒與鬥爭。

一、龔自珍

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龔自珍是第一個時期首開風氣的人物。他在鴉片戰爭前夕,以其敏銳的眼光和批判的態度,向腐朽的清王朝和官僚士大夫社會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和抨擊,並提出了改革內政,抵抗外辱的主張。他的詩文表現了新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成為近代文學的開山作家。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杭州人。出身於官僚文士家庭,三十八歲中進士,一生為小吏,四十八歲辭官南歸,五十病逝。龔自珍的詩,以其先進的思想,別開生面,真正打破當時詩壇沉寂的局面。他的詩飽含社會、歷史內容,是一個歷史學家或政論家的詩。

《詠史》龔自珍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

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此詩有力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面貌以及在殘酷的文學獄威脅之下,文人沉默狀況,結句更借田橫抗議的故事,揭穿了清王朝對文士仕宦利誘的欺騙。深刻批判了清王朝的統治歷史。

《已亥雜詩》(其一)龔自珍

不論鹽鐵不籌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斤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

詩中沉痛地指出,統治階級不事生產,無窮地對人民血汗的榨取。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其有強烈的戰鬥性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已亥雜詩》(其一)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人希望改革風起雷激,希望新興力量的出現,以掃蕩一切的迅雷氣勢,打破死氣沉沉的局面。

龔詩最大的特點是政治思想和藝術概括的統一。其詩歌語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有瑰麗,也有樸實;有古奧,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詩的風格具有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和龔自珍齊名,兩人是朋友,思想也相近。他「以經濟名世」,不以詩文著名。但詩文創作也非常刻苦努力。他有「仿白香山體」作的一些古體詩如《江南吟》、《都中吟》等,及數十首律詩《寰海》、《秋興》等,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統治階級的腐朽無能,反對外敵侵略等。

二、詩界革命和黃遵憲

「詩界革命」的發生,是改良運動的需要,也是近代進步詩歌潮流的進一步發展。在戊戌變法前一兩年,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就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並試作「新詩」。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闢道路的是黃遵憲。他是梁啟超極力讚揚的「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也是龔自珍以後最傑出的一個詩人。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人。出身於由商入官的家庭。二十八歲中舉人,旋為駐日使館參贊,四十六歲為新加坡總領事,由於長期身居國外,能感受到西方的文化科技的進步,所以他的思想和創作都起了深刻的變化。

黃遵憲的詩反映了新世界的奇異風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開闢了詩歌史上從未有的廣闊的領域。如他的《已亥雜詩》:

我是東西南北人,平生自是風波民。百年過半洲游回,留得家園五十春。

詩中寫到他週遊世界,自然接觸了新生活、新時代、新的世界,也給他的詩歌創作帶來了新題材、新源泉、新的意境。有名的《今別離》四首就是歌詠火車、輪船、電報、照相片等。給詩界帶來了新的氣息。

《軍中歌》黃遵憲

堂堂堂堂好男子,最好沙場死。艾炙眉頭瓜噴鼻,誰實能逃死?死只一回毋浪死,死死死!

阿娘牽裾密縫線,語我毋戀戀。我妻擁髻代盤辮,頻行手指面:敗歸何顏再相見,戰戰戰!

戟門乍開雷鼓響,殺賊神先王。前敵鳴笳呼斬將,擒王手更癢。千人萬人吾直往,向向向!

探穴直探虎穴先,何物是險艱!攻城直攻金城堅,誰能漫俄延!馬磨馬耳人靡肩,前前前!

……

梁啟超評價此詩說「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可想見它對當時讀者的鼓舞力量。

黃遵憲詩歌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他的詩有「史詩」之稱。在手法上,他努力使傳統的詩歌形式與新的內容相諧和,因此他確定創造了「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詩,成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

三、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詩人

改良運動代表當時新興的上層資產階級的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在嚴重的民族危機和尖銳的階級矛盾的形勢下,它得到許多人的贊成和支持,因而形成了一個相當廣泛的群眾運動。康、梁就是這個運動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1858-1927),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市人。出身官僚家庭,曾上書請求變法,成為當時中國政治學術界一個特出的思想家和活動家,也是改良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他的詩主要成就在反對吟風弄月的詩風,而以詩反映重大時事和改良運動,在創作傾向上和黃遵憲有相似之處。如《出都留別諸公》五首,其一雲:

天龍作騎萬靈從,獨立飛來縹緲峰。懷抱芳馨成一握,縱橫宙合霧千重。眼中戰國成爭鹿,海內人才孰卧龍?撫劍長號歸去也,千山風雨嘯青鋒!

詩中對國家危亡的命運,表現得十分關切,志氣豪邁,躍躍欲試。他寫了不少詩歌,為現實政治鬥爭服務。他的詩在創作方法上和黃遵憲有所不同。他在戊戌變法前寫的許多詩大抵直抒懷抱,不作具體描寫,基本上是浪漫主義的,表現出一種飛動的氣勢和衝破約束的解放精神。它們的特點是想像奇特,文辭瑰麗,頗受龔自珍的影響。

梁啟超(1873-1929),字單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康有為弟子,是改良運動傑出的宣傳家。他提倡「詩界革命」,他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詩歌留存不多,有《愛國歌四章》、《讀陸放翁集》有一定的意義和影響。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出身官僚家庭,在改良主義思潮激蕩下,成為一個最激進的思想家和活動家。他的思想以《仁學》為結晶,呼喊衝破一切羅網,表現了要求個性解放,斷然與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徹底決裂的精神。

他的詩有廣闊的漫遊生活和崇高的理想懷抱的基礎,一般格調平正,感情真摯,志趣豪邁。也有同情人民疾苦的,也有寫景抒情的,如《崆峒》:

斗星高被眾星吞,莽蕩山河劍氣昏。隔斷塵寰雲似海,劃開天路嶺為門。松挐霄漢來龍斗,石負苔衣挾獸奔。四望桃花紅滿谷,不應仍問武陵源。

此詩描景狀物境界恢廓,氣勢開闊,筆力雄健,充滿積極精神。

四、宋詩派及其他詩文流派

由於改良運動對封建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衝擊力量不足,隨著新派詩的出現和發展,各種腐朽的擬古主義與形式主義的詩派也爭立門戶,愈來愈多。勢力最大的是宋詩派,即所謂「同光體」詩人。這是宋詩運動的一個掙扎。代表詩人有陳三立、陳衍等。

陳三立(1852-1936),字伯嚴,江西修水人。他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兒子,早年曾助其父在湖南創行新政,提倡新學,積極支持改良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後,無望而退,以詩自慰。「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他的詩最新學韓愈,後來學黃庭堅。他代表所謂「生澀奧衍」一派,梁啟超對其詩也非常傾倒。如《遣興二首》其一:

九天蒼翮影寒門,肯掛炊煙榛棘村。正有江湖魚未膾,可堪簾幾鵲來喧!嘯歌還了區中事,呼吸憑回紙上魂。我自成虧喻非指,筐床芻豢為誰存。

這種感傷無力,曲折隱晦的詩對那些失望頹喪的士大夫是別具一種頗耐咀嚼的滋味的。

陳衍(1858-1938),字叔伊,號石遺,福建閩侯人。曾為兩湖總督張之洞幕府多年,是宋詩派詩論家和詩人。他宣稱:「時既非天定,經復非拾遺,所以多少事,但作遊覽詩。」他的詩一般枯淡遲緩,毫無生氣。沈曾植於1883—1886年間作詩即被陳衍推為「同光體」三魁傑。所謂「同光體」,照陳衍的說法,就是「同光以來詩人不墨守盛唐者」,也就是以杜韓蘇黃為模仿對象的宋詩運動的發展。由於他是一個「博極群書,熟悉遼金元史學輿地」的考據家,「愛艱深,薄平易」,使他的詩極力搬運典故,堆砌文字,使人望而生畏,不能卒讀。

漢魏六朝詩派是以王闓運為代表,他公然宣稱自己的詩是「雜湊摹仿」的。他以為模擬古人詩,可以「治心」,可以通入大道。因此他的模擬古人詩,實際只是脫離現實、自我麻醉而已。

後來還出現過的樊增祥、易順鼎為代表的「中晚唐詩派」。

以譚獻、王鵬遠、朱教咸等詞人為代表的「常州詞派」。

五、柳亞子及其他南社詩人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宣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同時出現了進步的文學團體「南社」。它成立於一九○九年,發起人為陳去病、高旭、柳亞子。命名「南社」,意謂「操南音不忘本」,亦即表示反清革命。前二年有社員二百多人,後來增至一千多人。「南社」的成立和發展,標誌著文學為革命服務的目的性更明確了,文學的戰鬥性和群眾性也大大加強了。

柳亞子(1887-1958),名棄疾,江蘇吳江人。他和陳去病同縣,思想經歷也相近。最初也受康梁維新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

作為年輕的詩人,柳對當時的各種腐朽詩派,是有衝擊的力量和勇氣的。他在《論詩六絕句》中寫道:

少聞曲筆湘軍志,老負虛名太史公。古色斕斑真意少,吾先無取是王翁。

鄭陳枯寂無生趣,樊易淫哇亂正聲。一笑嗣宗廣武語,而今豎子盡成名。

詩中對當時出現的各種擬古詩派,無異下了總攻擊令。

柳亞子在這個時期的詩,追懷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朝的腐朽黑暗,抒發革命的懷抱和理想,表現了旺盛的革命熱情和意志。他的詩歌風格清新樸實,流轉自如,在當時成就最高。

陳去病(1874-1933),字巢南,江蘇吳江人。最初受康梁維新運動的影響。後來轉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就是一個活躍的革命分子。他的詩大抵歌頌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遊俠劍客,藉以抒發革命抱負,感慨生平。寫革命壯遊,如《將游東瀛賦以自策》、《圖南一首賦別》、《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等,表現其高歌慷慨、雄心勃勃的革命氣派。如《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淞泛海》:

舵樓高唱大江東,萬里蒼茫一覽空。海上波濤回蕩極,眼前洲渚有無中。雲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風翻水泛紅。唯有胥濤若銀練,素車白馬戰秋風。

他的詩一般「去華反樸,屏絕雕鑱(chán古代創土工具)」,拘守舊風格較嚴,蒼健有力,而鮮明生動不足。

高旭(1877-1925),字天梅,江蘇金山人,出身地主家庭。曾留學日本。高早年即憤慨各種復古腐朽詩風。而吸取了「詩界革命」的進步因素,作了不少通俗詩歌,鼓動革命,如《女子唱歌》、《愛祖國歌》、《光復歌》等,如《海上大風潮起作歌》:「……亡國慘狀不堪說,奔走海上狂呼號。非種未鋤氣益奮,雄心鬱勃胸中燒……」他的詩一般擺脫約束,開闊奔放,直抒革命懷抱。但缺乏凝練,蕪詞累句在所難免。


春 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大哲學家李澤厚曾從美學視角高度評價《春曉》:「儘管傷春惜花,但所展現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麗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而不低沉哀婉。」

詩人恬然入夢,不知不覺天亮了,婉轉的鳥鳴喚醒了詩人的清夢,他信手拈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詩意呈現了鳥語花香的春晨畫卷。欣喜之餘,詩人又想起了昨夜的風雨,再聯想到當下的落花,輕輕嘆息一聲,隨口吟出「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全詩到此戛然而止,餘味無窮。

春風春雨的春夜,詩人惋惜著嬌美的春花難挨風雨的吹打,聯想到人之韶華易逝,一時凄美無限。此種心境,正如歷代經典詩詞所言:「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詩人儘管感傷,但並不傷感,他通過傷春惜花,思考並了悟了人生,通過傷春——了悟——惜春這一心理的轉變,把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調整到了最美好的狀態:春光燦爛,珍惜萬千;韶華易逝,莫負流年。

《春曉》傳唱了一千多年,升華為中華民族千古流芳的傷春惜花之大美記憶,成為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詩意絕唱,正如大哲學家李澤厚所言,「它清新活潑而不低沉哀婉」。


岳飛(1103---1141)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世力農。父和,能節食以濟飢者。飛少負氣節,沈厚寡言,家貧,力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宣和四年(1122)應募,旋隸留守宗澤,戰開德、曹州,皆有功。澤大奇之,曰:「爾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高宗時,屢破金兵,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秦檜以飛不死,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死時年三十九。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謚武穆。(節錄宋史《岳飛傳》)。

岳飛的《滿江紅》千古名篇,今日再讀,再唱神州正氣歌。

怒髮衝冠,憑欄處、蕭蕭雨歇。抬望眼、

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

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

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

河,朝天闕。

譯:(投降派委曲求和)我憤怒得發直立,

欲將冠帽直頂起。登樓倚欄排解悶,

風疾雨驟才停歇。舉頭遠眺仰天嘯,

壯懷激烈酬滿志。奔波忙碌三十年,

不為爭功不為利。征戰馳騁八千里,

天上雲、月相伴與。建功立業真男兒,

老大白頭不悲戚。靖康大恥猶未雪,

臣子心中恨不滅。駕戰車收復失地,

我滿懷豪情壯志:餓了,吃敵人的肉,

渴了,喝敵人的血。重新收復舊河山,

回朝朝見就報捷。

這首《滿江紅》千古傳誦,詞作慷慨激昂,表達了岳飛強烈的愛國情感。對投降派的憤怒,對敵人的憎恨;表明了岳飛「精忠報國」收復失地的遠大抱負。

在當今,在復興偉大中華的前進路上,國外列強及大小嘍啰總是心不甘、情不願,總是千方百計來干擾、挑釁、破壞。以此攪亂、扼殺中國人民的強國夢。與此同時,它們豢養的國內「水軍「也雜訊四起。混淆是非,忠奸不辯。極力抹黑岳飛」愚忠」;大肆為秦檜洗白嗚冤。如此,國人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擦亮眼睛。時刻緊握手中槍,時刻準備上戰場。不論敵人是用」武攻「還是「文攻」,我們必須給予強力回擊。我們做到:陣腳不亂,靜觀其變。


點絳唇.莫問

當歸當歸,欲往不知君何處,白芷為書,錦囊收艷骨。 莫問莫問,輾轉琵琶恨。煙塵故,人也獨孤,不盡人間苦


清平樂 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離愁別緒,亡國亡位。眺望南方,悔恨之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