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流浪生活」的人,請聽我提一提他—舒國治,希望能從他,從他的作品中去尋找「流浪生活」中的你。

舒國治,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原籍浙江。1983至1990年浪跡美國。曾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備受文壇矚目,1998年《遙遠的公路》獲得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

在寫作上

他寫作超慢,從七十年代開始寫作,卻只完成了四本書,其他刊登在報上的文章,被許多人剪報留存,因為大家無書可尋,不剪太可惜。

然而,在閑散、隨意的表面,舒國治其實有他的堅持,他的文字乾淨、利落。

而他自己卻說:

「有人喜歡寫深邃的文章,其實寫得淺也挺好,這就像一個飯館,有的人要來吃大餐,也有的人只想來買個包子,我把這個包子做好就是了,畢竟包子更快,不耽誤時間,我不必讓你看出來,在包子中我卻下了大餐般的工夫。」

在生活中

「人要任性,任性,任性。如今,已太少人任性了。不任性的人,怎麼能維持健康的精神狀態?他隨時都在妥協,隨時都在抑制自己,其不快或隱忍究竟能支撐多久?自己要做得了主。」

這就是舒國治曾經寫下對生活的態度。

他不喜歡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過生活。在他過去的58年中,只上過3個月的班,原因是早上起不了床,也適應不了在辦公室耗時間的職場生涯。(這對於在現在的我們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

有人稱他為"城市的晃游者",有人說他是在"優雅的浪遊"

生活中,他與金士傑、楊德昌都是朋友。年長舒國治5歲的張震父親張國柱,叫他「舒哥」;兒子張震也叫他「舒哥」,十三四歲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張震都40歲了,而他呢,還沒老。

常有人說羨慕舒國治的生活,卻少有人有勇氣去過他那樣的生活

舒國治的圈子很廣,比他成功的朋友多得是。但是他卻說「我與他們相比有輸也有贏,他們的銀行戶頭上比我多幾千萬,而我呢,我其實比他們更快樂。」

好友之一的梁文道曾說:舒國治是他所認識的「最會玩、又最會講故事」的兩個人中的一個,瀟洒自在的博物學家,天文地理無所不雲。去喝酒他給你講酒,吃葡萄他談論葡萄,萬事萬物皆是話題,讓人聽下來不知他讀過多少卷書,行過多少里路。

自美國返台,他沒在家中吃過一頓飯,一日三餐,多是在排檔、路邊小攤、飯館。這樣一吃吃了20年。寫了幾百篇小吃專欄,後來印刷成了《台北小吃札記》和《窮中談吃》,不但外地遊客按本索驥,連台灣本土人都奉之為覓食指南。

在一次朋友聚會中,大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不知怎麼談到法國,有人說起法國建築,先說羅浮宮,後來又說龐畢度中心的設計師,然後就停住了,因為怎麼都想不起設計師的名字,這時舒國治緩緩開口:"我記得其中有一個好像是叫做什麼Renzo Piano的……",屋主在書架上翻查資料,果然拼字絲毫不差。大家都忍不住讚歎。

說他是「活在當代台北鬧市的古代人」也不為過

住的樓沒有電梯,因為4樓以下爬行並不辛苦;堅持不裝冷氣,因為夏天就應該出汗,正如葡萄就該微酸,西瓜就該有籽;家裡拒絕一切多餘的東西,比如電視。更別說電腦和手機了,寫作堅持手寫,連收發電子郵件都得步行去朋友公司。

如果你說你羨慕他這樣的生活,我建議你可以看看他的書,既然不能像他一樣去「流浪」,就在他的生活中去尋找感同身受的慰藉吧。

生命就是一場「流浪」,期待的人當做旅行,失望的人只能乞討一路前行。


這樣的詩人還是很多的。像海子,席慕蓉,雨果,泰戈爾這些應該算是現代詩人。像古代的也有很多,例如蘇東坡,李清照,杜甫等等。其中杜甫應該最具有代表性,他處的年代正值動蕩,國破人亡。所以,他一直在漂泊,生活也很困頓,在這期間,他寫了很多名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