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山東小鎮的新零售:從月入幾十到30萬元

新零售,山東小鎮鎮上的一家家電門店一個月銷售額達到近30萬元。

天下網商記者 張文政

28路公共汽車駛離東營主城區,南拐經227省道,走上30公里,進入廣饒縣花官鎮。

這是山東的一個普通小鎮——3條南北平行的商業街組成核心地帶,39個村落四面分佈,人口4萬,地裏種着小麥、玉米、大蒜和棉花。

一條名叫“柏寢路”的街道兩旁,幾乎都是兩層小樓,唯一一棟四層小樓顯得十分醒目:底商掛着創維的門頭,下面一行小字寫着“華峯家電”,路旁豎着“美的空調”“小天鵝空調”“松下健康空調”幾桿旗幟,音箱裏播放震天響的廣告——“第11屆美的空調火三月……”

這家門店的老闆、53歲的薛華峯,可能是國內最早接入新零售的鄉鎮玩家。去年雙11,他的天貓雲店一天吸粉700餘個,存貨一掃而空,當月銷售額近30萬元,創下歷史新高。

而在此前,這是他完全不敢想象的。

沒錢:一次只進一兩臺黑白電視

1983年,17歲的薛華峯從泰安市一個電子專業技校結業,調回花官公社廣播站上班,以修理廣播喇叭、收音機爲業。1984年,花官公社改稱花官鄉。第二年,薛華峯下海,在鄉里租下一間30平方米的平房,一面操持舊業,一面做起收音機、黑白電視的買賣。

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流傳着一句順口溜: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個年代,誰家有部座機電話,都會讓人羨慕不已。薛華峯在屋裏擺了臺黑白電視,頭幾個月,趕上農閒,鄉人都會擠過來看電視。

薛華峯迴憶,“回家吃口飯的功夫,屋裏人就擠滿了。”

當時一臺9寸黑白電視賣三四百元,廣播站每月僅23元工資,薛華峯要一年多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

有賣收音機的收入作本金,薛華峯開始買賣黑白電視。

進貨時,他坐公共汽車到90公里外濰坊市電子市場,一次一兩臺,抱着回來。

“對方問, ‘怎麼才進這麼點’。他說, ‘沒錢呀,我回去把這兩臺賣出去,拿到錢再來’。”

有時,電視機剛到店裏就有了買家,薛華峯第二天會拿着剛熱乎半天的錢,再去進一趟貨。那個年代,賣掉一臺電視,他能賺五六十元的利潤。

秋收時節是薛華峯最忙的時刻,“不到秋後,老百姓沒有錢,沒有(買電視)這個打算。”

這種季節性特點延續至今。一個書店老闆也說,“收穫了,賣錢了,經濟就會升一段時間。家長平時買東西,一本書20元,嫌貴,但是有錢的時候不一樣,不問價,直接算賬!”

一個山東小鎮的新零售:從月入幾十到30萬元

春節前那幾天是另一段銷售旺季。薛華峯記得,每到大年二十九、三十,總會出現好幾個人爭搶幾臺家電的狀況,當中還有人提出,要買走樣機。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走俏的是彩色電視、DVD機和電風扇。也是在那時,薛華峯聽人說起濰坊的貨來自鄰近的壽光,他恍然,“真正出廠是在壽光,不光近,進價還便宜。”

他開始看出這個行業裏肆意加價的貓膩,由於信息流通受限,商品定價、顧客口碑不透明,許多時候都要自己趟過去才知深淺。

在移動電話普及之前,薛華峯時不時就要到電子市場看看。

那時,他開着農用三輪拖拉機進貨,從花官到壽光,三四個小時。他往往零點後出發,清早抵達,取完貨,就掉頭返回。“你不去看,誰知道那兒有什麼東西?後來是先打電話,有貨咱再去。那個時候不行呀,你得開着車去看到底有沒有。”

“得爭啊,你不競爭讓他們都掙去了!”

華峯家電是花官鎮上的第一家家電店,上世紀90年代,曾有兩家新的家電店開張,不過一家完成原始積累後,到廣饒縣城涉足房地產,另一家因爲經營不善很快關店。

“那個傢伙幹了有兩年就不幹了,他一看我賣就效仿,但他不懂這些東西,不會調修。”薛華峯說。

隨着經濟水平提升,家電品類層出不窮,鄉鎮對家電的消費力增加。2004年,華峯家電年銷售額達到了10萬元。2005年,店鋪搬遷,面積擴增到100平方米。

一個山東小鎮的新零售:從月入幾十到30萬元

看到有利可圖,沒過多久,花官再次有新的競爭者冒出。

南京路上2008年開張的樂偉科技電器城便是其中一個,店主程樂偉說,“(起初)和鎮上幾家店之間的競爭很激烈呀,時不時地打價格戰。”

通過和經銷商博弈、定價上進一步讓利,程樂偉慢慢積累起顧客和經銷商資源,在鎮上立足。

不過,爲避免竄貨、擾亂市場價格,家電廠商開始對渠道、價格體系嚴加管控,鄉鎮家電店閃磚騰挪的空間變小。

“市裏只能給縣裏,縣裏再給鄉里,市裏不能直接給鄉里。”程樂偉說,“(店裏定價上)很高了不行,也不能很低了,有個最低銷售價格,低於這個價格銷售被發現的話,廠裏是不會再拉給你的。”

之後幾年,品牌競爭加劇,再加上電商興起,價格透明,廠商競相壓低利潤。

程樂偉記得,2008年前後家電單品雖便宜,利潤率卻高,全年交易額不大,到手卻不少。

再後來,情況不同了。

他拿店裏一臺標價6999元的某品牌空調舉例,“現在利潤頂多10個點,700塊錢,再去了安裝費、出車費,也就7、8個點。10個點算好的了,原先15個點——還是最低的。”

不過,價格戰打不起來,家電店之間的競爭,也只侷限於營銷。

在花官,最有效的手段一度是:開個車,弄個喇叭,拉兩個噴繪板,發發廣告單。

程樂偉說,鄉鎮的優勢在於,每個村隔得都很近,且是平面佈局,“只要走一圈兒,村裏每一戶都能看見、接收到。”缺陷是,總歸有人外出,廣告覆蓋並不如預想。

其次是路演:在門口搭個臺子,僱個主持人或幾個演員,連唱帶跳,順帶現場抽獎。

但薛華峯說,“前幾年很好,都在搞,現在不行了,沒看的了,一場兩三千塊錢,見不着效果。”

周邊的廣饒縣、東營市也從花官鎮分走了不少生意。在周邊化工廠、橡膠廠打工的年輕人逃離了土地,住進廣饒、東營主城區的商品房,網購之餘,對大賣場更有興趣。

程樂偉有些沮喪,他覺得,往後全憑顧客自由選擇了,“老顧客他相信着你,人際關係好點兒,還是會來你這兒。”

一個山東小鎮的新零售:從月入幾十到30萬元

薛華峯不甘心,“得爭啊,你不競爭讓他們都掙去了!”

“服務搞不好,那就完了”

上世紀90年代,那個後來做起房地產的家電老闆老蔣,湊錢到廣東進DVD機,不到1000元的進價,回去就賣到2000元,投入和產出像滾雪球一樣擴大。

薛華峯迴憶,“老蔣和他那媳婦兒,有時候有進貨,坐飛機去,你說掙多少錢,能坐飛機去?一臺就賺1000多,還不趕緊坐飛機去?”

幾年前,蒜價飛漲,不少人跑去種蒜、賣蒜,也發家了,薛華峯也沒參與,“這些村很多人是靠大蒜富起來的,一年三、四百萬很好掙,我專心做這個,沒做別的,掙不着大錢,但就是愛好這一行。”

互聯網重塑了傳統家電經銷體系。這一回,薛華峯也自願轉型了。

2017年,農村電商平臺匯通達的專員來到花官,找到薛華峯,說服他成爲匯通達的簽約會員。薛華峯覺得有大平臺幫他進貨、推廣,“不孬”,還“配合”換了部智能手機,重頭學起。

薛華峯說,和傳統代理商比,匯通達的進貨價低。匯通達先後發展了近10萬家鄉鎮家電會員店,統一向家電廠商採購,由於購買量大,又縮短了交易環節,而有價格優勢;另一方面,匯通達可以提供物流、金融、營銷等一攬子服務,他只用操心怎麼把貨賣出去。

一個山東小鎮的新零售:從月入幾十到30萬元

2018年4月,阿里巴巴向匯通達注資45億元。同年雙11,天貓和匯通達幫助華峯家電等鄉鎮家電店打通線上線下。通過手機天貓或手淘,顧客能看到3公里內的店鋪和陳列其中的商品,選擇即時下單,即可到店自提或等待送貨到家。

去年雙11當天,薛華峯在門前辦了一場路演,還在天貓雲店推出減價券,他的天貓雲店在這一天吸納了700餘個粉絲,店裏存貨一掃而空。11月,華峯家電銷售額達到近30萬元。

薛華峯覺得,線上和線下是互補的,“周邊39個村,每個村都有羣,每天把促銷信息發到羣裏,砍價、秒殺,有很多參與的。”線下門店的及時售後,仍是它最切實的優勢,“一出問題,第一時間先去服務。”薛華峯說,“服務搞不好,那就完了。”

每到了深夜,薛華峯都會戴上老花鏡,舉着手機看匯通達開發的“老闆學堂”。他常跟人說,“在網上買東西可慢點兒,你不太瞭解那個產品,到實體店看看,我和你講講。” (本文由天下網商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編輯 杜博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