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晚間,上交所下發了《關於做好科創板市價訂單申報模式調整相關技術準備的通知》(簡稱《通知》)。

  通知中提到,爲使證券公司更方便地做好科創板市價訂單的資金前端控制,也爲了更有利投資者使用市價訂單時控制交易風險,上交所擬對科創板市價訂單申報模式進行優化調整。

  具體來看,在徵求市場意見的基礎上,上交所擬在科創板的市價申報訂單中使用價格保護措施(簡稱“保護限價”)。看似技術調整,實則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即爲了控制交易風險,做好市價訂單的資金前端控制,交易所規定在處理市價申報時,買入申報的成交價格和轉限價的價格不高於保護限價,賣出申報的成交價格和轉限價的價格不低於保護限價。

  上交所要求,市場參與各方(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人及相關單位)在2019年4月22日之前做好相關技術準備。上交所和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將組織全天候測試,測試通知另行發佈。對於相關業務指引,上交所將另行發佈,最終的業務的實施以發佈的規則爲準。

  通知一出,各種認知隨之而來。爲什麼只在科創板市價交易模式上引入?保護限價到底如何起到保護作用?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瞭解,通知透露三大關鍵信息:

  第一,依據《關於做好科創板市價訂單申報模式調整相關技術準備的通知》,上交所目前正與券商間進行業務接口的對接測試;

  第二,保護限價只針對市價申報,不適用於限價申報,它是對已有交易機制的優化;

  第三,保護限價措施可以理解爲投資者控制成本的價格保護工具,是對交易機制的優化。

  上交所一則通知針對三類主體

  這則通知的接收對象是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人及相關單位。

  上交所表示,爲使證券公司更方便地做好科創板市價訂單的資金前端控制,也爲了更有利投資者使用市價訂單時控制交易風險,上交所擬對科創板市價訂單申報模式進行優化調整。

  具體來看,在徵求市場意見的基礎上,上交所擬在科創板的市價申報訂單中使用價格保護措施(簡稱“保護限價”)。上交所交易系統處理市價申報時,買入申報的成交價格和轉限價的價格不高於保護限價,賣出申報的成交價格和轉限價的價格不低於保護限價。因此調整競價撮合平臺市價申報接口價格字段的填寫規則,支持填寫保護限價信息。

  根據規定,對於科創板產品的市價訂單(訂單類型爲最優五檔即時成交剩餘撤銷市價訂單、最優五檔即時成交剩餘轉限價市價訂單、本方最優市價訂單、對手方最優市價訂單),該字段爲保護限價,取值必須大於0且小於1萬元,表示投資者能夠接受的最高買入價或最低賣出價,即買入申報的成交價格和轉限價的價格不高於保護限價,賣出申報的成交價格和轉限價的價格不低於保護限價。

  上交所要求,市場參與各方在2019年4月22日之前做好相關技術準備。上交所和中國結算上海分公司將組織全天候測試,測試通知另行發佈。對於相關業務指引,上交所將另行發佈,最終的業務的實施以發佈的規則爲準。

  “保護限價”透露三大關鍵信息

  通知一出,市場討論紛紛,有的觀點認爲是對漲跌幅有限制,也有觀點指出是減少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也有市場人士發問,爲什麼只在科創板市價交易模式上引入?保護限價到底如何起到保護作用?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瞭解,第一,依據《關於做好科創板市價訂單申報模式調整相關技術準備的通知》,上交所目前正與券商間進行業務接口的對接測試;第二,保護限價只針對市價申報,不適用於限價申報,它是對已有交易機制的優化;第三,保護限價措施可以理解爲投資者控制成本的價格保護工具,是對交易機制的優化。

  在主板市場上小範圍使用的“市價訂單”模式,是犧牲了一小部分價格成本來追求快速成交的模式。而科創板的漲跌幅限制則有所放大,“科創板股票上市後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5個交易日後漲跌幅限制爲20%”,顯然在新的交易制度下,價格波動範圍比主板市場要大得多,以往的“市價訂單”模式可能存在交易成本難以控制的問題。引入了保護限價模式後,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自行設定保護限價的價格,以此來控制風險。

  市價申報,也稱市價委託,只指定交易數量而不給出具體的交易價格,但要求按該委託進入交易大廳或交易撮合系統時以市場上最好的價格進行交易。市價委託的好處在於它能保證即時成交市價委託就是按照場內掛出的買入或賣出價格進行交易,不限制成交價格,這樣,就可以確保即時成交。

  科創板規定,市價訂單單筆申報數量應不小於200股,可按1股爲單位進行遞增;市價訂單單筆申報最大數量爲5萬股。

  科創板銜枚疾進

  截至4月11日,科創板申請受理企業總數增加至65家,擬融資規模總計已經達到620.64億元。

  與此同時,進入“已問詢”狀態的企業數量達到了16家。

  包括廈門特寶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鴻泉物聯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光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貝斯達醫療股份有限公司、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晨半導體(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和艦芯片製造(蘇州)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北人機器人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天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煙臺睿創微納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這16家企業自上市申請獲受理至已問詢,平均用時13天,最長用時15天,最短用時8天。根據審覈流程,上交所審覈機構自受理之日20個工作日內發佈審覈問詢,審覈期限爲三個月,發行人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回覆上交所審覈問詢的時間不計算在內。

  一邊審覈,一邊做技術準備。根據科創企業審覈流程,企業從申請到在科創板上市,過程可分爲5個環節:受理、審覈問詢、上市委審議、證監會註冊、發行上市。有投行人士指出,上交所的審覈效率驚人,預計科創板首家上市企業將比預期更快面世。

  相信在審覈發行過程中,監管舉措會根據情況適時調整,以最大限度的兼顧市場活力和市場承受力,市場波動、投資者保護效能將是監管進行調整的最大參考因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