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Pépinot adulte,戴迪亞·費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 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該片於2004年3月17日在法國正式上映並以850萬人次獲得法國年度票房冠軍。2005年該片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提名以及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獎項

影評如下

1、不求聞達,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因為追求,終於實現了理想,莫朗成了音樂家,馬修終其一生教授音樂,而皮利諾的願望也實現了,跟著馬修走的那天正好是周六,正是爸爸要來接他的日子。讓我們回到影片開頭,成功的莫朗在世界的音樂舞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直到50年後的那天,一樣滿頭白頭的皮利諾來找他,並拿出馬修當年的日記,回憶才湧上他的心頭,50年從青澀少年到年歲漸老,上帝賜他好天賦,莫朗卻不知有一雙手在一直地向前推著他,一雙眼睛一直在注視著他,一個人,在他人生最關鍵的時候,用自己並不高大的身軀,將他向上托起。

2、你不必懂法語,音樂是共通的語言,一曲一詞中,馬修漸漸的被孩子們接受了。敵意漸漸從孩子們的眼中化去,當合唱團居然受到惡校長的支持時,日子變得充實美好起來,畫面也變得更加明亮,白雲下,長橋上,奔跑的少年,還有老麥也回來了,而馬修,孩子們口中傳唱的樂曲就是他最大的動力。一定要注意那段歌詞,當合唱團終於成立並受到歡迎時,那歌詞卻那樣的沉重灰暗,卻美,美得驚心,仿似在無邊的黑暗中,卻又邊下沉卻又絕望地舞著,期待著黎明的光亮。

3、馬修老師的特別在於他不用體罰,用心去和他們勾通,很感動他讓學生重唱那段罵他的歌詞。有幾個老師能做到,能夠如此坦然接受一位學生在眾學生面前這樣唱自己的短處,這背後藏著怎樣一顆寬容的心?孩子們並不是病態,病態的是社會,是社會的不理解,是社會和教育的不理解造成他們心裡上的病態,比如放火燒學校的學生完全出於學校對他的不信任,他確實沒有偷錢,被逼急了才做的惡行,能完全怪學生嗎?又如同校長,每說一句話做一個動作就在暴露他醜陋的靈魂。而馬修老師,這樣一個個子不高,甚至禿頭的失敗音樂家,有點不同凡響的耐心和理智,一個偶然的帶點自私的理由,讓他開啟了孩子們一片音樂的天空。且不說他最初的理由,只說他到底成功了。4、馬修老師離開時,孩子們的歌聲從窗口飛來,一片一片紙飛機上籤滿了名字,那種溫暖我們幾時有過,那是來自心靈的尊敬與感動,這樣的方式來表示對你的尊敬,還需要什麼,即使千言萬語也無法勝過這種讚美。而片中最後那個小不點,每個周六都在等候家人來接,影片很順其自然的完成他的心愿,馬修老師就在周六那天帶走了他,故事帶著點點遺憾圓滿結束?

5、優秀的故事就像經典的音樂歷久彌新,如果一部影片承載了這兩種可貴的閃光點,則加倍突出了他與眾不同的超凡魅力。我們在觀看影片時,經常會伴著孩子們悅耳的歌聲,乘著金色的翅膀,穿過地理的局限和時空的長河,與法國郊外那些曾經被生活拋棄的幼小心靈神遊匯合。整個故事情節,像徜徉在音海波濤上的一條小船,隨著優美的旋律有節奏地緩緩前行。音樂和人物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很難想像,如果失去了如泉水一般的男孩合唱,影片將會失色多少。


一部電影里音樂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音樂電影「以樂生影」卻多是如《死亡詩社》,《海上鋼琴師》等悲情的基調,卻很少有一部音樂電影如同《放牛班的春天》這這樣像一股春日的暖流入人心脾,平凡的故事下卻給人以不平凡的感動,那天籟般的童聲是一曲春日的歌,這是《放牛班的春天》帶給自已最難遺忘的回憶。

電影採用了倒敘的創作手法,以皮埃爾的回憶展開了這個平凡的故事,背景的定位是二戰後的法國一家問題兒童學校,學校的校長對待這群問題學校的孩子們,有的只是最簡單殘暴的高壓,而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們,也更加叛逆的私底下捉弄老師,正如電影中這所學校的名字「池塘之底」,這是一所如同死水般的學校,而那個經常在車站等待故去父親的小男孩更讓這潭死水越發的冰冷,落魄音樂家馬修老師的到來則猶如一股清澈的活水,改變著這這一切,他對孩子的理解,包容,善良,融化著這些問題孩子那顆或許已然被冰封的心,電影的色彩基調也由開始的冰冷逐漸的充滿生機,電影中馬修將大家一起聚集起來合唱,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並發現了極具音樂天賦性格卻異常敏感孤僻的皮埃爾,馬修總在解決著這些孩子們出現的各種問題,而最後他也成功了,電影那首主題曲《LES CHORISTES》,透過這些「問題」兒童的歌聲,變的如此聖潔和純粹,天籟般的童聲讓電影在此將觀眾真正的完全融入到這部電影里,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眼花繚亂的特效,這個看似簡單而平凡的故事,卻勝在了一份彌足珍貴的感動。

法國電影其實不同於很多歐美電影,沒有那種因劇情需要而刻意的做作,浪漫而平凡的故事,一直是法國電影的主基調,好比如同一杯中國的「功夫茶」,平淡中帶著香濃的回甘,細細的品來,才能感悟其電影獨到的魅力所在,誠然《放牛班的春天》並不是一部愛情電影,但電影的溫情卻如同一部心靈的頌歌,以音樂和歌聲為介質將電影里的溫暖送入每個觀眾的的心房,絲絲入扣的電影劇情,以馬修老師與單親家庭長大的學生皮埃爾為電影主線,馬修的愛情,學校的一幕幕為電影里的故事穿插其中,電影里的一切彷彿都是這般的真實,馬修老師電影中與同學們由陌生,相知到最後彼此成為了互相信任的朋友,打開了每一個孩子那扇內心緊必的門,這不是一部驚天動地,海枯石爛的愛情故事,但電影愛的主題卻以最平凡的視角在電影當中得到了無線的放大,馬修的到來其實就是放牛班的春天,與這群放牛班的孩子們共同譜寫了一曲春日的歌,電影結局裡馬修離開學校時天空飄滿的紙飛機,讓這部電影觀眾最後收穫滿滿的都是感動。

現實總是貧瘠的,生活中能遇到馬修這樣的老師概率萬而無一,所以電影總在為我們編製一個個不同的夢,一個平凡的校園故事,一曲天籟般的童聲,春日的歌,這便是最溫馨暖人的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