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雜陳,但有一種味道最美——甜。它總是美好的代名詞,一想到,就讓人嘴角微微彎起。

  甜的小篆字形如上,左邊是甘,右邊是舌。首先來說甜中的甘。“甘”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在口中加了一短橫,表示嘴巴里面含了東西。有東西吃自然是好的,所以《說文解字》說:“甘,美也。”美就是美好。段玉裁註釋說:“甘爲五味之一,而五味之可口皆曰甘。”甘的本義就是食物的味道很美好,《尚書》說,“稼穡作甘”,也就是說甘味從各種糧食中來。甘加上表示舌頭的“舌”,合到一塊就成了甜。《說文解字》說:“甜,美也”,甜和甘一樣,也是美味的意思。所以直到現在,廣東一些地區都把菜餚味道的鮮美稱作“甜”。例如:“呢(這個)湯好甜啊!”不明情況的外地人聽了准以爲湯裏放了糖,其實這是指湯的味道鮮美。那麼甜、甘爲什麼後來從表示美味縮小到專指甜味呢?或許是因爲人類對甜味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偏愛,相對於酸、苦、辣等其他味道來說,甜的接受度最高、接受範圍最廣,也是最容易給人帶來幸福感的。

  的確,甜,實在是一種美好的滋味。白樸在《天淨沙·夏》裏寫到:“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雨過天晴,雨後的瓜都顯得更甜了。炎炎夏日裏的一口冰鎮西瓜,沁心的甜涼簡直可以蓋過炎熱的酷暑。還有嚴冬裏一盅甘甜的米酒,一杯下肚溫暖沁人心脾;疲憊勞碌時的一塊巧克力,一口便能讓人充滿能量;媽媽做的糖醋排骨,糖的甜蜜配上陳醋的酸,永遠是記憶中家的味道……

  在曾經人們還在以腳步丈量版圖的時候,交通工具的落後侷限了人們對外面世界的認識,中國各地區飲食上的習慣口味被簡單概括爲:“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這雖是籠統的說法,但嗜甜確實是江南菜在人們心中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在蘇州、無錫等地區,人們彷彿做什麼菜都會放點糖,骨香濃郁的醬排骨、皮薄肉多的小籠饅頭、香酥鬆脆的樑溪脆鱔,就連飯店裏的炒青菜和豆腐乾,在北方人吃起來都是甜的。江南之外,廣東的甜食亦是全國有名,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大街小巷遍佈的各類糖水店。“世界糖水在中國,中國糖水在廣東。”吃糖水,是廣東人的甜蜜日常。無論是小時候一碗帶陳皮香的綠豆沙,還是長大後一碗溫暖的芝麻糊,在外生活的廣東人,不管離家多久,只要回家喝上一碗糖水,那甜潤的滋味就會溫柔地提醒着——嗯,到家了。

  甜本指一種美好的食物的味道,後來這種味道逐漸通感成爲一種心理上的感受,用以形容美好的體驗:甜蜜的愛情、甜美的笑容、香甜的生活。凡是美好的事物,似乎都是甜的——“一枕餘甜昏又曉,憑誰撥轉通天竅”,湯顯祖筆下,甜是靜謐夜裏的一場美夢;“詩中有味甜如蜜,佳處一哦三鼓腹”,陳與義筆下,即便餓着肚子,只要得到一首好詩,就是甜的;“採得百花成蜜後,爲誰辛苦爲誰甜”,羅隱筆下,甜,是愛、是感恩、是奉獻;“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杜甫筆下,春去夏來不管人生多少時日,喝上美酒,生活就如蜜甜……甜是開心、是幸福,親人的溫暖、朋友的關愛、愛人的陪伴是甜的,獲得幫助後的一句“謝謝”是甜的,甚至陌生人投來的一個笑容,也是甜的……人間最甜美的滋味,只有用心才能調味,只有用心才能體會其真醇。

  人們都愛甜,但是有些甜的滋味並不能輕易嚐到——須得“苦盡”,方能“甘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想要聞到梅花的芬芳,需要經歷嚴冬的苦寒;“一生憂患如山重,此日安閒抵蜜甜”,想要享受人生的閒適,必須跨過如山重的憂患與坎坷。只有嘗過酸、苦、辣的滋味,纔會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更多精彩,爲您推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