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繆麗偉

全文共1412字,閱讀需要7分鐘

————/BEGIN/————

這次我們接下來講消費者心理中的損失心理。

11.

損失心理

損失心理:相比於獲取,人們對失去帶來的損失更加敏感。

講損失心理,我舉個「追女孩」的例子。

一個男生一直追一個女孩子,表白失敗後,借酒消愁。然後追了好幾年,從來沒有放棄過,但是還是一直沒有追到手。

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事情以後,絕大部分圍觀群眾都會覺得:這個男的真好,這個男的好痴情,這個男的好愛女孩子……事實真是這樣嗎?

其實很多時候就是不甘心,也就是營銷上說的「損失心理」。男的追了這麼久,覺得自己付出特別多,渴望得到女方的回報(跟他在一起),特別是追了很久,如果這個男的不追了,他會覺得自己損失了好多東西,追求的時間、精力、金錢等等。損失的痛苦太大,就會用來麻痹自己。

試想,如果女生在某一天突然答應了,這個男生真的能夠有想像中那麼愛她嗎?事實是未必。

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好像不是取決於結果本身而是「結果與設想之間的差距」。也就是說,人們在決策時,總是會以自己的視角或參考標準來衡量,以此來決定決策的取捨。

當我們在購買某種商品時,或者對某種東西的擁有意願非常強烈,我們在潛意識中會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某種商品,當一旦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我們就會產生損失心理,而損失心理是非常痛苦的。

賭錢的例子:

比如賭客去賭場賭博,隨身帶了3000美元,賭客贏了100元,這時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沒什麼;但如果是輸了100元,這時同樣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就很難。此人輸了100元所帶來的「不愉快感受」要比贏了100元所帶來的「愉快感受」要強烈。而隨著「價值數量」的增加,這種「正負感受」也會同樣升級,「厭惡損失」的「感受」比「得到價值」的「感受」到一定階段要強烈得多得多。

人們是「厭惡損失」的。損失帶來的痛苦遠大於收益給你的滿足!

於是,「厭惡損失」會導致一些賭客在輸錢的時候,有一種「不惜一切代價」都要竭力避免損失的「心理」。抱著這種「心理」,無法把握自己逐漸喪失的「理智」卻偏要抓住「已經失利的局面」不放,最後就是「越輸越多」,直到「輸得精光」。

其他例子:

  • 比如你要請別人吃飯,在熟悉的餐廳和新開的餐廳之間做選擇,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熟悉的餐廳。因為我們害怕新餐廳不和胃口或是服務不好,從而失去了獲得全新美食和用餐體驗的機會。
  • 比如一段戀愛已經走投無路時,我們總是很難say goodbye。因為已經為這段戀愛付出了太多時間、精力和感情,如果放手,就會讓這一切化為損失。但是苦苦支撐後,損失就會被挽回嗎。當然不是,大多數時候最終結果還是分手,損失不會減少,反而苦苦支撐的那段時間會使得自己損失更大。
  • 又比如最近流行的一段話:「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你就會很輕鬆。」這也是變相的「損失厭惡」心理。當我們害怕失敗後努力付之東流變成「損失」,從而選擇安逸度日,那顯然永遠無法獲得成功。
  • 假設你工作的非常努力,老闆承諾給你加薪,可結果老闆並沒有給你加薪,這時候雖然你和原來一樣,並沒有損失什麼,但你卻會非常失望,非常難受,甚至非常氣憤。有趣的是,老闆若是當初沒給你任何承諾,結果你就不會產生這些負面情緒。

那麼,商家如何運用損失心理來做營銷呢?

  • 如3999元購買電腦,其實購買電腦,滑鼠,1年免費維修等都含在裡面,商家可以這樣說「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滑鼠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不要把耳機、上門維修等價格都包在3999元裡面。
  • 如商家說「買3000元XXX,包郵」,而不是說「總共3000元,其中XXX你花了2995元,郵費5元」。
  • 如把麵條價格提高1元,然後跟消費者說「吃麵條免費送一顆2元的滷蛋」。

消費者能夠以很低的成本,甚至是沒有成本,就可以輕易獲得一樣商品或服務,而後再用一些方法促使消費者留下商品。這是利用損失心理做營銷的精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