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色·戒》在2007年上映,故事改編自著名作家張愛玲同名短篇小說。抗日時期的上海,一名大學話劇團裡的年輕女團員王佳芝,成為重慶政府特務,扮演商人太太,密謀色誘並暗殺汪精衛政府的特務頭目失敗遭槍決。外界按照兩名主要角色姓名及背景推測,認為歷史原型就是中統特務鄭蘋如以及大漢奸丁默邨。

《色·戒》劇照 (網上圖片)

張愛玲的唯一遺產繼承和執行人宋以朗,在早前接受本網訪問期間,特別再次提到這件事,因為坊間太多說法,均與張愛玲本人生前所說的不一樣。宋以朗在張愛玲與他父母(宋淇與鄺文美)的書信往來中得知《色·戒》的故事原型,是由宋以朗的爸爸宋淇在1950年代初告訴張愛玲,與鄭蘋如及丁默邨無關:「《色·戒》的故事是我爸爸告張愛玲的,張愛玲及後指這個間諜故事很值得寫,起初是英文的,但她自認為寫得不太好,因為平鋪直敘。到後來到1970年代重寫,但她不懂間諜,所以改了從一個愛國的大學生的角度來寫,那就很快就寫了出來。」

宋以朗 (本網記者攝)

至於張愛玲所聽到的間諜故事來歷是怎樣?宋以朗在過去透過父親在1938年的書信中得知。宋淇指《色·戒》的角色原型,主角當然不是王佳芝,而是他在燕京(即北京)的大學教學期間的一批學生。那時北京大學生、中學生,十分愛國,自己組織一個cell (單位)。但沒有甚麼經驗就分配「工作」,他們在家裡都是大少爺。

張愛玲曾經說過《色·戒》中的易先生,並非丁默邨。 (宋以朗提供圖片)

宋以朗從爸爸宋淇書信了解到,這些大學生中,有一名是抗日名將、台兒莊大捷重要將領孫連仲的兒子孫湘德,是那個cell的頭子。他們的組織在北京及天津多次展開行動,開槍打死了幾名漢奸。事件觸動到多方關注,包括民國情報機關軍統局以及日本憲兵隊等。後來,軍統局局長戴笠聯繫上他們,就將這些學生組織起來。期間日方的反間諜情報人員知道了,部分學生被逮捕了,他們都是宋淇在燕京時的學生。

宋淇在書信中指,故事到了張愛玲手裡,將地點從華北搬到華南,再配合汪精衛、曾仲鳴等等的歷史事件,就成為《色·戒》。《色·戒》中那名易先生看來很像丁默邨,但宋淇也有從張愛玲了解過,易先生不是丁默邨,而是她創造出來。因為,易先生要有可愛的地方,王佳芝才會動心。

《色·戒》劇照中的王佳芝及易先生 (網上圖片)

從以上種種跡象也可見,王佳芝並非正統特務,故不可能是鄭蘋如。宋以朗在訪問時也提到:「張愛玲太喜歡這個故事,在1950年寫完第一個平淡版本後念念不忘,所以多年後重寫。事實上,張愛玲沒有做過間諜,與自己本身經歷不同,很難寫,但當女主角變為一名愛國的香港大學生時,因為她自己做過香港大學生,所以就能夠很快地寫出來了。」

《色·戒》中一班愛國香港大學生 (電影截圖)

根據以上資料,再配合多處歷史資料後加以整理,最終大概得出《色·戒》當中那一班愛國學生,以及王佳芝的歷史原型。在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編輯委員會所編的《唐德剛與口述歷史》中,歷史學家唐德剛說,他與上段提及的孫湘德是同學,當年他們一同加入了「抗日殺奸團」,而孫湘德就是組織者。唐德剛指,「抗日殺奸團」有殺過日本記者、打漢奸、燒日本百貨公司。孫湘德其後成為民國陸軍第十七期的工兵、陸軍將官。

孫湘德的父親為台兒莊大捷名將孫連仲(右一), 圖為他與蔣介石合照 (網上圖片)

據了解,「抗日殺奸團」在1938年起活躍於華北,抗戰期間在北平和天津多次「抗日鋤奸」,以搞爆炸以及暗殺為主要手段。主要成員起初為北平天津兩地家境殷​​實的熱血學生,之後就有國民黨派來組織的軍統特工人員。事實上,「抗日殺奸團」成員中多半是高官貴戚、富商名人,甚至有父輩任職偽政權者。這批公子小姐多接觸學生運動,反日愛國情緒很高。

成員中,除了抗日名將孫連仲兒子孫湘德,還有宋哲元將軍的二女兒宋景憲(後來她與孫湘德結婚)、孫連仲的女兒孫惠君、偽滿洲國總理總理鄭孝胥的兩個孫鄭統萬和鄭昆萬、同仁堂的大小姐樂倩文、華北偽治安總署督辦齊燮元的外甥馮運修等。

鄭孝胥(右一) (網上圖片)

「抗日殺奸團」團員來自不同社會背景,消息靈通,牽涉極廣,使日偽對他們的偵辦,往往投鼠忌器。直至1940年8月,日軍針對「抗日殺奸團」在北平天津聯合展開大規模搜捕行動(「八月大逮捕」),行動中四十多名團員被捕。北平大部分骨幹入獄,天津不少團員犧。殘存人員繼續在艱難地堅持,並將抗團總部轉移至陪都重慶。此後,軍統局為他們提供電台和武器,並訓練他們。1942年起陸續返回平津開展活動,形式由暗殺及爆炸轉為蒐集情報和動員知識階層脫離淪陷區等工作,直至抗戰勝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