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源:IC

本期人物:Hen

本科院校:台灣TOP5大學 中國文學系

標化:GPA 3.96/4.0

錄取學校及專業:帝國理工學院(IC) -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IEM);哥倫比亞大學 - Nonprofit Management;賓夕法尼亞大學- Master of Behavioral and Decisions Sciences;喬治敦大學 -Master in Management

Hen本科就讀於台灣TOP5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經夢想著成為一名作家。但有了大學自己創辦雜誌和在復旦交流的經歷後,他決定申請商學院研究生。雖然從文科到商科的跨度不小,但他憑藉著自己課餘時間補充的商科知識儲備和豐富的實習實踐經歷,最終收穫了帝國理工學院IEM項目和哥倫比亞大學非盈利管理項目的offer。對於跨專業申請,Hen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分享吧!


通過創作,思考社會價值

我個人非常喜歡文學和寫作,所以高中聯考完申請的專業大部分都與文學相關,最終選擇了攻讀中國文學系。大一大二的時候,無論是學校系內的還是校外的,我所參與的活動也基本上和文學相關:我創辦過現代詩社,也創辦過詩刊,和很多朋友之間的話題也都離不開文學。當時的我規劃著在畢業後成為一名作家,或是一邊寫作一邊讀文學類的研究生。

讓我的人生規劃開始發生改變的是我在大二時的一段經歷。那時候我自己創辦了一個關注文化與公共討論的新媒體。在做這個媒體的過程中,和以前參加文學活動時接觸到的和我擁有相似背景的人不同,我接觸到了很多來自其他科系的、不同領域的人,他們帶給我許多在做決策的時候思考上的刺激。由於我們除了發行雜誌外也會辦講座、社會參與、工作坊之類的活動,因此在策劃和舉辦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我總會接觸到一些商業層面的問題例如組織的擴張和募資,這讓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跟Business接近的東西,也讓我去想,其實文學和商業某種程度上,其實都在透過一種途徑找尋與社會之間的連結,文學可能是通過作品與讀者溝通,而商業也可以是透過永續發展的經營創造長遠的社會影響。

後來我到復旦交換了一個學期,期間我選修和旁聽了很多商學院的課程,比如創業、市場營銷、傳播等等。課堂上老師也會讓我們有很多機會去運用課堂上的知識,去像諮詢公司一樣幫企業去做一些專案,非常有趣。在交換學期結束之後,我就有了想要申請商科研究生的想法,不過那只是一個開始,還沒有特別篤定。我是在陸續做了很多不同領域的實習之後,慢慢地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在申請研究生的時候,要申請管理與創業方面的項目。

「交換生的經歷,讓我了解到兩岸生活的差異」

去復旦交換是一段很有趣的經歷。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大陸的土地面積太大了,哪怕是相鄰的兩個省也有著各自的人文和自然風景的特色。對我來說,交換除了學習課程,旅遊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交換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旅遊上,去了大概八九個省,像東三省、陝西、湖北、湖南、四川還有雲南。我最喜歡四川和雲南,四川的火鍋真的很好吃,雲南不僅氣候舒服,風景也很秀麗,騎車在玉龍雪山腳下沒有邊盡的公路上,有時讓我想起在台灣東部吹著的風。

通過這段交換的經歷,我也發現了兩岸的大學生活有很多不同。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是,我在台灣讀書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會和我們說:「你們要積極一點,因為大陸學生很認真的」。在復旦交換的時候,又聽到老師經常說:「你們要積極一點,因為台灣學生很認真。」

在台灣的大學裡面,社團對於學生來說是大學生活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活動頻率很高,涵蓋的領域也很廣泛,有些學校數量可以達到百個以上。不過相對的,很多非商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前可能就沒有豐富的實習經歷。但是我在復旦交換的時候發現,社團對於大陸學生來說並沒有占太大的比重,他們更多地會選擇去實習,或者打算讀研的同學會很早開始跟著教授做研究。在我有限的經驗里在上海接觸到的同學,我挺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未來目標去拼的決心。

圖源:nihaowang.com

兩岸在城市文化上也有很大差異。像台灣的文化產業、半導體等等發展得不錯,從故宮博物院做的紙膠帶紀念品,到結合環境生態的地方創生的旅行,都很有特點。大陸更多的是互聯網發展,或者說城市經濟的大規模崛起,在這一方面台灣的腳步相對來說是比較慢的。所以現在台灣的畢業生如果想在比如說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跨國互聯網公司就業,在台灣當地就可能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也很少有規模相近的企業可以選擇。有些台灣畢業生在工作的考慮上,就會往海外發展。

「實習三部曲」

我最初是陸陸續續做自己創辦的雜誌大概做了兩年,還有參加一些NGO這類的非盈利組織的活動,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是實習,而是比較類似於志願者。正式的第一份實習應該是交換過後的下一年在一家快消公司做電商的市場營銷。

前面也說到,在復旦聽的那些課讓我有了對商業有新的思考。而在我自己做雜誌的過程中,也接觸到了很多和商業相關的工作,比如募資、團隊運營、溝通、領導……我會想進一步了解國際企業是怎麼樣處理這些事情的。又因為我未來的規劃是自己創業,所以我想先通過在企業裡面的實習了解一個公司是怎樣運作起來的。

我的實習從產業上來看,主要可以分成三個區塊。第一部分是市場營銷,第二部分是管理諮詢,最後是投資分析。

「我覺得第一份實習對我來講真的很重要,我在第一份實習過程中開拓了很多東西,後面很多經驗和機會也都是因為有第一個實習才獲得的。」

首先選擇Marketing是因為我之前做雜誌的核心目標是以社會影響為導向的,不管是社會企業還是非盈利組織,他們都面臨一個「推動議題或倡議的時候如何讓受眾接受他們的理念或產品」的問題,所以他們是需要成熟的模式來維持永續性。

市場營銷其實不是簡單的產品推銷和銷售的過程,它很多時候還是和消費者或者和大眾溝通的過程,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大眾可以更了解你的品牌或者產品,進而產生感情。我對此很有興趣,就決定第一份實習要去做一份Marketing的工作。選擇那家快消公司一方面是因為它是一個國際領先的消費品品牌,同時還是全球最大的B Corp(共益企業)公司之一,也就是以推動社會永續價值為目標。我覺得它能在推動市場化和規模化的同時還兼顧社會影響和永續經營價值的思維是難得的,我也很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產品和行銷之外定位自己的social mission的。

在這份實習期間,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規模」。同一產業的類似企業,或者是同一企業不同地區的分公司都有很大的差別。比如說在台灣的分公司和在上海的分公司,在同一個崗位上管一個產業的廣告預算規模可能會相差到數十倍,這不僅僅是單純數字上的區別,這種規模上的差別,可以讓你在行銷的機制上有不同的空間和策略,也會有更宏觀的思考,這也是在一個比較大的經濟市場中可以體驗到的。我可以在跟著我的團隊工作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是如何對這些不同的渠道做思考和策略。

另一方面,電子商務在大陸的發展從世界上來說也是領先的,而且變化速度非常快,移動支付也很普及。由於我的崗位是電商的市場營銷,我有機會接觸了很多像京東、唯品會、天貓等他們在面對to business, to customer端的一些玩法和電商的銷售機制,甚至我有機會負責一些專案,幫公司產品在購物網站上的官方店鋪做一些漲粉和營銷機制。我覺得第一份實習對我來講真的很重要,我在第一份實習過程中開拓了很多東西,不僅是上海的市場規模,還包括企業的運作,這些都是此前我沒有接受到的,其實後面很多經驗和機會也都是因為有第一個實習才獲得的。

「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逼迫自己成長。」

管理諮詢的實習主要是project導向,比如我會幫日本的機電公司尋找在中國市場做新產品的供應商,或者幫在中國的私募基金做一些投資項目的研究等等,都是特別focus在一個獨立的Project上面,和之前市場營銷的工作不同。會嘗試做Consulting是因為我身邊很多同學都把這個作為職業生涯的一個目標或夢想,我一開始其實也不了解,所以我會好奇Consulting的魅力在哪裡。另一方面,Consulting工作的特徵之一就是你需要在高壓環境和短時間內接觸一個可能對你來說完全陌生的領域,雖然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同時也能讓你吸收到很多東西——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逼迫自己成長。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一個新創企業的發展」

後來我在一家創投做投資分析的實習,比較關注的領域就是移動互聯網、數字媒體等等,主要進行早期投資。這個對我來講也很有趣,因為過去我自己創辦媒體或領導組織,都主要是從經營者的角度看待事情,但是創投是從一個投資者的角度看一個創業者或者說新創企業的發展,這樣又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觀點。

總的來說這三個區塊其實都給了我一些不同的影響面。做創投的時候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一個新創企業的發展,這跟我自己作為一個經營者來看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在諮詢公司是要自己和團隊去面對一個比較困難的挑戰;市場營銷主要是如何在面對一個這麼大的市場規模時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更有效地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傳達品牌的價值。

我當時是有意識地要去找這幾個不同方向的實習。有的同學如果要申Marketing的研究生,他們可能就會都做Marketing的實習,這樣在文書資料中就會讓人呈現出他們對選擇這個領域的堅定。我選擇嘗試做不同的實習,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的未來目標是創業,所以我會想了解不同面向的公司或產業裡面的差別,我覺得這個對我來講幫助很大,雖然可能不會馬上就看到效果。

「從擇校到擇項目,考慮的因素有很多」

由於我的目標是創業,所以我申請的很多項目都是創業相關。但有的項目名稱上不會直接叫創業而是叫Management,其中有一些是偏向互聯網、社會創新、創業,也有偏向非盈利管理的。其實我未來的目標比較偏向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所以我當時申請的大部分項目都屬於Management的範疇,然後我會再關注它是不是有創業或者Social Business相關的資源和課程在裡面,這些是不是學校的擅長領域等等。

主要申請Management相關項目的另一個原因是,大部分學校的Master in Management都特別歡迎本科不是商科背景的同學申請,這一點對我來講非常合適。雖然我在大學期間有旁聽或修過一些商管學院的課程,但是總的來說,我跟很多本科就是商學院的人比起來,有很多商科相關的基礎知識是沒有掌握到的,我也很希望能利用這個機會去比較全面地接觸這一類知識。

我在申請的時候還是比較考慮學校的排名和總體聲望的,此外就是program本身和我職業目標的契合度高不高。因為我以後想要走社會企業發展的方向,我會關注學校所在的地區它的社會企業是不是發展得比較成熟,所以我主要考慮了美國、英國、法國的項目。

從學術上來說,我希望在留學的過程中能通過課程上的學習來補充一下硬背景,包括像比較偏向量化、數據的東西,建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軟技能方面,我申請的項目基本上diversity都很強,像IEM這個項目,上次招生人員就說有大概來自25個以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同學,所以相當於在這個項目中你可以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互動,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無論是要創業還是要做社會企業,去了解不同國家的模式和思維是很有幫助的。而且無論是去美國、英國還是法國,都可以多去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我感興趣的產業的發展,去體驗他們與我們在價值觀上的差別,這對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對我的職業生涯目標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留學期間,我會比較希望從一個廣度去了解社會企業在當地的運作。一兩年的時間很寶貴,我比較想去看多個面向,甚至是從政府、政策面去看它們是如何支持一個社會企業的發展的,這些也可以通過一些田野調差或者是相關課程接觸到。當然,我也會去關注體育,因為像英國也是一個體育產業發展得比較好的國家,它的精神也和社會企業連接在一起。比如2012年倫敦奧運後,之前的比賽場館還是有一直保持活力,一些成為健身房、社區娛樂中心,大一點的可能會變成國家運動場等等,它們的活力和永續利用程度還是很高的。這個部分就很值得借鑒,很多地方大型賽事後的場館利用往往會成為一個問題,但英國在城市建設和社會環境的進步中的做法就很值得參考。

「轉專業:換一條跑道,重新開始」

「這件事對於我達成目標有沒有幫助?他們之間有沒有聯繫?」

申請之前有很多步驟,對我來講,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建立一個很嚴謹的邏輯關係。以我自己為例,我讀這些項目的根本原因是——我希望這些項目可以幫助我更接近或達到我的職業生涯目標——這對我來說就是最高的指導原則。所以,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做所有事情,都會優先思考以下兩點:這對於我達成目標有沒有幫助?或者至少他們之間有沒有聯繫?

其實憑我自己的文學背景,我也可以申到很好的文學相關的項目和學校,可能也會有很多機會,但是這跟我想追尋的職業生涯是不同方向的,它就不會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延伸到文書寫作上來說,你要清楚你要在有限的篇幅內呈現什麼。你需要把四五年的經驗濃縮在一定篇幅內,然後展現出一個立體的、有個性的形象,在對方看不到你真人的情況下,可以透過文字足夠了解你的獨特性。

多研究,多交流,「有很多東西並不是那麼容易被量化的」

因為我自己是轉專業申請的學生,所以我對自己要申請的學校和項目做了很多研究,從了解學校本身項目到和項目在讀或畢業的學長學姐交流,甚至一些我很喜歡的項目會在台灣或其他城市辦宣講會,我也參加了很多,從這些活動里能得到很多單純從網上搜索不到的信息,特別是直接和招生官和校友交流。畢竟有很多東西並不是那麼容易被量化的,像校友感受,歸屬性強不強,還有學校的氛圍和文化是不是真的吸引我,我覺得這些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希望如果最後我很幸運地被幾所學校錄取要做出選擇的時候,除了學校的排名、課程等等,還要選擇一個文化適合我的學校。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進行申請,我一定會更早開始進行規劃。」

我是在復旦交流後有了明確的要留學的想法,但是有了想法之後並沒有立刻積極地行動,大概到大四快結束的時候才真正開始做留學的事情,像參加語言水平考試等等。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進行申請,我一定會更早開始進行規劃,這也是給大家的一個建議。儘早開始有很多好處,你的標化成績可以有更多的空間重來,文書也是需要不斷修改琢磨,所以更多時間去準備會比較有餘裕去研究學校和更完整地呈現自己。

「你為什麼要轉專業?」

轉專業相對來說的確會有很多困難,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轉專業)?再具體一點就是,你為什麼要從文科轉專業讀商科研究生?這個問題必須先解決。如果回答是:商學院就業比較好,比較有錢,平均薪水比較高。對我來說這個邏輯就並不是那麼明確。因為就算是在文科或者理工科,只要努力也可以有很不錯的收入,從收入的角度來看覺得一個半路出家的文科轉商科的學生一定可以在畢業之後成為高收入人群是不合理的。

我在申請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要申這些學校?」、「為什麼要這麼辛苦轉換一個跑道,很多事情都要重頭來過?」——這個途徑可以幫助我達到我的職業目標。我認為無論是一年還是兩年的碩士學習,都可以讓我從更廣的面向認識商業的幾個領域,以及從真正和我職業生涯搭配的社會企業、創新創業的架構中學到一些更緊密的連接。雖然如果我不讀商學院,我也可以從實際的工作中嘗試和獲得這些知識;但是我覺得在這些頂尖的學校裡面,英美學校所處的global環境和我在台灣做四年五年對視野的刺激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給自己的動機,明確了動機之後,剩下的主要是方法和途徑的問題。如果動機很不明確或者動機是搖擺的,在找方法的時候就很容易有怠惰,很容易幫自己找借口。一旦你明確了你的動機,你就會認識到,你現在在學的內容別人已經讀了4年,有困難其實是很理所當然的,這是需要自己去克服的。

「只要你對這個目標足夠堅定,你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搜集最多的資源。」

至於具體如何克服,只要你對這個目標足夠堅定,你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搜集最多的資源,至少會做到最起碼的努力來幫助自己達到這些目標。其實成績單上顯示的我修過的商管課程並不多,但是我接觸到商管的面向很多,比如我會上很多網課,不一定是學校開的,有時會是youtube上面的資源或者是一些公開的課程。

這些累積起來其實數量很龐大,然而並不會在成績單上體現。你能做的就是在個人資料中好好地去經營這一部分的內容,把表面上積累不足的劣勢轉化為優勢,顯示你會利用很多個人的時間去聽課、聽講座、參加活動、學習很多相關的知識,這也能很好地體現你對於這一目標的堅定程度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是呈現你與別人之間差別的一個地方。假設我沒有把這一部分內容表現出來,面試官看到我的資料後的感覺就會是:你是一個中文系的學生,你要讀商科,但是你沒有修過什麼商科的課——他就會對你產生懷疑。但現實是,我從很多不同的領域吸收到了商科的養分,它們是存在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你要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會計或者統計的知識,其實我從很多地方都可以獲得這些知識,不一定非要去上學校開的統計課,我甚至可以通過自己看書、上網課或者報補習班來學習。所以一定要看你的動機或者根本目標是什麼,這些東西確定了之後,就可以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而且還有一點就是,你的動機或者想法,至少要打動自己,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只能看到你的文書的招生官就更不可能有感動或者好奇。

「對於申請,拒絕流水化,細節很重要」

我申請之前有問過挺多中介,但是大部分都不太滿意。他們給我的感覺普遍都是很流水化,把你當成一個產品在完成。他們想要很快速、有效率地把你這個project完成,並不會想要了解你的故事和動機是什麼,也不知道要怎麼在你的條件和所擁有的資源的基礎之上呈現你最好的一面。他們更多地使思考如何用最方便和高效的方法完成這個專案。當然,對於公司運營來講這是有他們的效率考慮,但是對於申請者來講,我會覺得這並不那麼符合我的需要。

留學申請其實是一件每個環節都充滿很多細節的事情。我覺得InVisor的Kevin導師就很重視細節,不管是文書上的修改還是面試培訓。因為Kevin他自己也是IC的IEM項目畢業的,所以他對這個項目非常了解。我很記得有一次,我寫到自己想去IEM有一個原因是因為IC的資源裡面有一個孵化器,我覺得這對創業者來講是一個挺重要的資源。因為Kevin在IEM讀過,他就告訴我雖然有這個資源,但是它在另一個校區,使用起來會有一點不方便。這個信息其實我很難自己搜索到,而且也是我認為的一個很細節的部分。Kevin還會去了解你的故事如何和項目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以及你是否真正適合你要申請的專業。以我為例,在正式面試前我和他有很多意見上的交流,他也會分享一些實際在這個項目上自己獲得的東西,這會讓我去思考這個項目是不是真的適合我,也會讓我對這個項目更有把握。

圖源:Hen

「關於未來,那些我想為社會做出的改變」

我自己的短期目標是先加入一間影響力投資基金(Impact Investing)公司。影響力投資基金和一般的創投基金相比,不同之處在於一般的創投是通過投資項目的上市或者被併購來退出,在退出時取得獲利,影響力投資的核心工作也是投資,但是它會優先去關注有強烈social mission和social impact的企業。這些企業不一定是社會企業,但他們通常都以社會價值為導向。影響力投資除了會思考如何創造商業收益和股東價值,還會思考可創造出來的社會價值。這是我畢業後想從事的方向。

這種基金其實在歐美已經比較流行,美國比較大的幾個基金都有另外開設分支基金專門做這個。我也希望通過這一方面去幫助社會企業的成長,甚至達到永續經營。我覺得在影響力投資基金工作的經驗能告訴我,我現在在做的這一件事情,除了理念和熱情以外,我的business model是不是足以支撐它的長遠發展,我的project的可行性在哪裡,如果要真正創造社會影響,我的model是不是還有改善的空間,它如何在商業收益和社會影響、環境永續價值之間有一個比較好的平衡……

從長期目標來講,我對社會企業很有興趣,特別是我之前很喜歡體育,包括我高中也有做過校隊,所以我很想要幫助改善台灣甚至亞洲的體育環境。因此我長遠的目標就是可以自己創辦一個體育平台,這個平台可以通過fund raising, consulting的功能幫助台灣的運動產業提升。

我一直有斷斷續續參加很多體育的國際活動,學術上做的很多專題和小報告也是以體育為主題,比如做過一個市場營銷的作業就是關於西甲如何從一個地區性的聯賽品牌發展成一個全球的、國際性的品牌,也有研究過一些健身產業在亞洲和歐美運營的差別,還有一些競爭和未來會遇到的挑戰等等。雖然可能沒有在文書中體現,但是其實大學間還是有一直關注的。體育相關的實習經歷很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體育方向的工作其實並不好找,比較直接的可能只有一些體育品牌。比較特別的有幫職業聯賽做品牌行銷或經營,但這樣的機會在歐美會比較多,亞洲地區特別是台灣就比較少,畢竟這邊沒有那麼大的市場需求,職業聯賽也沒有發展成這麼大的規模。我希望可以從過去的經驗與學習中做為一個基礎,讓體育發展在政府、社會、企業之間的三角關係能夠重塑,建立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

想諮詢帝國理工IEM的申請?歡迎聯繫InVisor小助手(微信:invisor001)

△相關閱讀

InVisor:帝國理工IEM項目申請經驗分享?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InVisor:憑藉實習經驗和申請技巧,跨專業斬獲帝國理工Marketing Offer?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InVisor:從南開到UCL,我在倫敦金融城學創業?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