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身體拖累了很多人


?

我年華虛度 空有一身疲倦 ——《以夢為馬》


也許是本能吧。


看到身邊的人的死亡,有時候覺得自己沒有了存在價值,會讓自己想到死亡


想死的時候


當自己做不了想做的事 當被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想法逼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想要的工作 當發現自己一事無成對這個世界一點意義都沒有 被父母壓得喘不過氣來了的時候

小學五年紀的時候開始想到有一天「我」將不存在,開始思考死亡這件事。沒有特別的事件。如果一定說有話,大概小時候和老人長大。


人對死亡一直是抱有恐懼要說我什麼時候思考死亡這件事,便是第一次去火葬場的時候。在沒去之前一直只有模糊的概念,一直把那裡看成禁地。初中那年身邊的親人離世,第一次去了那裡,不止是恐懼還有對逝者的敬畏。追悼時哭聲一片,夾雜著凄涼的意味。往後身邊熟悉的人一個個離去,更讓人感慨生命的弱小。死亡是什麼?我開始思考,那些離去的人只有活在了記憶里,每年去掃墓時也只為表達思戀。

人其實在兩手空空的時候最不懼怕死亡,因為無牽無掛,死去只是顯得凄涼而已,相反擁有得越多的人越害怕死亡。因為他的擁有的是靠自己一點一滴換來的,他經歷過人情冷暖,知道得到的不容易,所以要珍惜,更看重生命。

你也會看到個個成功大佬即使在忙還會抽出時間去健身,滿足了物質和精神需求,開始明白如何去續命。前不久讀了《活著》和《當呼吸化為空氣》書中都講述了生命的思考。活著不只是因為需要,而是去體驗當下的一切。活在當下不過是活出自己。至少死亡來臨時還能說我已經吃了想吃的一切了,無憾了。喜歡我的話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聆讀里;更多好書好文分享給你哦。

http://weixin.qq.com/r/Kzj85EXEqhjVrQGH9205 (二維碼自動識別)


高考失利,人生失運,情場失意!
我的抑鬱症,然後是失去了女友,然後是生活,最後是絕望。現在就像在沼澤里,越掙扎越往下陷,這時你會想有個人來拉你一把,可是你最信任你最愛的人拋棄你了,你還在期待什麼,你該怎麼辦,接受死亡的時候你也不會在焦慮,任何東西都安靜了,你的腦袋也安靜了。就是累了,想躺著好好休息了,最好是醒不來的覺。覺里沒有夢,沒有掙扎,沒有絕望,只有安靜,這樣就很好了

抑鬱症吧,每天想死,好一點的時候又不想死。現在比較平靜,等待結束的那一刻。


好友自殺吧。之前真的沒太想過。家裡長輩去世也沒什麼感覺。再就是自己生病之後想得多一些。

小學四年級時候,我姐姐成績非常好,感覺家長們都偏向她,我是和我姐留守兒童,父母每周末回來看一次,有一次因為一個誤會,也忘了是什麼,姐姐罵我是婊子,家長都全部對我指指點點語重心長地全說我不對,這事明明我是冤枉的,卻哽咽的說不出話。跑上三樓拚命哭,小時候沒什麼教養,不懂處理人際關係,小學前三年級和幼兒園都是被孤立,被欺負的,而我卻不知情他們都討厭我。哭著哭著想到了如果我死了,會不會在另一個世界有更好的家人,姐姐和朋友?

然後一股腦跑到了樓頂,看著護欄,發了好一陣子呆,想到「反正他們都不要我了,卻我一個人又不會世界停止運轉。」然後我站了上去,看著樓下,好像是無盡的深淵,始終不敢跳下去,哭完腦子昏沉沉的,晚風一吹,我失去平衡半隻腳出了去,身體突然往前傾,感覺自己下一秒就是死期,眼裡心裡,整個人都被恐懼包裹著,然後我匆忙之間腳踝一動,往後摔了。可能是我單純的想用苦肉計博取眼球吧,想聽見家人在乎我的聲音。我小時候還經常自殘,現在再怎麼傷心也就只會哭了,可是我剛剛因為清明節那天不能去漫展哭了一個小時眼睛又腫又痛……雖然想死,但不敢死,挺想參加藍鯨的,但是我特么不敢……

長文預警。從記憶起就有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意義和概念,並且很清楚的知道是怎樣自己該怎樣,回想起來都覺得小時候的我好天才啊!

第一次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是在很小的時候,最早是幼兒園的時候,好像是因為電視里劇情中有人為救別人犧牲自己,還是因為現實中的自己生病?

後來就是一二年級快放暑假快期末考的時候感冒發燒請假很久都沒好然後去醫院打點滴好像兩個星期左右也都還沒好,是肺炎,然後因為要期末考了班主任打電話問我媽說我要不要去考試,當時我有聽到醫生和我媽在對話講到考老師叫我去考試,醫生說我還再需要(住院?)觀察,因為在電視等和醫生及我媽的語氣表情等知道需要(住院?)觀察的好像都是比較嚴重的,就想到了會不會死,不過當時比較小,更多的是想知道自己是什麼病為什麼還需要再觀察和想去學校(一年級時的我竟然很喜歡上學),後來我媽就問我要不要去考試,我問她老師和醫生都怎麼說,她就告訴我了,我說我要去期末考,然後好像是我媽還是醫生說我需要再觀察,我就說那可以考完期末考再觀察嗎?(因為我當時是又想去期末考又想觀察知道自己是怎樣也出於好奇),然後期末考那天我就去考試了,考完後有沒有再去我忘記了。二年級和六年級的時候隱約知道自己心臟有(先天)的問題。

還有9歲的時候好像也是因為感冒發燒肺炎,而且一直流鼻血(我從小就跟經常流鼻血,而且很久才止住的,那次是流很多很快很久也沒止住)而且用紙堵沒一會紙就算是紅的,連續好幾張紙都是這樣,還是沒止住,後來我媽就帶我去醫院看,要抽血,我媽就說「都貧血了還抽血」,醫生說什麼我忘了,然後就抽血,因為想知道是怎麼抽的,我就看著醫生從我手臂可以彎的那裡(我不知道那地方叫什麼,是手肘嗎?)的靜脈把針扎進去然後幾乎抽滿一整根導管的血,好像裝了兩三個試管還是更多,中間的事我忘了,後來(還在同一天同一個時間段)我媽和醫生說我們有做國珍以前有做安利可不可以吃那些的,記憶中隱約有自己的病危通知書和說我活不過半年的印象,但不確定。

再後來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思考就是六年級和初一看《萌學園》和終極系列他們為別人寧願犧牲自己。初二的時候知道《如果我變成回憶》這首歌和這首歌的創作背景以及歌手的故事。還有初三的時候體檢醫生說我心臟有(先天)問題。高一的時候看台灣紀錄片《星星的秘密》,高中其他時候看《失去你的那一天》和《心星的淚光》,還有高中的時候看《查理九世》的第23冊《香巴拉,世界的盡頭》和16冊《不死國的生命樹》,這些時候都有思考過關於生命與死亡的意義等問題

覺得我能活到現在真的很奇蹟啊,我覺得我的存在是為了完成我的使命的,就像《萌學園》里的奈亞和萌騎士一樣,也像《聖經》里的施洗約翰一樣,像靛藍孩童等(或者說就是)一樣,是為了要完成使命的


所有的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