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歐美白種人喜歡比較深色的皮膚,即所謂的「美黑」,就是那種古銅色或小麥色的膚色。

但不久前她們還是以白為美的,而且美白起來比我們還High。

在古希臘、古羅馬,以及不太久以前的歐洲,大都以白為美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紀以後,有產又有閑的「貴」人沒事去曬曬日光浴、泡泡妞什麼的,慢慢地,「美黑」就和陽光充足、費用昂貴的高尚度假區聯繫到了一起了,這時比較黑的白人才顯得牛,深膚色漸漸成了歐美國家白種人的追求

實際上歐洲歷史上關於膚色的審美有經常會發生變化,但總體上還是以膚白為美的。

最早古希臘人將太陽視為力量的源泉,他們覺得黑黑的皮膚使他們看起來更健康,但過一段時間後,貴族們發現不對了,吃瓜羣眾的皮膚顏色比我還深,慢慢深色膚色不再流行了

於是上層社會為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開始偏愛蒼白的膚色,認為膚白纔是身份高貴的象徵。在現存的古希臘藝術家的油畫和雕像作品中,美女膚色都是白皙的。

問題是,雕塑是怎麼看出來的?

而古羅馬的女性為了使皮膚變得白而細嫩,長期大量使用鉛粉,用動物尿液、雞蛋、硫磺、醋、鉛粉和家禽油混合而成的美白霜塗抹在全身皮膚上,提高皮膚的白皙度。當時的鉛粉質量還不怎麼好,據說羅馬的滅亡就可能與大量使用這些鉛導致的慢性中毒有關。

直到十九世紀末,歐洲美容的原則一直是:皮膚要像象牙一樣白,還不能塗胭脂。出身不好的女人才會塗抹一點紅色的胭脂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登基之初,其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這種象牙般膚色曾經被大肆讚揚,甚至宮廷禮儀明確要求宮廷貴婦臉上塗抹一層厚厚的白色鉛粉。

說起這個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據說美而蠢,喜歡化妝、八卦和花錢,被稱為「赤字王后」,有人考證法國大革命的起因之一就與她花錢有關。她最被人記住的是1785年的項鏈醜聞:

一個叫讓娜的英國女騙子聲稱自己是王后的閨蜜,一個叫什麼的紅衣主教(法國人的名字特他媽難記)勾搭上了讓娜,希望通過她討好王后以邀聖寵,但王后一直對主教不理不睬。後來讓娜找來一個妓女冒充王后與主教的見面,告訴主教說王后特想買那條法國「著名的」160萬法郎的項鏈,如果主教能代她簽下分期付款協議,那一定是功勞一件。

然後協議簽定,然後主教竟然拿不出錢來......

珠寶商覺得自己被玩弄了。

然後......

然後全國人民都知道王后是個寧願分期付款也要買項鏈的奇葩女人。

扯遠了。

文藝復興開啟了美白的世俗化,看到油畫中的女神那麼白,不行,我也要。於是全體人民大量使用鉛粉,甚至水銀!甚至流行過口服微量砒霜配合鉛粉來使皮膚呈現一種「熒光白」。

提到砒霜,歷史上可是聲名卓著,這玩意可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之必備良藥,它無色無味,少量即可致死,歷史上很多的謀殺事件都是它乾的,甚至有「繼位粉」之稱,要想繼位,來點砒霜吧。

據說曾經有一個叫羅尼瑪的女企業家,對砒霜頗有研究,並以此開辦了一個技校,專門教年輕的太太如何解決自己的老公,好搖身一變成為富婆。

美女,要不來二兩?

文藝復興以後,「自然和健康」概念的萌芽,以及女權運動的興起,特別是有錢有閑的時尚階層的轉變,歐美才踏上美黑之路。

現在我們瘋狂美白,她們則瘋狂美黑,據說美國是皮膚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因為沒時間曬太陽的米國人為了裝大尾巴狼就用紫外燈去烤,結果就……

不過美黑也就是沒多久的事。說不定哪一天又美回來了,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