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嬰兒基因編輯實驗,AlphaGo戰勝頂尖棋手,微軟收購GitHub,長生生物疫苗造假……這些曾經的刷屏事件,你還在關注嗎?

熱點事件迅速發生,又被我們迅速忘記,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集體記憶如何在時間流逝中緩緩消逝?

Pabllo Neruda曾在他最有名的詩《20歲的波瑪》中寫道:「Love is so short, and forgetting so long」。這段優美的文字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當一個人陷入愛河,總是會強烈的思念對方,然而當愛意快速褪去,記憶也會慢慢消失,這個時間漫長而痛苦。

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其集體記憶是否存在著類似於聶魯達所描述的愛情那樣:最初是爆炸式的快速遺忘,接而長期而穩定的衰退;亦或一直是個平穩的遞減過程?

近日,來自MIT 媒體實驗室的團隊聯合西北大學和智利發展大學(UDD)在Nature Human Behavior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告訴了我們集體記憶是如何衰退的。

論文題目:The universal decay of collective memory and attention

論文地址:nature.com/articles/s41

什麼是集體記憶?

集體記憶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將其定義為「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保證集體記憶傳承的條件是社會交往及群體意識需要提取該記憶的延續性」,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因其濃郁的抽象和難以描述,一直以來就缺乏定量化的研究。

研究者巧妙地找到了記憶的代言人——注意力,通過獲得注意力的多少,來重新刻畫記憶這個抽象概念。如果一件事情持續獲得大量的關注,說明人們並沒有遺忘它,反之,如果這件事獲得的集體注意力不斷減少,則表明人們已經逐漸的忘記了它。

於是,問題就由集體記憶變成了集體注意力的問題,而集體注意力則可以通過在線數據收集得到。作者鎖定了5個不同的領域:歌曲、電影、傳記、科學文章和專利。通過研究人們在這些領域中注意力的變化情況,指明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存在一個普遍的衰變過程。

研究者收集了兩類數據:一類是與科技論文和專利授予相關的時序數據,另一類則是與歌曲、電影和傳記相關的橫截面(cross-section)數據。

對於前者,他們分別從美國物理協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和美國專利及商標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資料庫收集到1896~2016年間20種期刊的物理類論文的注意力模式數據,以及1976~2005年間各類專利授予的數據,並用它們構造了兩個時間序列,一個是在一定時間窗口中獲得的引文數量,另一個是給定時間獲得的累積的引文數量。

而後者,由於缺乏統一性,所以使用橫截面數據,意味著通過同時觀察歌曲、電影和傳記各類信息來收集數據。如歌曲,使用1985.10~2017.07期間前100公告牌(Hot-100 Billboard)周榜數據,為了能夠度量流行程度,又收集了 Spotify 在2016.10~2017.07期間的流行性指數(popularity index)和 last.fm 截止到2017.07最後一周的歌曲播放數量;對於電影,則除了IDMB上收集到的14633部於1937~2017期間上映並且投票人數超過1000的電影數據外,還從youtube上收集了這些電影預告片的播放數量;對於傳記,則聚焦籃球、網球運動員和奧運冠軍獲得者他們在2016.07~2017.06期間維基百科傳記中所記錄的頁面訪問量來衡量流行程度。

如何刻畫集體記憶的遺忘規律?

該研究最大發現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這些領域獲得的注意力都遵循了聶魯達所描述的2階段衰減模式,更為專業的說,注意力的衰減符合一條雙指數曲線,開始階段聚集了大量的注意力然後快速的衰減,緊接著進入了一個低注意力區域,同時衰減的速度也變得緩慢。

下圖中顯示了模型在科學論文、專利、歌曲、電影和傳記這5類數據中的擬合情況,紅色實線是該研究的雙指數衰減模型的擬合曲線,灰色實線和虛線則是指數和對數正態模型的擬合曲線。

在A、B、C、D四幅圖中分別是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D、Physical Review Letters和Physical Review L在不同年份出版論文的引用數據的擬合結果,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平均新增引用次數;圖E、F是不同年份授予專利的擬合結果,坐標軸含義同前4幅圖;圖G、H、I則是文化作品數據的結果,橫軸分別是歌曲首次出現在前100 公告牌周榜中的時間以及電影首次反映時間 ,縱軸均表示標準化後的流行性指數;最後圖J、K、L是運動員傳記的結果,橫軸分別是網球運動員出現在Top-600男單選手榜單的時間、奧運獎牌獲得者職業生涯中期時間及籃球運動員成為球星的時間,縱軸則均表示其傳記在維基百科中的頁面瀏覽量。

從圖中可以看到,在不同領域中,雙指數衰減模型擬合得非常好,表明在這些領域中普遍存在2階段的記憶衰減模式。

要揭示這個普遍的規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來自文化產品的注意力總是有著先增後減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實際上源於2種機制的混合。

第一種機制是偏好依附,即那些受歡迎的會越來越受歡迎。依據之前的研究表明,未來,那些受歡迎的電影、歌曲或文章會比同類、但不怎麼流行的作品受到更多的關注。

另一種機制是時間衰減,而這才是我們觀察到兩個衰變階段的地方。因此該團隊在選取數據中,選擇了相同階段或者具有相同初始流行度的文化產品進行對比。例如,在研究人們對於歌曲的記憶時,選取的歌曲都來自billboard前100;而在研究科學文章或專利時,則規定文章或專利的引文數量相同。從而剔除了偏好依附對注意力的影響。

為什麼是雙指數模型?

在社會學中,有一個通識:集體記憶的衰退需要包含兩種機制,其中一種叫做交流記憶,它主要通過交談和社交互動產生,這個階段的記憶消退得快速而激烈,就像詩句中的愛情一樣(圖1A中的紫色線條)。而另一種衰減來自於文化記憶,那些以書本,光碟,硬碟中形式記錄的記憶,因其特有物理屬性,雖然獲得的關注較少,但是卻衰退的緩慢(圖1A中的藍線)。

基於上述的概念,團隊的研究者們構建了一個模型。他們認為,文化記憶和交流記憶共同作用於集體記憶中,因其各自的衰減速度不一樣,從而導致了集體記憶在宏觀中所表現的2階段特性(圖1A中的紅線),即假設一個事件當前的關注量為S(t),包含了來自交流記憶的注意力u(t)和來自文化集體的v(t),他們各自的衰減率為p和q。

不同於傳統研究將其兩者獨立對待,作者將他們耦合在了一起,信息會以r的概率從交流記憶轉變成文化記憶,這個很容易理解,例如那些遠古的神話或是歷史,一開始口口相傳,但之後會被人們記入成冊一樣。整個模型的過程可用下圖A說明。

這裡,作者假設一開始人們對一個新出現的文化產品並沒有任何文化記憶(v=0),只有交流記憶(u=N),這也十分貼近現實。因此,這個過程可以簡化為一個雙指數函數,分別對兩個階段進行刻畫。

而在圖1B中,作者在初始交流記憶為1的情況下,查看了不同衰減參數對整體模型的影響,表明波形能夠很好的刻畫集體記憶所呈現的2階段特性。在圖1C中,與傳統的指數衰減和對數正態衰減進行了對比,發現能夠比傳統模型更好地展現各種類型的注意力動態規律。

一切終將遺忘,只是時間不同

我們很容易忘記一部電影,但是對於那些名人卻記憶深刻,這說明雖然注意力雙指數衰減模型在多個領域是通用的,但它們衰減速度的差異卻很大,會呈現出不同的衰減動力學行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遺忘的時間並不一樣。

下圖中所示是雙指數衰減模型對不同領域數據的參數擬合情況,橫軸表示不同領域,縱軸表示模型不同參數的擬合結果,其中q、p是分別是交流記憶和文化記憶隨時間的衰減速率,r是交流記憶向文化記憶的轉換率,Tc則是交流記憶強於文化記憶的的臨界時間。

從圖中可以看出,對於各個領域,交流記憶的衰減速率p 總是要遠大於文化記憶的 衰減速率q;而與此同時,歌曲和電影領域的文化衰減速度要比傳記更快,導致前者的臨界時間Tc 要低於後者。

為了解釋這些差異,需要從兩方面考慮集體記憶的潛在動力學:第一,每種記憶機制的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第二,網路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在其消費過程中的性質和動力學。

網路外部性:是新經濟中的重要概念,指連接到一個網路的價值取決於已經連接到該網路的其他人的數量。通俗的說,就是每個用戶從使用某產品中得到的效用與用戶的總數量正相關。

更大的網路外部性意味著個人文化作品的消費量隨當前總量增大而增大,從而增強了交流記憶對集體記憶動力學的影響。

以藝術文化作品為例。如果一部電影上映就去看,遇見朋友時便會談論它。最近發行的歌曲也會時不時地在電台和迪斯科舞廳播放。歌曲和電影從交流記憶到文化記憶的轉移率r 都比較高,但是電影比歌曲的轉移率要更大些,這可能是因為音樂產業更富有活力。

相比之下,對於運動員來說,偶爾通過紀實回顧得出的網路外部性主要是在運動員參加的體育賽事發生時起作用的。考慮到運動員的成就隨著時間推移而積累,平均經過20年,到達他們的職業生涯巔峰時期,他們會更容易被記住。之後,他們主要通過文化記憶來被記憶。

總之,這些結果表明,通過形式化關於集體記憶的文獻中的機制,預測了雙指數衰變,並且為跨越各種文化領域的記憶衰減提供了通用的良好近似。

無論個體集體,記憶的普遍衰減規律

正如聶魯達的情詩中所言——愛情來得短暫而強烈,但遺忘它卻十分緩慢。人類社會的集體記憶衰減也遵循著同樣的2階段規律。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於偏好依附機制在事物流行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達成共識,但對於其中普遍存在的注意力(記憶)衰減過程的機制則眾說紛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聚焦於聚焦於衰減過程,將注意力分為兩個部分——交流記憶和文化記憶,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提出的雙指數衰減函數能夠很好地擬合眾多不同領域的實際數據,並從中揭示出不同領域衰減動力學的差異性。為人類社會理解和認知集體記憶衰減提供了非常好的視角。

作者:樓曉丹

推薦閱讀

學習中最重要的是遺忘?新理論揭秘機器學習

Science:可以從科學的角度解讀意識嗎?

Nature:看書學習很困難?因為大腦太古板!

系統生物學:意識如何自下而上地湧現?

加入集智,一起複雜!

推薦課程

campus.swarma.org/gpac= (二維碼自動識別)

PC端觀看地址:

campus.swarma.org/gpac=


集智俱樂部QQ群|877391004

商務合作及投稿轉載|[email protected]

◆ ◆ ◆

搜索公眾號:集智俱樂部

加入「沒有圍牆的研究所」

讓蘋果砸得更猛烈些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