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90後,這個標籤的另一個含義是我們的父輩大多是60後或者是70後。作為普通家庭的孩子,父輩的生長環境是很慘的。70年代較長的時間裡,很多人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那時,人們經常想著能不能頓頓有飯吃。我父親經常會提起他小時候,煮稀飯,手抓一把米,一大鍋水,然後一家8口人吃。今天的日子,總有吃不完的食物。

一個學者的調查研究

再看看當時的工資水平,可以看見當時整個國家都是很貧窮的狀態。不像今天有很多福利。好比如入某些城市戶口,可以領補貼,可以優惠住房等。

在那個年代,中國還有10年的文化大革命,社會的發展處於混亂之中。今天的中國,平均每年的GDP增速是7%。

住的方面,當然也就是茅草屋,瓦屋。能有個平房,算是不錯的人家了。

生活環境的苦,也就必然教給父輩更多關於吃苦耐勞的、勤儉節約的性格。我不想說這是好是壞,我是想告訴大家父輩身上可能存在的特性。

對於吃過苦的父輩來說,會很經常看不慣我們的浪費,懶惰。也會經常跟我們提以前艱苦的事情。對於我們從小生活在不必憂慮吃穿住行的人來說,那是想像不出來的,也懶得去想像。

可我們不能因為父輩總說著我們不懂的話,就不去聽了。也許不是為了懂得道理,也可以去理解父輩所成長的環境,那麼就會很容易理解父輩所說的話。可能會說他們老套,死板。但是他們現在沒有去學習這個時代的思維,沒有學習互聯網的時候,不要去責備父輩,因為畢竟對他們來說,很多東西都是受限的。就像每個人的思維慣性一樣,難以變化。比如說今天的我們會認為去電影院看電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是大眾都喜歡的。20年後,假如電影院沒落了,3D眼鏡是更好的方式。很可能我們還是很懷念電影院,就像我們會懷念小時候的彈珠。

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父輩,最好的方式就是靜下心來去聆聽把。也許父輩並不是給你灌輸什麼,只是想表達,只是他們只能想到這樣的方式,一種「不合時宜」的方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