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伊始,作為日本動漫新番的《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第一季《邂逅》閃亮登場。這一時刻,距離上一部《銀河英雄傳說》的動畫開始放映的時間,已經過去瞭整整三十年。毫無疑問,就一個“IP”而言,一代人的時間足以令其帶上“懷舊”的印記瞭。

久違瞭,《銀河英雄傳說》

實際上,在日本數不勝數的動漫作品裏,《銀河英雄傳說》的齣現頗有幾分另類色彩。通常的日本動漫的來源,往往以漫畫改編居多。譬如成為中國80後一代人迴憶的《聖鬥士星矢》,就是來源於車田正美在《周刊少年Jump》上的連載漫畫《女神的聖鬥士》。另一部知名度極高且長盛不衰的動漫《名偵探柯南》同樣也是改編自漫畫大師青山剛昌在《少年周日漫畫》雜誌上的連載。

而《銀河英雄傳說》雖然也有漫畫版本,但動畫從根本上說卻是直接來自田中芳樹的同名長篇架空曆史小說。此書共10捲,200多萬字,正傳的故事開始於“宇宙曆”796年(書中的宇宙曆元年即公元2801年),在敘述正傳之前,田中寫瞭一個長達兩萬字的序章進行背景的鋪墊,以編年史的形式,敘述瞭自公元2129年開始的這1500餘年中,人類曆史的發展變遷,以及兩大對立勢力———銀河帝國和自由行星同盟的成立和衰敗。小說跨越1500年的時間段,前後齣現的有故事情節的人物超過200位。這樣大的篇幅下,作者把全書的結構控製得很好,大部分章節都可以獨立成篇,又可以和其他章節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全書的創作時間長達6年(1982-1987年),卻能始終保持在同一水準上,殊為不易。

久違瞭,《銀河英雄傳說》

《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第一季劇照,萊因哈特

值得一提的是,與其他一些架空曆史小說的主角光環截然不同的是,田中芳樹有一個嚇人的外號——“殺死所有人的田中”,這是指此公的作品中,主要人物多數以死亡收場,這是田中著作的一大特點。他的作品中始終彌漫一種悲劇氣氛,《銀河英雄傳說》連載10年,崇拜者眾多,田中卻絲毫不顧讀者的要求,把中心人物萊因哈特和楊威利全部“殺死”。他以後世曆史學傢的口吻提醒讀者們“曆史規律不可改變”,因為真實是殘酷的,讓英雄人物走嚮死亡也是為瞭將真實感帶入讀者的閱讀體驗中這一目的。他最喜歡的就是以一個後世曆史學傢的口吻,冷冷地描述當前正在發生的驚天動地的大事。本書堪稱叫好又叫座,在1987年首次齣版完結後的翌年就獲得星雲奬日本部門長篇作品奬;截至2005年,日文版《銀河英雄傳說》的小說銷量已經超過1512萬冊,相當於每8個日本人就擁有一冊。

也是在《銀河英雄傳說》齣版完結的第二年,小說就被改編成瞭動畫作品。1988年2月6日,改編自小說外傳《擊碎星辰之人》的劇場版作品《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長60分鍾)便成為《銀河英雄傳說》動畫版係列作中最早製作的作品。

這部動畫的導演石黑升(1938-2012年)創作過《超時空要塞Macross可曾記得愛》《鐵臂阿童木》這樣經典作品,對宏大場麵的刻畫一直非常到位——這一特點仿佛是為《銀河英雄傳說》的宏大史詩度身定造的。從1988年12月開始,由石黑升擔任總監督的《銀河英雄傳說》動畫版OVA分六期(本傳四期110話,外傳兩期52話)播齣,持續播放到12年後的2000年7月21日纔告結束,使《銀河英雄傳說》成為一部空前的長篇巨製動畫。其中,本傳的劇情與小說基本一緻,絕大部分颱詞完全相同。兩期外傳動畫中有些依原著或改編原著外傳製作,有些則為原創故事及劇場版。

久違瞭,《銀河英雄傳說》

《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第一季劇照,楊威利

無論是《銀河英雄傳說》的小說,還是動漫,乃至是個人電腦上的遊戲,在世紀之交都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甚至反戰的田中芳樹藉小說人物之口說齣的一些政論,也曾在各種中文論壇風行一時,譬如“我最討厭的是把自己藏在安全的地方,然後贊美戰爭,強調愛國心,把彆人推到戰場上去,而自己在後方過著安樂生活的人”這樣閃爍著智慧的警句。

但話說迴來,如今畢竟是21世紀也已過去將近五分之一的年代瞭。大約從十年前開始,《銀河英雄傳說》在中文網絡上的大潮逐漸退去,“銀河帝國”也好、“自由行星同盟”也罷,在中國的90後、00後中的知名度每況愈下也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小說主人公之一萊因哈特·馮·羅嚴剋拉姆對整個銀河係的徵伐剛剛開始的時候所說的那句“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或許是個例外。這句話裏包蘊的萬丈雄心,著實很容易點燃人的熱血,不過現在的人們在激動之餘,也不見得會想起這句話的原始齣處來自《銀河英雄傳說》。

在這種情況下,《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的橫空齣世實在是令人久等!早在2015年,日本動畫公司“Production I.G”就宣布將重新製作《銀河英雄傳說》動畫。暌違三載後,如今麵世的《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實際上是“Production I.G”方麵與日本五大電影公司之一的鬆竹株式會社共同製作的(其中動畫部分由“Production I.G”實際製作)。按現有計劃,第一季《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邂逅》共計12話,於2018年4月開始播放;第二季《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星亂》則準備於2019年在日本全國電影院以上映活動形式公開。共12話,分3迴(3章)上映。以此總計24話的規模,在今日完全市場經濟化運行的日本動漫市場,已是一個頗帶有幾分冒險意味的大手筆。要知道同樣是間隔多年後的著名老“IP”重(續)拍,2002-2003年的《聖鬥士星矢OVA冥王十二宮篇》不過隻有13集而已。

久違瞭,《銀河英雄傳說》

相隔三十年之後,新的《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究竟是怎麼樣的呢?盡管在製作上與上世紀80年代石黑升導演的動畫版並無關聯,但新動畫仍然可以與老版本比較一番。

《邂逅》的第一集與老版動畫的第一集同樣名叫《在永遠的黑夜中》,這無疑是對石黑升導演的經典作品的緻敬之舉。毋庸諱言,過去三十年的時代進步首先反映在瞭畫麵質量的提升上:精彩的CG特效,有高達即視感的酷炫戰鬥畫麵令人眼前一亮,更能體現星際戰爭的宏大和未來宇宙戰艦的科技感。與此同時,新版本摒棄瞭老版本的歌劇式開頭,其利弊得失,倒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瞭。

除瞭視聽效果之外,兩個版本的動畫在劇情設定上也有一些不易察覺的變化。新版動畫的開場是把時間軸調迴十年前左右,少年萊茵哈特在湖邊觀景,正好看見艦隊起飛的場景,小萊茵哈特一臉憧憬的眼神……隨後就與老版本一樣,故事直奔主題,徑直從《銀河英雄傳說》小說所寫的“銀河帝國”與“自由行星同盟”的第一次會戰(“亞斯提星域會戰”)展開。至於故事發生背景的“銀河帝國”“自由行星同盟”以及“費沙自由市”三方勢力的來龍去脈則隻能用寥寥幾句旁白一帶而過,個中原因自然是由於田中芳樹寫作小說時用瞭類似於後世曆史學傢的口吻,記敘多於人物對白,還穿插著大量背景介紹,對於動畫化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所以盡管間隔瞭三十年,動畫製作方大概還是沒有想齣什麼更好的辦法,還是隻能通過旁白的形式盡量將故事交代清楚而已——雖然其實也不是說得很清楚,比如“銀河帝國”的來曆,仍舊令不諳《銀河英雄傳說》原著的觀眾感覺一頭霧水。

久違瞭,《銀河英雄傳說》

《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第一季劇照

總的來看,新版本動畫顯然比老版本來得簡潔,雖然一集的時長都是25分鍾左右,但《邂逅》第一集《在永遠的黑夜中》結尾處的劇情,實際已經發展到老版《銀河英雄傳說》動畫第二集《阿斯塔特會戰》的近三分之一處——這就意味著在情節選擇上勢必有所取捨。

老版動畫中一些雖有趣味但無關大局的細節自然因為時間限製的原因失去瞭齣場機會。譬如,田中芳樹在小說裏對未來的星際戰爭一個有趣想象是“密艙床具就是在輕型塑膠製的密閉水槽內放約三十公分滿的濃鹽水,水溫保持在32℃。躺在裏麵,與外界的色彩、光熱、音響完全隔離,靜謚舒適。據說,在裏麵泡上一個小時,可以恢復身心疲勞,效果相當於熟睡八小時”。這個體現未來“黑科技”的細節在老版動畫裏通過畫麵與對話有所反映,但令人印象不深,所以在新版本裏乾脆就徹底不見瞭蹤跡。與之類似的是老版本裏提到瞭小說中的“加上電子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直至現在,凡是送到軍醫手上的生命,都有九成存活的機率”在新版本的《邂逅》裏同樣付之闕如瞭。

久違瞭,《銀河英雄傳說》

《銀河英雄傳說Die Neue These》第一季劇照

更重要的是,盡管《銀河英雄傳說》稱得上是一部“銀河帝國”與“自由行星同盟”雙主綫的作品,但從《邂逅》的第一集看,製作者明顯隻選擇瞭劇情從“銀河帝國”或者說是“銀河帝國”一級上將萊因哈特·馮·羅嚴剋拉姆視角單邊展開,至於老版動畫第一集中頗有些戲份的“自由行星同盟”靈魂人物楊威利準將,隻在新版動畫片的結尾給瞭一個背身的全像,雖然老版動畫裏楊威利戴帽子的經典動作依舊保留,但畢竟是在新版中的登場連“猶抱琵琶半遮麵”都沒輪上……這樣做的好處,不外乎令劇情的節奏變得更加洗練。與此同時,缺點當然也很明顯,對於“自由行星同盟”第一智將的楊威利是如何走上前颱的交代並實施扭轉乾坤的指揮,新版動畫裏的交代幾乎沒有,而前半段“亞斯提星域會戰”這場在小說描述中堪與曆史上的薩爾滸之戰相比的以集中兵力破解敵方“分進閤擊”戰術的精彩戰例也給人一種強烈的“遇見開打,打完掉頭,再遇再打再掉頭”的流水賬感覺,足見播映時間的限製還是帶來瞭一些遺憾。

無論如何,距離《銀河英雄傳說 Die Neue These邂逅》蓋棺定論的時間尚早。或許,在已經播齣的第一集中最應該受到好評的是片頭的那句旁白:“這裏講述的故事就算與你所知相近,人物似曾相識,那都是曆史的偶然或必然”。此句堪稱一語雙關(既指原著的“架空曆史”,也指多年前的老版動畫):三十年後在熒幕上與《銀河英雄傳說》的難得“邂逅”,已經足以令懷舊而又夢幻的感覺油然而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